盘点2011:教育的失望和希望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x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基本问题年年相似年年同,但是,2011年仍有一些令人难忘的重大事件,刻画出强烈的年代特征。
  一是“虎妈狼爸”的教育。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虎妈战歌》,使得“中国虎妈”风靡世界。而后,又有鼓吹“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中国狼爸”登场。其背后则是一个“如狼似虎”的教育环境:炽烈的择校竞争、沉重的学业负担。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鼓噪下,众多儿童被逼入“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悲惨人生,甚至过早地累倒在“起跑线”上。这个社会亟待被解救的,不仅是被拐卖的儿童,而且是被应试教育所绑架的儿童!
  二是“色彩缤纷”的教育。各地频频爆出给差生戴“绿领巾”、给后进学生穿红校服、让学生按不同成绩使用不同颜色作业本等等给学生贴标签的行为;当然,也有佩戴“五道杠”的“官模官样”学生的标本。它们都被定义为“反教育”事件,显示了主流价值观的畸形和扭曲。我们已经进入全民教育、大众化、互联网的时代,然而,盛行的依然是名校崇拜、望子成龙、出人头地、培养尖子、面向少数人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要培养创新人才,岂非缘木求鱼。
  三是令举国震惊的校车悲剧。连续不断的校车事件的不寻常之处,就在于它可能是一场持续性悲剧的开始。我在微博上写道:今后,我们将日复一日地像担心矿难那样担忧校车事故。它所呈现的,是农村地区持续十年的大规模撤点并校造成的“上学难、上学贵、上学远”的恶果。而且,不止于校车,还包括辍学率上升、大班额、寄宿制学校等众多问题。在社会现代化的名义下,学校被从农村“连根拔起”,农村教育的“空心化”“城市化”和“被城市化”所造成的农村发展的整体性危机,正在浮出水面。因而,日前温总理直击积弊,态度鲜明地提出“农村教学点撤并要十分慎重,充分考虑学生上学方便和交通安全”。
  教育的各种问题都可归为根本性的体制和政府治理问题,人们热切期盼《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去行政化”改革早日到来。然而,南方科大改革的一波三折,助长着人们的失望和无力感。在批判、抱怨和等待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正在发生的另外一些事件,启示我们去想象教育变革的真实图景。
  2011年教育领域最为积极和令人欣慰的事件,是免费午餐的推进。由爱心人士邓飞等发起的“免费午餐”行动,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这一由民间发动的公益行动得到了政府积极的回应和跟进。10月,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拨款160多亿元,覆盖680个县市,惠及2600万农村学生。免费午餐从民间行为变成政府行为,彰显了公众参与和微博改变社会的真实力量;作为政府和民间良性互动、通过公众参与改善政府治理的典型案例,也提示了一种自下而上、通过“微改变”促进社会变革的新模式。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迈克·富兰撰著的《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揭示了世界各国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教育变革大多是失败的,轰轰烈烈之后往往无果而终,因为教育变革是一个非线性的、不稳定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本身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机制。他认为应更多地寄希望于自下而上的改革,“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才是推动复杂变革的真正动力。
  这一洞见非常深刻,也与我们的教育经验相吻合。我们身边正在出现越来越多自下而上的、局部的、零散的、个体的、非制度化、非主流模式的自主创新。例如影响遍及全国的山东杜郎口中学自发的学生主体课堂的教学改革、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李英强的“立人乡村图书馆”、真爱梦想基金会的“梦想教室”,等等。它强调每一个人的学习和参与,体现了去中心化的学习模式和“互联网精神”,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的模式,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创新的模式。
  因此,在新的一年,也许我们应当超越“教育能改变吗”这样被动的提问,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探索教育变革的动力机制,促进每一个力所能及的改变。我们奉行这样的信念:学在民间,教育因你而改变!
其他文献
这段时间在准备《水》的公开课。过去执教时,主要抓住“雨天狂欢”和“勺水冲凉”两个画面,让学生体会水给人带来的真切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这两个画面,感受它们一个是从“动作”来写“乐”,一个是从“感受”来写“乐”,学习不一样的表达方法。当时,这个教学设计得到不少老师的肯定,我也不免有些沾沾自喜。再次解读文本时,我却发现过去的设计是一厢情愿的,看似独到的见解,实际上是以教师的理解左右学生的理解,并没有做
有幸观看了北京市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吉春亚的四年级作文教学《魔术表演》,我感觉学生在吉老师的引导下作文是无比快乐的,又是特别有长进的。可以说:快乐,伴着学生与习作一同成长。    片段一:快乐起点,让学生明确魔术规则  师:孩子们喜欢玩魔术吗?  生:喜欢!  师:今天的课我就带大家玩魔术,好吗?  生:好!  师:玩魔术前,我有三点规则要大家记住,好好听,记住了就拍拍耳朵。(1)我这儿四个纸杯,分别
【关键词】博士教师 中学任教 情况分析  20年前,博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学,在当时属于新鲜事,有些人认为是“大材小用”。20年后,博士进入中学已是正常现象。有些区域,有些中学,博士数量很多,既有本土博士,又有海归博士,还有博士后。本文试就博士进入中学从教的情况,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博士學历教师分布情况  笔者对北京、上海、深圳、福州、济南、泰安、衡水七地部分中学进行了粗略调查,得到了一
争议由来已久  苏州市统考高二试卷阅读题,文学类阅读的选文是王亚的《清明》。有的学生可能是被题目难着了,“想知道原作者做题时是什么感受”,于是考后通过微博找原作者请教。作者王亚做了用自己文章命制的试题,对照答案,20分仅得6分,于是调侃道:“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因为处在期末,多家媒体抓住这一敏感点对作家和命题单位采访,瞬间点燃语文测评话题。  各方声音归结起来有两大
“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设计和编排体现了“课程即活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洋溢着浓厚的课改气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黄厚江执教《黔之驴》令人耳目一新。究其实质,广而言之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小而言之就是用寓言的方式教学生学习寓言。黄厚江在江苏靖江“苏派语文研讨会”上执教过这篇课文,在江苏师范大学“国培班”上也执教过这篇课文,两个课例虽有差异,但是黄厚江追求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剖析黄厚江的这个课例,也许能给苦寻“语文味”的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何谓用寓言的方式  所谓用寓言的方式,就是把握寓言这种文体的
汉字自它出现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发展演变,包括字的新生和死亡、使用范围的调整、字形及其结构的变化、笔画的简省和增繁,等等。字的使用情况的变化和吐故纳新的变化,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字形演变和笔画的简省与书写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类在使用语言与文字过程中力求经济省力的原则体现。  汉字既然是汉民族通用的记录语言的工具,其社会性就决定了要不断地对它进行规范和统一。自有了国家机器以后,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0年发起的关于学生参与现代社会必备知识与能力的检测项目,阅读素养的检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PISA关于阅读素养检测的指标也在不断调整。2016年10月,相关组织发布了《PISA2018阅读素养框架(草案)》(以下简称《框架》),其中对
目前,北京、上海等六省市正在使用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更多省份也将很快开始陆续使用。选择性必修是个什么概念?选择性必修与必修、选修是什么关系?选择性必修教材是依据什么编写的?如何理解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对选择性必修教材实施教学?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为例谈一谈对以上问题的理解。  一、选择性必修的概念及其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  在我们一
文学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以影视文学为主流的视觉文化日益冲击着文本文化,不可避免地也给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学带来崭新思考。由张冲主编的《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一书,在文本与视觉交互的崭新视野下,从多个层面探讨了英美文学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发展,这也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与参考。  视觉文化与文本交互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