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可以说是“半壁河山”,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对提高语文成绩尤为重要。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存在教授时间长而收效慢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每当写作文时总是愁眉苦脸,怨声载道。为此,我总结出来了一些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激发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每当接过七年级新班,第一节课往往是说话训练,我先作自我介绍,用语言唤起学生的热情,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还可以说说自己的爱好、心中理想的语文老师的形象等,最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就为语文教学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常的说写训练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从而获得系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例如,课前说话训练,七年级阶段从简单的叙述练起,使学生“敢说”,八年级进而练习说明和简单的议论,学会介绍事物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爱说”。九年级进行综合练习且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会说”。也可根据国情、校情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演讲、辩论等,做到“风声雨声声声入耳,世事国事事事关心”。活动本身的兴趣性自然会带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二、积累素材,变“无话可说”为“有话要说”
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其实学生平时所接触的材料很多,关键是要注重积累,以便“厚积而薄发”,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阅读、思考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1)写观察日记。写作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激发写作的愿望和动机,酝酿写作的情绪和感受,比感受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更有意义。对平时遇见的事,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的小事,也要仔细观察,练习写作。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还可以同学生一起观察。并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常用的观察点,要调整角度去横看侧眺,用创造的眼光去审视素材,远思谋篇。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2)组织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亲身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写作对象之中,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写作境界。例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目的性的去郊游,自然中每一事物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作文与育人结合起来。
(3)每学完一篇课文都要谈谈感受,让学生从中挖掘出写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这样,做好了“积学以储宝、聚材而吸收”的工作,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和真切体验,就不怕“无话可说”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思维,引导方法,解决“不知怎样写”的问题
积累是基础,选材是关键。在作文训练时,教师布置的所写的内容应是学生平时所触及的、所观察的、所思考的,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还可以确定作文范围,让学生准备几天,有意识地培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然后当堂作文。当然,素材选好后,还要指导学生写作内容要健康,新颖,丰富;用词要生动、精彩;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等等。
四、改量变为质变,转变为完成任务而作文的错误观点
学生每完成一篇习作,教师应先指导自我修改,然后互相交流修改的收获。教师讲评后,要指导学生趁热打铁,把自己领悟到的认识写成后记,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欣赏水平。为了促进学生自觉自改完善,可采取一些鼓励性质的活动,例如,选读佳作,或选登在板报上、校报上,定期作文比赛,组织向报社投稿等。学生自尊心、好胜心都很强,这些活动会成功地促进他们努力写好作文,改好作文。
五、如何写出创新性的好作文
选材的创新,要着眼于材料的“新”。“新”即体现它的价值,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众人瞩目、议论纷纭的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看法、意见等。材料的创新是一篇好文章的鲜明特点,但并非任何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下笔的文章既避免了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再次,写作方法的创新。写作方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写法:记叙文可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用补叙法、追叙法等;议论文可用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归谬法等;说明文可用综合说明法、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类比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灵活应用,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什么方法好就运用什么方法。如节外生枝法:在写作过程中,有意地突然加入一些读者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从而改变读者对文章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猜想,得出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普通的写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然接触不少,有些如象征、对比、欲扬先抑等。学生在作文中已经有所练习,但如何使写作方法更好地表现主题,更吸引读者,更好地创新,则是无止境的,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创造。
最后是语言表达的创新。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山药蛋”的气息,作家们以自己的创新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语言创新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还要向生活学习。生活中常有许多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多学习日常用语并借鉴使用,常常能收到奇效。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艰巨任务,教授时间长而收效慢。只有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一、激发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每当接过七年级新班,第一节课往往是说话训练,我先作自我介绍,用语言唤起学生的热情,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还可以说说自己的爱好、心中理想的语文老师的形象等,最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就为语文教学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常的说写训练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从而获得系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例如,课前说话训练,七年级阶段从简单的叙述练起,使学生“敢说”,八年级进而练习说明和简单的议论,学会介绍事物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爱说”。九年级进行综合练习且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会说”。也可根据国情、校情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演讲、辩论等,做到“风声雨声声声入耳,世事国事事事关心”。活动本身的兴趣性自然会带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二、积累素材,变“无话可说”为“有话要说”
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其实学生平时所接触的材料很多,关键是要注重积累,以便“厚积而薄发”,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阅读、思考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1)写观察日记。写作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激发写作的愿望和动机,酝酿写作的情绪和感受,比感受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更有意义。对平时遇见的事,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的小事,也要仔细观察,练习写作。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还可以同学生一起观察。并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常用的观察点,要调整角度去横看侧眺,用创造的眼光去审视素材,远思谋篇。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2)组织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亲身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写作对象之中,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写作境界。例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目的性的去郊游,自然中每一事物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作文与育人结合起来。
(3)每学完一篇课文都要谈谈感受,让学生从中挖掘出写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这样,做好了“积学以储宝、聚材而吸收”的工作,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和真切体验,就不怕“无话可说”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思维,引导方法,解决“不知怎样写”的问题
积累是基础,选材是关键。在作文训练时,教师布置的所写的内容应是学生平时所触及的、所观察的、所思考的,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还可以确定作文范围,让学生准备几天,有意识地培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然后当堂作文。当然,素材选好后,还要指导学生写作内容要健康,新颖,丰富;用词要生动、精彩;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等等。
四、改量变为质变,转变为完成任务而作文的错误观点
学生每完成一篇习作,教师应先指导自我修改,然后互相交流修改的收获。教师讲评后,要指导学生趁热打铁,把自己领悟到的认识写成后记,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欣赏水平。为了促进学生自觉自改完善,可采取一些鼓励性质的活动,例如,选读佳作,或选登在板报上、校报上,定期作文比赛,组织向报社投稿等。学生自尊心、好胜心都很强,这些活动会成功地促进他们努力写好作文,改好作文。
五、如何写出创新性的好作文
选材的创新,要着眼于材料的“新”。“新”即体现它的价值,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众人瞩目、议论纷纭的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看法、意见等。材料的创新是一篇好文章的鲜明特点,但并非任何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下笔的文章既避免了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再次,写作方法的创新。写作方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写法:记叙文可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用补叙法、追叙法等;议论文可用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归谬法等;说明文可用综合说明法、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类比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灵活应用,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什么方法好就运用什么方法。如节外生枝法:在写作过程中,有意地突然加入一些读者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从而改变读者对文章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猜想,得出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普通的写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然接触不少,有些如象征、对比、欲扬先抑等。学生在作文中已经有所练习,但如何使写作方法更好地表现主题,更吸引读者,更好地创新,则是无止境的,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创造。
最后是语言表达的创新。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山药蛋”的气息,作家们以自己的创新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语言创新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还要向生活学习。生活中常有许多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多学习日常用语并借鉴使用,常常能收到奇效。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艰巨任务,教授时间长而收效慢。只有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