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从词意看,大约作于中晚年。
词的一开头,就大力渲染元宵节花灯的热闹景象:满街的灯光,像春风吹开了万树花朵,吹落了满天繁星。“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得非常精彩,它似乎化用了唐代诗人苏味道和岑参两个人的诗句。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有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词人能出以己意,把岑参形容北方雪景的手法用来形容花灯,便比苏味道的诗句显得场面更阔大,颜色更绚丽,因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星如雨”,也是以繁星比喻灯多。吴自牧《梦粱录·元宵》:“诸营班院于法不得与夜游,各以竹竿出灯于半空,远睹若飞星。”
接着是写观灯的人:“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雕车”,即骏马彩车, 这显然是贵族之家的车驾。又从“香满路”三个字可知,车上坐的当是妇眷。这便为下面重点写妇女作了铺垫。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是写彻夜的歌舞盛况。“凤箫”,箫的美称。《尚书·夏书·益稷》中有“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又《神仙传》卷四载,箫史和弄玉一对善于吹箫的夫妇曾经住在凤台。“玉壶”,玉雕之壶。一说为灯名。《武林旧事》:“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其后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但这里当是以玉壶比喻月亮。因为“光转”与下面的“一夜”是相承接的。“鱼龙舞”,即鱼龙杂戏。
以上是上片,极写正月十五夜“花市灯如昼”的热烈场景,重点是渲染气氛,为下面具体写人做铺垫。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是写盛装妇女的群像。《武林旧事》卷二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雪柳、菩提叶、灯、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可知词中的“蛾儿”、“雪柳”都是妇女在元宵夜所戴饰物。如果说以上三种饰物,仅是代指一群盛装妇女外在形象的话,那么“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便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她们的声音笑貌来。“盈盈”,媚笑的样子。张泌《浣溪沙》:“慢回娇眼笑盈盈。”“暗香”,幽香。这里当是微香的意思。其与前面的“香满路”适成对照。那时,玉兔初升,华灯齐放。浓妆艳抹的贵妇闺秀刚刚上路,所以车过之后,便留下浓郁的香气。而随着“玉壶光转”,她们身上的脂粉气也渐渐消失了,于是只有“暗香”了。那么这些妇女离开这里,要到哪里去呢?一是可能兴尽而归;一是可能要到那灯光辉煌之处,因为有的地方已经“灯火阑珊”了。这便与后面的“那人”的去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词人所要寻觅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形象。“蓦然”,忽然。“阑珊”,零落稀少。以上几句意谓,在人群里寻找她千百次,忽然回头一看,我所倾慕的人却在灯火稀少的角落。
原来这是词人特意塑造的一个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寄托 了词人的理想。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曾指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的怀抱。”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南归以来,无时无刻不想驱马北上,恢复中原。但是由于皇帝的无能,主和派的阻挠,他的理想一直不得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既不愿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也不肯趋炎附势,谋取功名。因而心中常常是苦闷的。而在词中这位站在“灯火阑珊处”沉思的美人身上,恰恰反映了词人在政治上失意后,仍然坚持理想,自甘寂寞,不肯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此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婉约的,但从所表现的思想上,又具有豪放的特点,风格是很别致的。
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寄托手法,委婉含蓄,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表面上,此词是写元宵节繁华热闹的场景和词人所追慕的幽独的美人形象,而实际上是别有所寄的,并且这种寄托是通体性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含义深婉,耐人寻味。这个美人儿为什么偏偏要站在灯火零落之处,她在想些什么?词人都没有写。但这种曲折含蓄的手法却使词味更浓,意境更深,感人的效果更强烈。
其次,是运用了烘托和反衬手法。上片极写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火树银花的景象,目的在烘托欢乐热闹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为了反衬下片幽独美人的冷清的。正因为她与众不同,所以在她身上才能寄托词人的理想。此词反衬手法的运用,还表现在写妇女群像和“那人”形象上,那些身着盛装、头戴美丽饰物的妇女恰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美人的孤寂形象。两相对比,才能突出“那人”超尘拔俗的性格。
再次,采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写景状物,也收到了较好效果。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几句,将夸张和比喻手法糅合在一起运用,既形容出灯火齐放的时间之快、场面之大,又给人以极为鲜明的形象感。
这首词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从词意看,大约作于中晚年。
词的一开头,就大力渲染元宵节花灯的热闹景象:满街的灯光,像春风吹开了万树花朵,吹落了满天繁星。“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得非常精彩,它似乎化用了唐代诗人苏味道和岑参两个人的诗句。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有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词人能出以己意,把岑参形容北方雪景的手法用来形容花灯,便比苏味道的诗句显得场面更阔大,颜色更绚丽,因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星如雨”,也是以繁星比喻灯多。吴自牧《梦粱录·元宵》:“诸营班院于法不得与夜游,各以竹竿出灯于半空,远睹若飞星。”
接着是写观灯的人:“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雕车”,即骏马彩车, 这显然是贵族之家的车驾。又从“香满路”三个字可知,车上坐的当是妇眷。这便为下面重点写妇女作了铺垫。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是写彻夜的歌舞盛况。“凤箫”,箫的美称。《尚书·夏书·益稷》中有“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又《神仙传》卷四载,箫史和弄玉一对善于吹箫的夫妇曾经住在凤台。“玉壶”,玉雕之壶。一说为灯名。《武林旧事》:“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其后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但这里当是以玉壶比喻月亮。因为“光转”与下面的“一夜”是相承接的。“鱼龙舞”,即鱼龙杂戏。
以上是上片,极写正月十五夜“花市灯如昼”的热烈场景,重点是渲染气氛,为下面具体写人做铺垫。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是写盛装妇女的群像。《武林旧事》卷二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雪柳、菩提叶、灯、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可知词中的“蛾儿”、“雪柳”都是妇女在元宵夜所戴饰物。如果说以上三种饰物,仅是代指一群盛装妇女外在形象的话,那么“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便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她们的声音笑貌来。“盈盈”,媚笑的样子。张泌《浣溪沙》:“慢回娇眼笑盈盈。”“暗香”,幽香。这里当是微香的意思。其与前面的“香满路”适成对照。那时,玉兔初升,华灯齐放。浓妆艳抹的贵妇闺秀刚刚上路,所以车过之后,便留下浓郁的香气。而随着“玉壶光转”,她们身上的脂粉气也渐渐消失了,于是只有“暗香”了。那么这些妇女离开这里,要到哪里去呢?一是可能兴尽而归;一是可能要到那灯光辉煌之处,因为有的地方已经“灯火阑珊”了。这便与后面的“那人”的去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词人所要寻觅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形象。“蓦然”,忽然。“阑珊”,零落稀少。以上几句意谓,在人群里寻找她千百次,忽然回头一看,我所倾慕的人却在灯火稀少的角落。
原来这是词人特意塑造的一个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寄托 了词人的理想。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曾指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的怀抱。”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南归以来,无时无刻不想驱马北上,恢复中原。但是由于皇帝的无能,主和派的阻挠,他的理想一直不得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既不愿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也不肯趋炎附势,谋取功名。因而心中常常是苦闷的。而在词中这位站在“灯火阑珊处”沉思的美人身上,恰恰反映了词人在政治上失意后,仍然坚持理想,自甘寂寞,不肯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此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婉约的,但从所表现的思想上,又具有豪放的特点,风格是很别致的。
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寄托手法,委婉含蓄,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表面上,此词是写元宵节繁华热闹的场景和词人所追慕的幽独的美人形象,而实际上是别有所寄的,并且这种寄托是通体性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含义深婉,耐人寻味。这个美人儿为什么偏偏要站在灯火零落之处,她在想些什么?词人都没有写。但这种曲折含蓄的手法却使词味更浓,意境更深,感人的效果更强烈。
其次,是运用了烘托和反衬手法。上片极写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火树银花的景象,目的在烘托欢乐热闹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为了反衬下片幽独美人的冷清的。正因为她与众不同,所以在她身上才能寄托词人的理想。此词反衬手法的运用,还表现在写妇女群像和“那人”形象上,那些身着盛装、头戴美丽饰物的妇女恰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美人的孤寂形象。两相对比,才能突出“那人”超尘拔俗的性格。
再次,采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写景状物,也收到了较好效果。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几句,将夸张和比喻手法糅合在一起运用,既形容出灯火齐放的时间之快、场面之大,又给人以极为鲜明的形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