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的山都很年轻,然而变化很多,台湾的海都很古老,因而孕育出海边奇特的景观。野柳是台湾的骄傲,它像伸出海面的修长的臂膀,拢住千百种面貌各异的地质景观和古生物化石;在海岸地形和东北季风盛行的气候条件下,孕育出不少海崖及海蚀风化岩,南雅奇石就是其中一枚长相奇特的柱状岩峰;太鲁阁是台湾的第:大国家公园,内有壮丽的山脉,峡谷,断崖,瀑布,溪流等自然景观,成就了其为台湾岛上一条扣人心弦的画廊。
野柳寻石趣
台湾岛上有两处地形相似的地质景区。一处是位于北部台北县万里乡的野柳地质公园,它离台北市大约45分钟车程。另一处是位于台湾东部台东县的富冈码头北方的一片海域,海滨上罗列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同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非常相像,故称为“小野柳”。通常国际旅客都会前往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观赏。一是因为它离台北市较近,二是因为野柳地质公园内散落着不少稀有奇石,如著名的女王头,神奇的仙女鞋,烛台,地球石,豆腐岩等。它们都是野柳最珍贵的资产。连战先生的大陆行中,就几幅台湾已故画家杨三郎的作品《野柳奇岩》,《野柳风景》作为礼物,此时,它犹如一只和平之手,让世人得以欣赏台湾之美之际,跨越了海峡两岸的情感纠葛。
观赏野柳地质最佳的时机在于展。整个带状的野柳岬沐浴在晨光之中,近乎于金子般色泽的石岩在柔软的光线之下更加冉冉生辉。夕阳下的野柳岬也有另一番情愫,需要的只是满天的晚霞衬托出奇石的幻境。只不过这样的景象在台北市郊外的野柳并不寻常。更何况来去匆匆的旅人,如能遇上这等佳境纯属机缘巧合了。
去野柳寻石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沿着带状的野柳岬,从最西南端向东北一路寻去,不要安分地只顾着步道两旁的景观,在野柳就需要一份好奇心和创新的思维,有时需要避开步道,走向陡峭的石壁再往偏僻的方向寻,会发现无数意外的惊喜。
烛台石在最西南处面北端石壁之下,临海而立。许多游客往往挑中间位置的女王头开始观赏,自然就很难遇见它了。越靠近它,越觉得大自然力量的神妙所在。烛台石的形状极其罕见,只有野柳这种有特殊岩层,加上诸多的因素,如终年海浪冲击及差异侵蚀与盐风化的作用下,岩层中结核的坚固程度的不同逐渐形成荧荧烛火,修长的圆锥状的烛台,以及烛火融化内槽的环状纹理。据说女王头消失后,人们有意把烛台石供上野柳地标。
女王头位于一群形状模棱两可的蕈状岩海蚀平台上,如果不以略低的姿态仰望,它就如其他一百多个蕈状岩那般普通无奇。我试图在高处的观景台俯瞰,寻望女王的所在位置,但完全觅不到其芳踪。只有走下步道,站在专供女王头的观景台上,才形象地看出她高仰的头颅。四千年来,她一直伫立在这片荒凉的海岸上。如用遥远的地质年代来计算她的年龄,她是一位正值青春芳华的女子。她原本如其他伫立在此地的蕈状岩一样平凡。没有高高盘起的发髻,也不是气宇非凡,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王形像。是谁给她穿上一双魔力的水晶鞋,从一个相貌平平的灰姑娘那般幸运,得到造物者的垂青呢?
据专家推测,在1962和1963年之间,顶部结核上的节理断裂,让原本像香菇头的形状退去,风雨的雕琢让她女王形象越来越逼真。从那一年起,她一夕之间的蝉变,震惊了许多人,也从此让她戴上了野柳代表的光环。明信片、广告牌上处处见其倩影,很遗憾,原本岁月不会使她的容颜老去,而饱受盛名之累的她,注定要过早憔悴。
游客们不经意的触摸加速了她的老化,今天的她已到垂暮之年,最细的颈围部分只剩下约139公分,问题相当严重。台湾的观光部门也曾一度想方设法营救她,但最终决定让她回归自然,
豆腐岩的最佳观望点位于单面山上。要想以全景的视觉俯瞰泡在海水中的豆腐岩,必须得顺着石阶梯爬上坡度缓倾的小山丘。站在最高的观景台上,除了可远眺整个野柳岬,还可以看到以带状分布的海烛平台区域。豆腐岩位于呈90度的万丈深渊之下,它正半裸地泡在蓝蓝的海水中,两组相互交错的节理,像似切割成一块块的整齐的豆腐块。以这样垂直的角度鸟瞰,不由得让人感到脚下虚浮。
野柳地质公园内还有无数形状特别的岩石,如第一区的姜石,冰淇淋石,鲤鱼石与烛台石等。第二区的女王头,仙女鞋,豆腐岩等。第三区的情人洞,甘四孝石、蚀壶穴等。这些岩石都像有生命似的经历了成长,茁壮,凋零的周期。大自然已用了几千万年的时间雕琢,直到今天它仍然没有停止,野柳岬的地景是生动的,永远生生不息。
南雅觅奇石
“南雅奇石”位于东北角海岸风景区内,位于台湾东北隅,北起台北县瑞芳镇南雅,南至宜兰县头城镇北港口,全长约66公里。海岸线一路绵延不断,惊涛拍岸。在东北季风盛行的气候条件下,孕育出不少海崖及海蚀风化岩。南雅奇石就是其中一枚长相奇特的柱状岩峰。由于它的位置偏于隐蔽,对大多数人来说只闻其名,未见其景。
我从酒店的柜台获知这枚奇石的方向,除了被告知位于东北角海岸,无法确定其详细的地址。我特意请教了酒店人员,以及认识的几位台湾朋友,大家都说不曾听说,也不曾去过。那天是台风抵台的前一天,我决定自己驱车前往东北角寻石。花了几个小时在蜿蜒千转的海岸公路上走走停停,到了中午才确定找到了目的地。南雅奇石所在的位置没有明显的指示牌,岸上提供一小块露台供游人停车。如果不小心留意,或是把车开得太快,那一定会错过这个美丽的地方。也难怪这么多台湾人都不知道此景。
7月的台湾夏意正浓,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照在人的身上,仿佛能听到皮肤吱吱作响。海水烫手,岩石里冒着热气。惟独美妙的是大海在艳阳下呈现出一色高贵的孔雀蓝。海岸上有不少的钓客戴着斗笠,套着长袖,把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顶着劲风,耐着性子在海边垂钓。
顺着窄小的石阶梯下海域,便是奇石所在地,岩壁上留着一轮一轮规则的波浪条纹,仿佛刻画着海洋沧海桑田的变迁。凌乱的石群布满了可爱的色彩,玫瑰红和金黄色是这里的主色调,掺杂着淡淡的蓝,有些发乌的紫。单调的岩石群,展示出诱惑人心的绮丽,让人觉得趣味盎然之际,称赞大自然的神来之笔。而那枚形状独特的“南雅奇石”最具代表性。它紧贴着海岸,从似乱又看似各具形状的风化石中拔地而起,犹如一支巨大的石笋,受海风雕琢,经过了岁月的千锤百炼,身上形成的罕见的纹理,犹如出自技艺超群的匠师之手,巧妙的点,线,面连成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佳品。其身下的风化石在阳光的烘烤下,也像刚刚出炉的面包一般有趣味。
南雅为东北角海岸风景区北面的入口,这里的自然风光除了南雅奇石,鼻头角,龙洞岬,金沙湾,盐寮,龙门、福隆,石城,大里,北关及龟山岛等,还有朴实无华的渔村 与怡静的小镇。寻找南雅奇石的朋友只要记住:过了北滨明隧道及南雅渔港后的一公里便可到达。
畅游太鲁阁
太鲁阁是台湾的第二大国家公园,成立于1986年。横跨花莲、南投,台中三个县市,总面积达92000公顷。公园内有壮丽的山脉,峡谷,断崖,瀑布、溪流等自然景观,还有相传已有二百五十余年之久的泰雅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成就了太鲁阁为台湾岛上一条扣人心弦的画廊。 太鲁阁峡谷全长约20公里,独特的峡谷景观是由百万年前,菲律宾海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造成剧烈的地壳运动,使地层急剧上升,再经历了千万年的地壳隆起,和立雾溪奔腾不息的溪水不断切割而形成的。
峡谷风光由太鲁阁,长春祠,燕子口,九曲洞和天祥等景观组成。沿着蜿蜒千转的中横公路前进,离太鲁阁牌楼最近的便是长春祠,以唐代风格建造,坐落于秀丽的高山峡谷之间,隔着立雾溪,山泉从拱桥内飞流而下,形成一道散瀑(长春瀑布),似流散的乌丝一般撒入立雾溪。祠堂内供奉着212位因开凿中横公路而丧生的荣民(“荣民”此为特殊称呼,全称为荣誉国民,指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的大陆老兵)。站在立雾溪的岸边眺望,长春祠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山林中葱翠的树木和刀削似的崩壁给人一种神秘与苍凉的感觉。
离长春祠不远的宁安桥,据说是建造时台湾最长的单孔桥(长约82米)。目前,只供人通行使用,通车的桥梁建在它的旁边。相映之下,宁安桥火红的身躯犹如一件行为艺术,张开双臂横跨于山谷之中。
愈往山谷前进,峡谷变得愈加奇险。出现在我眼前的便是燕子口,据说当年小雨燕和洋燕在此成群筑巢,曾有百燕奇鸣的壮丽景象。如今的燕子口,除了川流不息的游人车辆,和峭壁上无数空空的洞穴之外,已不见燕子南飞的美好生态了。
九曲洞步道原本是中横公路旧道,全长约两公里,是太鲁阁峡谷最精华的路段。这段路曲折穿行于坚硬的岩壁之中,沿途都是当年修建者一斧一锤凿出来的拱顶,隧道。两旁青山入云,奇石峥嵘、深壑激流湍急。大理石石壁,优美的节理和褶皱显露无遗。这是人类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杰作,令人赞叹之余,不免心生崇敬。
峡谷的终点便是泰雅族人居住的天祥村。据记载,早期散居于太鲁阁峡谷的泰雅族部落多达79处,彼此靠着步道往来。今天,太鲁阁峡谷仍然保存着不少泰雅族人的部落遗址,而游人们在欣赏峡谷风光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根据当年泰雅族人遗留下来的步道为游客们重新设计的登山健行步道,作一次深度的游览。
野柳寻石趣
台湾岛上有两处地形相似的地质景区。一处是位于北部台北县万里乡的野柳地质公园,它离台北市大约45分钟车程。另一处是位于台湾东部台东县的富冈码头北方的一片海域,海滨上罗列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同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非常相像,故称为“小野柳”。通常国际旅客都会前往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观赏。一是因为它离台北市较近,二是因为野柳地质公园内散落着不少稀有奇石,如著名的女王头,神奇的仙女鞋,烛台,地球石,豆腐岩等。它们都是野柳最珍贵的资产。连战先生的大陆行中,就几幅台湾已故画家杨三郎的作品《野柳奇岩》,《野柳风景》作为礼物,此时,它犹如一只和平之手,让世人得以欣赏台湾之美之际,跨越了海峡两岸的情感纠葛。
观赏野柳地质最佳的时机在于展。整个带状的野柳岬沐浴在晨光之中,近乎于金子般色泽的石岩在柔软的光线之下更加冉冉生辉。夕阳下的野柳岬也有另一番情愫,需要的只是满天的晚霞衬托出奇石的幻境。只不过这样的景象在台北市郊外的野柳并不寻常。更何况来去匆匆的旅人,如能遇上这等佳境纯属机缘巧合了。
去野柳寻石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沿着带状的野柳岬,从最西南端向东北一路寻去,不要安分地只顾着步道两旁的景观,在野柳就需要一份好奇心和创新的思维,有时需要避开步道,走向陡峭的石壁再往偏僻的方向寻,会发现无数意外的惊喜。
烛台石在最西南处面北端石壁之下,临海而立。许多游客往往挑中间位置的女王头开始观赏,自然就很难遇见它了。越靠近它,越觉得大自然力量的神妙所在。烛台石的形状极其罕见,只有野柳这种有特殊岩层,加上诸多的因素,如终年海浪冲击及差异侵蚀与盐风化的作用下,岩层中结核的坚固程度的不同逐渐形成荧荧烛火,修长的圆锥状的烛台,以及烛火融化内槽的环状纹理。据说女王头消失后,人们有意把烛台石供上野柳地标。
女王头位于一群形状模棱两可的蕈状岩海蚀平台上,如果不以略低的姿态仰望,它就如其他一百多个蕈状岩那般普通无奇。我试图在高处的观景台俯瞰,寻望女王的所在位置,但完全觅不到其芳踪。只有走下步道,站在专供女王头的观景台上,才形象地看出她高仰的头颅。四千年来,她一直伫立在这片荒凉的海岸上。如用遥远的地质年代来计算她的年龄,她是一位正值青春芳华的女子。她原本如其他伫立在此地的蕈状岩一样平凡。没有高高盘起的发髻,也不是气宇非凡,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王形像。是谁给她穿上一双魔力的水晶鞋,从一个相貌平平的灰姑娘那般幸运,得到造物者的垂青呢?
据专家推测,在1962和1963年之间,顶部结核上的节理断裂,让原本像香菇头的形状退去,风雨的雕琢让她女王形象越来越逼真。从那一年起,她一夕之间的蝉变,震惊了许多人,也从此让她戴上了野柳代表的光环。明信片、广告牌上处处见其倩影,很遗憾,原本岁月不会使她的容颜老去,而饱受盛名之累的她,注定要过早憔悴。
游客们不经意的触摸加速了她的老化,今天的她已到垂暮之年,最细的颈围部分只剩下约139公分,问题相当严重。台湾的观光部门也曾一度想方设法营救她,但最终决定让她回归自然,
豆腐岩的最佳观望点位于单面山上。要想以全景的视觉俯瞰泡在海水中的豆腐岩,必须得顺着石阶梯爬上坡度缓倾的小山丘。站在最高的观景台上,除了可远眺整个野柳岬,还可以看到以带状分布的海烛平台区域。豆腐岩位于呈90度的万丈深渊之下,它正半裸地泡在蓝蓝的海水中,两组相互交错的节理,像似切割成一块块的整齐的豆腐块。以这样垂直的角度鸟瞰,不由得让人感到脚下虚浮。
野柳地质公园内还有无数形状特别的岩石,如第一区的姜石,冰淇淋石,鲤鱼石与烛台石等。第二区的女王头,仙女鞋,豆腐岩等。第三区的情人洞,甘四孝石、蚀壶穴等。这些岩石都像有生命似的经历了成长,茁壮,凋零的周期。大自然已用了几千万年的时间雕琢,直到今天它仍然没有停止,野柳岬的地景是生动的,永远生生不息。
南雅觅奇石
“南雅奇石”位于东北角海岸风景区内,位于台湾东北隅,北起台北县瑞芳镇南雅,南至宜兰县头城镇北港口,全长约66公里。海岸线一路绵延不断,惊涛拍岸。在东北季风盛行的气候条件下,孕育出不少海崖及海蚀风化岩。南雅奇石就是其中一枚长相奇特的柱状岩峰。由于它的位置偏于隐蔽,对大多数人来说只闻其名,未见其景。
我从酒店的柜台获知这枚奇石的方向,除了被告知位于东北角海岸,无法确定其详细的地址。我特意请教了酒店人员,以及认识的几位台湾朋友,大家都说不曾听说,也不曾去过。那天是台风抵台的前一天,我决定自己驱车前往东北角寻石。花了几个小时在蜿蜒千转的海岸公路上走走停停,到了中午才确定找到了目的地。南雅奇石所在的位置没有明显的指示牌,岸上提供一小块露台供游人停车。如果不小心留意,或是把车开得太快,那一定会错过这个美丽的地方。也难怪这么多台湾人都不知道此景。
7月的台湾夏意正浓,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照在人的身上,仿佛能听到皮肤吱吱作响。海水烫手,岩石里冒着热气。惟独美妙的是大海在艳阳下呈现出一色高贵的孔雀蓝。海岸上有不少的钓客戴着斗笠,套着长袖,把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顶着劲风,耐着性子在海边垂钓。
顺着窄小的石阶梯下海域,便是奇石所在地,岩壁上留着一轮一轮规则的波浪条纹,仿佛刻画着海洋沧海桑田的变迁。凌乱的石群布满了可爱的色彩,玫瑰红和金黄色是这里的主色调,掺杂着淡淡的蓝,有些发乌的紫。单调的岩石群,展示出诱惑人心的绮丽,让人觉得趣味盎然之际,称赞大自然的神来之笔。而那枚形状独特的“南雅奇石”最具代表性。它紧贴着海岸,从似乱又看似各具形状的风化石中拔地而起,犹如一支巨大的石笋,受海风雕琢,经过了岁月的千锤百炼,身上形成的罕见的纹理,犹如出自技艺超群的匠师之手,巧妙的点,线,面连成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佳品。其身下的风化石在阳光的烘烤下,也像刚刚出炉的面包一般有趣味。
南雅为东北角海岸风景区北面的入口,这里的自然风光除了南雅奇石,鼻头角,龙洞岬,金沙湾,盐寮,龙门、福隆,石城,大里,北关及龟山岛等,还有朴实无华的渔村 与怡静的小镇。寻找南雅奇石的朋友只要记住:过了北滨明隧道及南雅渔港后的一公里便可到达。
畅游太鲁阁
太鲁阁是台湾的第二大国家公园,成立于1986年。横跨花莲、南投,台中三个县市,总面积达92000公顷。公园内有壮丽的山脉,峡谷,断崖,瀑布、溪流等自然景观,还有相传已有二百五十余年之久的泰雅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成就了太鲁阁为台湾岛上一条扣人心弦的画廊。 太鲁阁峡谷全长约20公里,独特的峡谷景观是由百万年前,菲律宾海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造成剧烈的地壳运动,使地层急剧上升,再经历了千万年的地壳隆起,和立雾溪奔腾不息的溪水不断切割而形成的。
峡谷风光由太鲁阁,长春祠,燕子口,九曲洞和天祥等景观组成。沿着蜿蜒千转的中横公路前进,离太鲁阁牌楼最近的便是长春祠,以唐代风格建造,坐落于秀丽的高山峡谷之间,隔着立雾溪,山泉从拱桥内飞流而下,形成一道散瀑(长春瀑布),似流散的乌丝一般撒入立雾溪。祠堂内供奉着212位因开凿中横公路而丧生的荣民(“荣民”此为特殊称呼,全称为荣誉国民,指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的大陆老兵)。站在立雾溪的岸边眺望,长春祠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山林中葱翠的树木和刀削似的崩壁给人一种神秘与苍凉的感觉。
离长春祠不远的宁安桥,据说是建造时台湾最长的单孔桥(长约82米)。目前,只供人通行使用,通车的桥梁建在它的旁边。相映之下,宁安桥火红的身躯犹如一件行为艺术,张开双臂横跨于山谷之中。
愈往山谷前进,峡谷变得愈加奇险。出现在我眼前的便是燕子口,据说当年小雨燕和洋燕在此成群筑巢,曾有百燕奇鸣的壮丽景象。如今的燕子口,除了川流不息的游人车辆,和峭壁上无数空空的洞穴之外,已不见燕子南飞的美好生态了。
九曲洞步道原本是中横公路旧道,全长约两公里,是太鲁阁峡谷最精华的路段。这段路曲折穿行于坚硬的岩壁之中,沿途都是当年修建者一斧一锤凿出来的拱顶,隧道。两旁青山入云,奇石峥嵘、深壑激流湍急。大理石石壁,优美的节理和褶皱显露无遗。这是人类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杰作,令人赞叹之余,不免心生崇敬。
峡谷的终点便是泰雅族人居住的天祥村。据记载,早期散居于太鲁阁峡谷的泰雅族部落多达79处,彼此靠着步道往来。今天,太鲁阁峡谷仍然保存着不少泰雅族人的部落遗址,而游人们在欣赏峡谷风光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根据当年泰雅族人遗留下来的步道为游客们重新设计的登山健行步道,作一次深度的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