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莲池书院是第四任直隶总督李卫所创办的官立书院,其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科举考试服务。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书院制度推陈出新,提倡自由讲学,注重学生自学能的培养,重视学术交流与争鸣,培养出大量俊才,不但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在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资源。
【关键词】:莲池书院;历史沿革;办学条件及特色;影响
书院名称始于唐代,名扬天下于北宋,繁荣辉煌于明代,普及衰亡于清末,原为藏书与修书之所,而含有教育性质的书院之始为南唐建立的庐山白鹿洞国庠。唐代书院有着明显的民办色彩,到了宋代,书院制度建立与完善,范仲淹、朱熹等人的改革都促进了宋代书院的兴盛,明代的八股取士使得书院更具有政治目的性,清代书院逐渐由官方开始掌握主导权,再加上引进西学的影响,新式学堂开始逐步取代传统书院。
一、莲池书院的发展历程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代直隶省官办的最高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清代前期,满族入主中原建立封建政权的清王朝对书院教育加强控制,甚至压抑,体现了封建专制主義政治对教育的干预及摧残。 到了雍正朝以后,才放宽了书院教育“禁令”,鼓励地方政府兴办书院以培育人才。乾隆时期,对书院政策更为开放,全国共新建书院 1139 所,修复旧书院 159所,合计 1298 所,比以往的朝代要多很多。 清政府要求加强书院投入与管理,提高书院在各地教育机构中的莲池书院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发展态势良好。道光二十六年,直隶总督讷尔经额“重修莲池,又于莲池南广场处开辟校场,扩建绎堂”。咸丰十年,直隶总督官文又重修莲池。光绪七年,经直隶布政使任道镕批准,莲池书院又新建和修葺了讲舍以满足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的需求。经扩建,书院占地面积明显增加,改变了校舍不足的状况。 光绪八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院长黄彭年,在古莲花池设万卷楼,力图整顿书院,一方面改善办学设施和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加强经典实学教育,并吸纳西学知识,使莲池书院以转型姿态昂首于其他官办学院前列。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与光绪拜谒西陵,巡幸莲池,此后成为宴乐场所。
二、莲池书院的办学条件
首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也是一所学校兴盛发达的重要因素。直隶总督对莲池书院教师的选聘也十分慎重,院长一职,必须融贯经史,兼工时文、诗、赋。必须勤于接纳,善于讲解,方足诱进后学。原来任职的院长大多学富五车,有深厚的才、学、识、德修养。他在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见地。其次,政府的大力支持。莲池书院为直隶最高学府,名流荟萃,因此自莲池书院开办以来就得到统治者的青睐。皇帝、总督的支持,大大提高了莲池书院的知名度,以致慕名求学于莲池书院者甚多,在政府的鼎立支持下,莲池书院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而后,藏书和石刻资源丰富。在元代所建的万卷楼中(古莲池建筑之一),藏书最多时达33000余卷。乾隆帝重视省会书院的藏书,历任莲池书院院长也重视藏书,如黄彭年任院长期间,教导学生要博览群书,并不惜千金购买大量藏书,经过多年的努力,莲池书院藏书更加丰富。莲池书院还有颇为珍贵的“石籍”,清道光十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家藏的唐宋元明时期先贤墨迹捐给莲池书院,请人摹刻成碑。经过多年搜集,莲池书院珍藏有大量石刻,书法艺术翰采盈辉,幽院香庭。丰富的资料,对在此修业的学生颇有帮助。最后,奖励机制完善,课程设置别具一格。由于清代书院逐步官学化,此时多数书院已失去自由讲学之风,而注重考课,在考课结束后,对优胜者给予物质奖励。这种奖励机制激发了学子的学习积极性,以至省内外的学子徒步奔赴莲池考场参加考课,使莲池书院成为省内外的文化中心。由于莲池书院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使其在当时标领一省学风,声名远播,培养出大量俊异人才,莲池书院标新立异、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成为后世借鉴之楷模。
三、莲池书院的教学特色
(一)倡兴朴学。朴学,是清代学界形成的继承汉儒学风,以考据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思潮。相对于空疏华丽的理学,朴学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又被称为 “汉学”。古莲池书院之讲朴学,自黄先生始,盖光绪八年。黄彭年对经训朴学有较深入的研究,入主莲池书院后,即在旧有的经学外,增设了朴学,这样就使史学、语言文字学上升到与经学同等地位。为了振兴朴学,黄彭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广储书籍。其次,建立 “学古堂”,开设“古课”。古课,即讲授科举考试内容以外的经史学问和策论的课程。再次,改革学术宗旨。黄彭年认为,书院应是培养实用人才之处。抨击了旧书院教学、学术以科举及第为宗旨的弊病,以及八股制艺的揣摩、摭拾的教学方针。
(二)传播桐城派的文化思想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一个古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自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张裕钊、吴汝纶先后入主莲池书院,桐城派的思想文化即由南方传入直隶,莲池书院成为桐城文化在北方传播的中心。张裕钊是著名的古文学大家,其古文以立意为主,主张为文应 “雅健”,文风应自然,以自身高深的文化修养,给莲池书院带来浓郁的诗文气息,促进桐城古文学在直隶地区的传播。吴汝纶主桐城家法,为文讲究精神志趣和有的放矢。桐城古文学在直隶的传播达到最盛。张裕钊、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二十年,使桐城派的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的直隶。
(三)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莲池书院曾频繁接待国外学者及留学生,日本汉学家冈千仞携 “著书千卷”来华,并对莲池书院进行了学术访问。他向张裕钊请教为文之道,还同书院学生探讨学术问题。通过与外国学生的交流,促进了多元化的学习与积累。
四、莲池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莲池书院作为古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成功典范,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自由教学、学术开放、教学方式多样化、师生关系融洽等方面均对现代教育有着借鉴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启示是:古代的莲池书院强调德育、学问并行的人文教育。而我们现代教育则是轻素质、忽视人文教育。虽然学校已经提出“素质教育”口号,但大多数学校还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因此,我们现代教育需要例行实践,不能只是一味地空喊口号。第二,明确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科学定位教学与科研。学术研究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学术研究传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第三,注重营造自由开放与论辩的氛围。现代教育应该多鼓励现代高校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还应该促进师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和辩论。第四,是在办学形式上与资金筹集上鼓励多元化办学、多渠道筹资。呼吁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办学的力量,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扩大社会服务及合理化高校资源的配置。这些都是受到莲池书院的影响,而得到的启示,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魏隽如、汤 倩 《保定莲池书院的创建及其历史影响》,保 定 学 院 学 报,2012.
[2]吴洪成, 李占萍. 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失落——保定莲池书院个案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 2008.
【摘要】:莲池书院是第四任直隶总督李卫所创办的官立书院,其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科举考试服务。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书院制度推陈出新,提倡自由讲学,注重学生自学能的培养,重视学术交流与争鸣,培养出大量俊才,不但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在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资源。
【关键词】:莲池书院;历史沿革;办学条件及特色;影响
书院名称始于唐代,名扬天下于北宋,繁荣辉煌于明代,普及衰亡于清末,原为藏书与修书之所,而含有教育性质的书院之始为南唐建立的庐山白鹿洞国庠。唐代书院有着明显的民办色彩,到了宋代,书院制度建立与完善,范仲淹、朱熹等人的改革都促进了宋代书院的兴盛,明代的八股取士使得书院更具有政治目的性,清代书院逐渐由官方开始掌握主导权,再加上引进西学的影响,新式学堂开始逐步取代传统书院。
一、莲池书院的发展历程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代直隶省官办的最高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清代前期,满族入主中原建立封建政权的清王朝对书院教育加强控制,甚至压抑,体现了封建专制主義政治对教育的干预及摧残。 到了雍正朝以后,才放宽了书院教育“禁令”,鼓励地方政府兴办书院以培育人才。乾隆时期,对书院政策更为开放,全国共新建书院 1139 所,修复旧书院 159所,合计 1298 所,比以往的朝代要多很多。 清政府要求加强书院投入与管理,提高书院在各地教育机构中的莲池书院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发展态势良好。道光二十六年,直隶总督讷尔经额“重修莲池,又于莲池南广场处开辟校场,扩建绎堂”。咸丰十年,直隶总督官文又重修莲池。光绪七年,经直隶布政使任道镕批准,莲池书院又新建和修葺了讲舍以满足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的需求。经扩建,书院占地面积明显增加,改变了校舍不足的状况。 光绪八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院长黄彭年,在古莲花池设万卷楼,力图整顿书院,一方面改善办学设施和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加强经典实学教育,并吸纳西学知识,使莲池书院以转型姿态昂首于其他官办学院前列。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与光绪拜谒西陵,巡幸莲池,此后成为宴乐场所。
二、莲池书院的办学条件
首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也是一所学校兴盛发达的重要因素。直隶总督对莲池书院教师的选聘也十分慎重,院长一职,必须融贯经史,兼工时文、诗、赋。必须勤于接纳,善于讲解,方足诱进后学。原来任职的院长大多学富五车,有深厚的才、学、识、德修养。他在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见地。其次,政府的大力支持。莲池书院为直隶最高学府,名流荟萃,因此自莲池书院开办以来就得到统治者的青睐。皇帝、总督的支持,大大提高了莲池书院的知名度,以致慕名求学于莲池书院者甚多,在政府的鼎立支持下,莲池书院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而后,藏书和石刻资源丰富。在元代所建的万卷楼中(古莲池建筑之一),藏书最多时达33000余卷。乾隆帝重视省会书院的藏书,历任莲池书院院长也重视藏书,如黄彭年任院长期间,教导学生要博览群书,并不惜千金购买大量藏书,经过多年的努力,莲池书院藏书更加丰富。莲池书院还有颇为珍贵的“石籍”,清道光十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家藏的唐宋元明时期先贤墨迹捐给莲池书院,请人摹刻成碑。经过多年搜集,莲池书院珍藏有大量石刻,书法艺术翰采盈辉,幽院香庭。丰富的资料,对在此修业的学生颇有帮助。最后,奖励机制完善,课程设置别具一格。由于清代书院逐步官学化,此时多数书院已失去自由讲学之风,而注重考课,在考课结束后,对优胜者给予物质奖励。这种奖励机制激发了学子的学习积极性,以至省内外的学子徒步奔赴莲池考场参加考课,使莲池书院成为省内外的文化中心。由于莲池书院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使其在当时标领一省学风,声名远播,培养出大量俊异人才,莲池书院标新立异、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成为后世借鉴之楷模。
三、莲池书院的教学特色
(一)倡兴朴学。朴学,是清代学界形成的继承汉儒学风,以考据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思潮。相对于空疏华丽的理学,朴学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又被称为 “汉学”。古莲池书院之讲朴学,自黄先生始,盖光绪八年。黄彭年对经训朴学有较深入的研究,入主莲池书院后,即在旧有的经学外,增设了朴学,这样就使史学、语言文字学上升到与经学同等地位。为了振兴朴学,黄彭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广储书籍。其次,建立 “学古堂”,开设“古课”。古课,即讲授科举考试内容以外的经史学问和策论的课程。再次,改革学术宗旨。黄彭年认为,书院应是培养实用人才之处。抨击了旧书院教学、学术以科举及第为宗旨的弊病,以及八股制艺的揣摩、摭拾的教学方针。
(二)传播桐城派的文化思想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一个古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自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张裕钊、吴汝纶先后入主莲池书院,桐城派的思想文化即由南方传入直隶,莲池书院成为桐城文化在北方传播的中心。张裕钊是著名的古文学大家,其古文以立意为主,主张为文应 “雅健”,文风应自然,以自身高深的文化修养,给莲池书院带来浓郁的诗文气息,促进桐城古文学在直隶地区的传播。吴汝纶主桐城家法,为文讲究精神志趣和有的放矢。桐城古文学在直隶的传播达到最盛。张裕钊、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二十年,使桐城派的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的直隶。
(三)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莲池书院曾频繁接待国外学者及留学生,日本汉学家冈千仞携 “著书千卷”来华,并对莲池书院进行了学术访问。他向张裕钊请教为文之道,还同书院学生探讨学术问题。通过与外国学生的交流,促进了多元化的学习与积累。
四、莲池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莲池书院作为古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成功典范,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自由教学、学术开放、教学方式多样化、师生关系融洽等方面均对现代教育有着借鉴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启示是:古代的莲池书院强调德育、学问并行的人文教育。而我们现代教育则是轻素质、忽视人文教育。虽然学校已经提出“素质教育”口号,但大多数学校还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因此,我们现代教育需要例行实践,不能只是一味地空喊口号。第二,明确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科学定位教学与科研。学术研究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学术研究传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第三,注重营造自由开放与论辩的氛围。现代教育应该多鼓励现代高校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还应该促进师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和辩论。第四,是在办学形式上与资金筹集上鼓励多元化办学、多渠道筹资。呼吁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办学的力量,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扩大社会服务及合理化高校资源的配置。这些都是受到莲池书院的影响,而得到的启示,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魏隽如、汤 倩 《保定莲池书院的创建及其历史影响》,保 定 学 院 学 报,2012.
[2]吴洪成, 李占萍. 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失落——保定莲池书院个案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