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之我见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点如何上好这门学科的个人见解。
  一、师生要换位体验,内化品德认识
  所谓的换位体验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二、品德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以引发同学们的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三、老师要多组织学生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四、品德老师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实践,让学生做到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来给学生创造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品德课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可以说是“半壁河山”,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对提高语文成绩尤为重要。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存在教授时间长而收效慢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每当写作文时总是愁眉苦脸,怨声载道。为此,我总结出来了一些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激发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每当接过七年级新班,第一节
摘 要:存在性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素材. 它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问题,更是难点问题. 本文以2014年高考中典型的存在性问题为载体,通过实例分析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几种求解策略.  关键词:存在性问题;特殊值;推理验证;等价推断;构造函数  存在性问题是研究具有某种性质或符合某种条件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的问题. 它是相对于封闭性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问题设置形式,特点是对题目的结论以不确定
国内外概况rn国外概况.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以1908年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先驱弗兰克·帕森斯(F.Parsons)出版的《选择职业》一书为标志,至今西方国家的职业规划理论已经相
原题:竖直平面内有一圆,半径为R,从圆顶点A作两条弦AB、A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一小物体由静止开始分别从A点沿光滑弦轨道AB、AC下滑,求到达B、C点所用的时间? 分
在准连续情况下,通过求解低双折射光纤中含有拉曼效应的右旋与左旋圆偏振光所满足的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着重研究了低输入功率和高输入功率情形在加入拉曼效应前后,有效偏振拍
引入Benson真有效意义下的集值映射的共轭映射及Benson真有效次梯度,建立了Benson真有效意义下的共轭对偶理论,证明了强、弱对偶定理和鞍点定理.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可在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兴趣的激发,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品质,使语文教学学习别有一番洞天。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它要求我们必须
机械波因其在传播过程中方向的不唯一性、空间上的周期性及波形的重复性等,会造成许多波动问题存在多解,此部分知识对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