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力的研究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而创造力研究也呈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伴随着创造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基于创造力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主要介绍创造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创造力研究新进展,并对创造力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述评与展望,希望可以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创造力;新进展;发展趋势
一.创造力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一) 创造力的概念
虽然对创造力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每一种创造力的理论都有自己特别的一个定义。美国学者卢伯特认为“创造力可以被定义为产生新颖且合适的产品的能力”。斯滕博格提出了创造力的三侧面模型,认为“创造力就是能产生某种新价值、新产品的思维能力”。阿玛布丽认为“创造力是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几种因素分别是工作动机、领域技能和相关创造力技能”。
创造力的概念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己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产品的智力品质”。
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造力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有从创造力的产出角度定义的,也有从创造力的结构进行定义的,但是无论各家学者怎么定义,目前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因此,这也决定了创造力虽然被研究的很多,但是依然显得混乱的一个局面。这在今后的研究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创造力的測量方法
创造力是一个学者公认的研究很多却共识很少的领域,各家学者都在努力建构自己的创造力理论,并且发展出自己的对创造力的测量方法。
国外测量创造力的评价技术有以测量发散思维为主的测验,如吉尔福特的儿童创造力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以及沃利奇一凯根测验;还有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的评价工具,如卡特纳一托伦斯创造知觉调查表、创造才能团体调查表以及发现兴趣团体调查表;此外还有以创造性产品为指标的评价工具,如Renzulli和Reis在1991年发展的学生产品评价表;另外还有综合测验及其他类型的评价工具,这其中有安尼比尔1989年发表的《创造性环境量表:工作环境问卷》和威廉姆斯的创造力评价包。
然而由于每个测量工具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架构基础之上的,因此得到比较多认同的测量创造力的工具并不多,使用率比较高的有远程联想测验,即RAT、阿玛布丽的同感评估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以及交互效度技术等。
二.创造力研究新进展
(一)生理心理学的进展
生理心理学着重对创造力发生的脑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脑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揭示创造力发生的脑的机能定位,大多采用切除或刺激脑组织的某一部位来确定大脑定位、脑解剖和 EEG 进行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国外的研究发现在创造过程的不同阶段脑电活动会产生的不同变化,右颞后区的脑电图发现特别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在灵感阶段比酝酿阶段有更多的 α 波出现。 有些研究发现创造力与精神病有关,不过这种关系仅表现在创造性过程的某些成分中,不会表现在创造性个体的身上。
(二)社会心理学的进展
社会心理学通过对社会形态、教养方式、政治文化等因素探讨创造力发挥的社会条件。Amabile提出社会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在社会因素中存在着创造力的障碍,这些障碍会限制个体的创造力。Sulloway发现,出生次序、儿童的反叛与反常倾向往往可以预测其成年以后的创造力。Reis认为,女性的发展与职业生涯比男性表现得更加多样化,和男性不同的是,女性常常面临着独特的困难且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去,各种社会关系在女性的创造性工作中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三.创造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创造力研究情境化
已有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多关注对个体创造力产生作用的心理或行为,通过去情境化方式控制相关情境变量或阻止其发生作用。然而,组织包含不同的层次,如个体、团队、组织,其中存在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忽视情境因素的作用,会减弱相关研究结论的解释力和推广性。因此,情境化将成为创造力研究的一个主流趋势,即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特定情境下的某种创造力实现机制,寻找跨情境的作用规律,明确其适用边界,提出更为深入与细致的研究结论。需要指出,本土化是情境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的创造力理论多建立在西方情境下,而我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群体的联系与互动、个体的思维与行为与西方情境有所不同,提炼情境差异、明确理论边界、提出本土化理论是创造力研究的巨大机会。
(二)创造力研究的功能化
目前创造力研究多聚焦前因变量,关注创造力的实现机制,属于创意产生的范畴。然而,创造力研究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于如何将产生的创意付诸实施、实现组织价值。尽管近年有少量研究开始关注创意实施的机制,但从总体上看该方面研究刚刚起步,且未与创造力的实现机制建立紧密联系,实现理论的有效整合。因此,创造力的功能化未来存在着巨大的研究机会。具体而言,可引入情境化、层次化的思路研究创造力的不同落地范式及其对应机理,如个体创造力如何最终带来组织创新、团队层面的创造性理念如何在个体层面得以实施等;还可突破创意产生与创意实施的研究壁垒,基于特定理论视角,探讨个体、团队、组织、社会网络等方面因素对创造力及其实施的整合性影响作用,如知识共享文化如何影响团队创造力的产生与实施,网络关系对个体创造力产生与实施的整合性作用等。
参考文献:
[1] Lubart, T.I., In R.J.Sternberg (Ed.),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4:289-332.
[2]Sternberg, R. J.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 49(3):607-627.
[3]李莉.創造力的研究述评[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4]田友谊.国外创造力理论研究新进展[J].理论经纬,2004(1):14-17.
[5]王智宁,高放,叶新凤.创造力研究述评:概念、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1):57-63.
[6]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9(1):13-18.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力的研究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而创造力研究也呈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伴随着创造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基于创造力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主要介绍创造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创造力研究新进展,并对创造力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述评与展望,希望可以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创造力;新进展;发展趋势
一.创造力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一) 创造力的概念
虽然对创造力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每一种创造力的理论都有自己特别的一个定义。美国学者卢伯特认为“创造力可以被定义为产生新颖且合适的产品的能力”。斯滕博格提出了创造力的三侧面模型,认为“创造力就是能产生某种新价值、新产品的思维能力”。阿玛布丽认为“创造力是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几种因素分别是工作动机、领域技能和相关创造力技能”。
创造力的概念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己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产品的智力品质”。
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造力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有从创造力的产出角度定义的,也有从创造力的结构进行定义的,但是无论各家学者怎么定义,目前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因此,这也决定了创造力虽然被研究的很多,但是依然显得混乱的一个局面。这在今后的研究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创造力的測量方法
创造力是一个学者公认的研究很多却共识很少的领域,各家学者都在努力建构自己的创造力理论,并且发展出自己的对创造力的测量方法。
国外测量创造力的评价技术有以测量发散思维为主的测验,如吉尔福特的儿童创造力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以及沃利奇一凯根测验;还有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的评价工具,如卡特纳一托伦斯创造知觉调查表、创造才能团体调查表以及发现兴趣团体调查表;此外还有以创造性产品为指标的评价工具,如Renzulli和Reis在1991年发展的学生产品评价表;另外还有综合测验及其他类型的评价工具,这其中有安尼比尔1989年发表的《创造性环境量表:工作环境问卷》和威廉姆斯的创造力评价包。
然而由于每个测量工具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架构基础之上的,因此得到比较多认同的测量创造力的工具并不多,使用率比较高的有远程联想测验,即RAT、阿玛布丽的同感评估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以及交互效度技术等。
二.创造力研究新进展
(一)生理心理学的进展
生理心理学着重对创造力发生的脑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脑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揭示创造力发生的脑的机能定位,大多采用切除或刺激脑组织的某一部位来确定大脑定位、脑解剖和 EEG 进行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国外的研究发现在创造过程的不同阶段脑电活动会产生的不同变化,右颞后区的脑电图发现特别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在灵感阶段比酝酿阶段有更多的 α 波出现。 有些研究发现创造力与精神病有关,不过这种关系仅表现在创造性过程的某些成分中,不会表现在创造性个体的身上。
(二)社会心理学的进展
社会心理学通过对社会形态、教养方式、政治文化等因素探讨创造力发挥的社会条件。Amabile提出社会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在社会因素中存在着创造力的障碍,这些障碍会限制个体的创造力。Sulloway发现,出生次序、儿童的反叛与反常倾向往往可以预测其成年以后的创造力。Reis认为,女性的发展与职业生涯比男性表现得更加多样化,和男性不同的是,女性常常面临着独特的困难且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去,各种社会关系在女性的创造性工作中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三.创造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创造力研究情境化
已有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多关注对个体创造力产生作用的心理或行为,通过去情境化方式控制相关情境变量或阻止其发生作用。然而,组织包含不同的层次,如个体、团队、组织,其中存在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忽视情境因素的作用,会减弱相关研究结论的解释力和推广性。因此,情境化将成为创造力研究的一个主流趋势,即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特定情境下的某种创造力实现机制,寻找跨情境的作用规律,明确其适用边界,提出更为深入与细致的研究结论。需要指出,本土化是情境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的创造力理论多建立在西方情境下,而我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群体的联系与互动、个体的思维与行为与西方情境有所不同,提炼情境差异、明确理论边界、提出本土化理论是创造力研究的巨大机会。
(二)创造力研究的功能化
目前创造力研究多聚焦前因变量,关注创造力的实现机制,属于创意产生的范畴。然而,创造力研究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于如何将产生的创意付诸实施、实现组织价值。尽管近年有少量研究开始关注创意实施的机制,但从总体上看该方面研究刚刚起步,且未与创造力的实现机制建立紧密联系,实现理论的有效整合。因此,创造力的功能化未来存在着巨大的研究机会。具体而言,可引入情境化、层次化的思路研究创造力的不同落地范式及其对应机理,如个体创造力如何最终带来组织创新、团队层面的创造性理念如何在个体层面得以实施等;还可突破创意产生与创意实施的研究壁垒,基于特定理论视角,探讨个体、团队、组织、社会网络等方面因素对创造力及其实施的整合性影响作用,如知识共享文化如何影响团队创造力的产生与实施,网络关系对个体创造力产生与实施的整合性作用等。
参考文献:
[1] Lubart, T.I., In R.J.Sternberg (Ed.),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4:289-332.
[2]Sternberg, R. J.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 49(3):607-627.
[3]李莉.創造力的研究述评[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4]田友谊.国外创造力理论研究新进展[J].理论经纬,2004(1):14-17.
[5]王智宁,高放,叶新凤.创造力研究述评:概念、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1):57-63.
[6]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9(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