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全景再现了1976年至1984年间,从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到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艺术性地刻画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群像,展现出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勇气和智慧。全书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唤起中国人的集体回忆,让读者屡屡为之落泪,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全书以故事形式展开,却远远超越故事,是历史,也充满着反思,在写邓小平,更在写大时代。它让经历过的人重返现场,回味当时,也让未曾经历的人走近真实的邓小平,走近那个特殊时代的真实生活。
历史·节点:邓小平与一个时代
在央视热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际,读到了由龙平平等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图书,不禁喜出望外,一直沉浸在感动和震撼之中。书中展现的大量史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夫和多年的海量积累,那些文采飞扬的描述不仅展示着作者本人的内心感受,更吸引着读者进行一场酣畅的阅读,让读者的喜怒哀乐也随着伟大的转折时代而跌宕起伏。
这本沉甸甸的大书是一部很接地气的邓小平理论的通俗读本。它不是理论著作,但分析和解释了邓小平理论;它不是史学著作,但说的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它是文学著作又不是一般的文学著作,它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纪实,用小说的文笔来虚构,运用文学作品的魅力来吸引着读者忘我阅读。
该书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很好地结合起来。书的作者有党史专家、有作家。党史专家提供和把握史实,为还原历史的真实打下扎实基础,也为通过事实和真实的力量来感染读者提供了前提。作家则通过文学虚构的形式烘托历史事实,展示历史过程的曲折与精彩。
书中的人物有实有虚,邓小平、叶剑英、华国锋、陈云、胡耀邦等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是真实存在的。书中使用了大量真实而准确的史料,既有人们熟知的,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特别是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有所揭秘,表现出历史转折时期从中央领导到普通民众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这些真实的史料,使我们了解了这些真实人物如何走过历史转折关头,在决定中国命运中起到什么分量的作用。
而夏默、夏建国、田志远、田源、曹慧、刘金锁等众多人物又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不是盲目的虚构,而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虚构,是把1976—1984年间许多普通的中国人糅合成一个个典型。这是另一种真实,使读者仿佛从书中的人物中看到了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人与事,甚至看到了包括自己和自己家庭成员在内的千千万万中国人。恢复高考后上大学的读者在书中看到夏建国的高考经历,必然会联想到自己的当年;历经磨难回到城市的知青在看到田源的遭遇时,必然会回顾往日的岁月;那些个体户、企业家,那些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决策者、亲历者,都能在书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读这些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情节与戏剧性冲突,感受的却是历史的真实。
书中展示的细节也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比如,一些对话或具体的情节描写,可能是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对话和情节糅合在了一起。但是,这一实一虚,却将真实的魅力与艺术的魅力结合在一起,用这种全新的、别出心裁的方式,更增添了这本书的“魅力指数”。
该书还呈现了突出重点与立体呈现相结合的特点。全书通过点面相间、详略有别、取舍有度,展现出其突出重点与立体呈现相结合的特点。从1976年毛泽东逝世到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8年时间,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为此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部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不是年谱、不是资料汇编,在无法做到事无巨细的前提下,做到了通过突出重大历史事件的“点”来全方位展现历史过程的“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向科学进军、文艺复兴、联产承包、中美建交、开办特区等重大事件,清晰、宏观地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全景。
另一方面,该书逻辑线索安排合情合理,叙事启承转合自然流畅,文学描写又曲折跌宕、细致入微、感人至深。比如,历史细节中的过程描写生动具体,人物的刻画生动立体,有许多细腻的心理和情感描写。虽然能看出这其中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与推测,但仍然能引起读者的认同与共鸣。尤其是对邓小平的描写,展现出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在描写邓小平与国家大事之外,书中还描写了邓小平的家庭小事,甚至还有邓小平的作息时间、穿衣和说话习惯等,让读者既能看到可敬的领袖韬略,也能看到可亲的凡人情怀,塑造出立体、完整的小平形象,让读者更加接近了真实的邓小平。书中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无论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人物,也为立体呈现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书中还详细展现了华国锋、叶剑英、陈云、胡耀邦等重要历史人物在面对重大转折时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以及集体决策的过程。
同时,这本书还为“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提供了一个范例。它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书”,特别是其中虚构的人物与情节有可能引起争议,但它却是文学形式的“史书”,对宣传工作者如何把历史与现实、思想与艺术、研究与宣传结合起来,对学者如何把书斋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文学艺术产品都提供了新思路。
(江红英/文)
历史·节点:邓小平与一个时代
在央视热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际,读到了由龙平平等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图书,不禁喜出望外,一直沉浸在感动和震撼之中。书中展现的大量史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夫和多年的海量积累,那些文采飞扬的描述不仅展示着作者本人的内心感受,更吸引着读者进行一场酣畅的阅读,让读者的喜怒哀乐也随着伟大的转折时代而跌宕起伏。
这本沉甸甸的大书是一部很接地气的邓小平理论的通俗读本。它不是理论著作,但分析和解释了邓小平理论;它不是史学著作,但说的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它是文学著作又不是一般的文学著作,它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纪实,用小说的文笔来虚构,运用文学作品的魅力来吸引着读者忘我阅读。
该书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很好地结合起来。书的作者有党史专家、有作家。党史专家提供和把握史实,为还原历史的真实打下扎实基础,也为通过事实和真实的力量来感染读者提供了前提。作家则通过文学虚构的形式烘托历史事实,展示历史过程的曲折与精彩。
书中的人物有实有虚,邓小平、叶剑英、华国锋、陈云、胡耀邦等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是真实存在的。书中使用了大量真实而准确的史料,既有人们熟知的,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特别是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有所揭秘,表现出历史转折时期从中央领导到普通民众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这些真实的史料,使我们了解了这些真实人物如何走过历史转折关头,在决定中国命运中起到什么分量的作用。
而夏默、夏建国、田志远、田源、曹慧、刘金锁等众多人物又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不是盲目的虚构,而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虚构,是把1976—1984年间许多普通的中国人糅合成一个个典型。这是另一种真实,使读者仿佛从书中的人物中看到了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人与事,甚至看到了包括自己和自己家庭成员在内的千千万万中国人。恢复高考后上大学的读者在书中看到夏建国的高考经历,必然会联想到自己的当年;历经磨难回到城市的知青在看到田源的遭遇时,必然会回顾往日的岁月;那些个体户、企业家,那些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决策者、亲历者,都能在书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读这些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情节与戏剧性冲突,感受的却是历史的真实。
书中展示的细节也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比如,一些对话或具体的情节描写,可能是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对话和情节糅合在了一起。但是,这一实一虚,却将真实的魅力与艺术的魅力结合在一起,用这种全新的、别出心裁的方式,更增添了这本书的“魅力指数”。
该书还呈现了突出重点与立体呈现相结合的特点。全书通过点面相间、详略有别、取舍有度,展现出其突出重点与立体呈现相结合的特点。从1976年毛泽东逝世到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8年时间,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为此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部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不是年谱、不是资料汇编,在无法做到事无巨细的前提下,做到了通过突出重大历史事件的“点”来全方位展现历史过程的“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向科学进军、文艺复兴、联产承包、中美建交、开办特区等重大事件,清晰、宏观地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全景。
另一方面,该书逻辑线索安排合情合理,叙事启承转合自然流畅,文学描写又曲折跌宕、细致入微、感人至深。比如,历史细节中的过程描写生动具体,人物的刻画生动立体,有许多细腻的心理和情感描写。虽然能看出这其中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与推测,但仍然能引起读者的认同与共鸣。尤其是对邓小平的描写,展现出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在描写邓小平与国家大事之外,书中还描写了邓小平的家庭小事,甚至还有邓小平的作息时间、穿衣和说话习惯等,让读者既能看到可敬的领袖韬略,也能看到可亲的凡人情怀,塑造出立体、完整的小平形象,让读者更加接近了真实的邓小平。书中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无论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人物,也为立体呈现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书中还详细展现了华国锋、叶剑英、陈云、胡耀邦等重要历史人物在面对重大转折时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以及集体决策的过程。
同时,这本书还为“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提供了一个范例。它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书”,特别是其中虚构的人物与情节有可能引起争议,但它却是文学形式的“史书”,对宣传工作者如何把历史与现实、思想与艺术、研究与宣传结合起来,对学者如何把书斋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文学艺术产品都提供了新思路。
(江红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