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日常规是幼儿成长、学习的基础前提。幼儿园建立了细化、完善的常规,就能形成一个自然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有利于幼儿在安全有序、自然、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活动,使幼儿逐渐理解并愿意遵守集体的规则。我们必须依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精神,要以教育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通过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准确领会科学的保教理念,切实掌握核心的组织策略,在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的一日保教活动中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通过环境的支持,以游戏为主要载体,运用适宜的方法,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结合家园共育,有效地对幼儿渗透常规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068-02
一、常规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的建立是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而形成幼儿一系列连接,提高幼儿的自觉意识,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不依赖他人,遵守秩序,初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理能力。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一)忽視个体差异性
在教育实践中,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
(二)教师理解有误
班级常规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比如在教学活动中要有一定的教学常规以维持活动的继续;在就餐时,为了幼儿能够安全、正确的就餐,就必须有一些科学的就餐规则让幼儿们去遵守;在游戏中,为了能够让游戏安全、正常、有序、甚至可以深入的开展,就必须依照相应的游戏规则来游戏。
(三)把握不好教育契机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
(四)幼儿常规研究不足
一般教师的观念还是传统常规教育经验,这让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内容、要求,甚至是方法都是不合时宜、刻板保留着以前过时的传统。
(五)未能让常规主体即幼儿参与其中
有些教师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而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样过于放纵幼儿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常规教育。抓常规,其最终目的不是批评某位幼儿,而是要帮助幼儿改掉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首先要幼儿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进而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
(六)与家庭教育不一致
家长往往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却容易忽视孩子的缺点,教师没有和家长进行沟通。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这可以主宰人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要有家长积极地配合,与教师一起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孩子协调一致性。
三、建立良好常规的举措
(一)重视主体差异性
我们暂且先不讨论教师用奖励的方式让幼儿暂时遵守秩序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教学活动的呈现结果来说,为什么小花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小花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
(二)纪律并不如等同于管理
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反思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三)把握好教育契机
教师应善于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有计划地提供给幼儿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生活学习机会。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说过一句话:幼儿在园的一日就像是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一颗珍珠,教师要让每一颗珍珠都闪亮发光。显然,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项链中的珍珠必然重要,但串起颗颗?珍珠的?线也是不可遗忘的。就像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连接各个环不需要语言指令,就会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促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把他律的规则转化为自律的行为。
(四)给孩子平等、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
让孩子参与进常规管理中。在培养过程中,老师在最初的时候可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领导全体小朋友。进行一段时间后,对于接受快,并能按老师要求很好地完成的幼儿,老师必须要给予鼓励,并让这样的小朋友来做“小老师”,代替老师做组织者,这样即能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又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于好动的孩子也要多加引导,让他们也有机会表现自己。
四、结论
在教育培养幼儿常规的同时,我们老师也进行要不断的自我思考、反省、判断、分析、总结,不断的结合工作经验的积累和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实践,记录过程,更加努力的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师幼互动、与家长互动,因此不仅使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具有更明确、自觉的方向并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得以不断的、更有效的提高,以真正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促进者。
参考文献
[1]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068-02
一、常规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的建立是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而形成幼儿一系列连接,提高幼儿的自觉意识,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不依赖他人,遵守秩序,初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理能力。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一)忽視个体差异性
在教育实践中,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
(二)教师理解有误
班级常规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比如在教学活动中要有一定的教学常规以维持活动的继续;在就餐时,为了幼儿能够安全、正确的就餐,就必须有一些科学的就餐规则让幼儿们去遵守;在游戏中,为了能够让游戏安全、正常、有序、甚至可以深入的开展,就必须依照相应的游戏规则来游戏。
(三)把握不好教育契机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
(四)幼儿常规研究不足
一般教师的观念还是传统常规教育经验,这让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内容、要求,甚至是方法都是不合时宜、刻板保留着以前过时的传统。
(五)未能让常规主体即幼儿参与其中
有些教师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而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样过于放纵幼儿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常规教育。抓常规,其最终目的不是批评某位幼儿,而是要帮助幼儿改掉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首先要幼儿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进而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
(六)与家庭教育不一致
家长往往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却容易忽视孩子的缺点,教师没有和家长进行沟通。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这可以主宰人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要有家长积极地配合,与教师一起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孩子协调一致性。
三、建立良好常规的举措
(一)重视主体差异性
我们暂且先不讨论教师用奖励的方式让幼儿暂时遵守秩序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教学活动的呈现结果来说,为什么小花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小花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
(二)纪律并不如等同于管理
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反思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三)把握好教育契机
教师应善于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有计划地提供给幼儿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生活学习机会。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说过一句话:幼儿在园的一日就像是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一颗珍珠,教师要让每一颗珍珠都闪亮发光。显然,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项链中的珍珠必然重要,但串起颗颗?珍珠的?线也是不可遗忘的。就像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连接各个环不需要语言指令,就会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促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把他律的规则转化为自律的行为。
(四)给孩子平等、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
让孩子参与进常规管理中。在培养过程中,老师在最初的时候可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领导全体小朋友。进行一段时间后,对于接受快,并能按老师要求很好地完成的幼儿,老师必须要给予鼓励,并让这样的小朋友来做“小老师”,代替老师做组织者,这样即能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又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于好动的孩子也要多加引导,让他们也有机会表现自己。
四、结论
在教育培养幼儿常规的同时,我们老师也进行要不断的自我思考、反省、判断、分析、总结,不断的结合工作经验的积累和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实践,记录过程,更加努力的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师幼互动、与家长互动,因此不仅使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具有更明确、自觉的方向并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得以不断的、更有效的提高,以真正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促进者。
参考文献
[1]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