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纲领,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反映,教学评价则是对教学效果的测评。如何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保持目标、评价和教学的一致性,是亟待改善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三者的一致性,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重点强调了新课改中目标、评价、教学保持一致的重要性。若三者的关系处理恰当,就能够提升初中思想品德(简称思品)课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三者的一致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一、目标、评价、教学三者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授课中很容易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常常按照自身的主观意愿安排课程,将教学目标认为是重要知识点的累加,没有充分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设置不同的目标。
同时,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比较单一,缺乏综合性,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
教学过程包括多个步骤,如何根据一节具体课程设计科学合理的目标、内容及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课程标准及教材一致性分析
笔者结合具体的文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一致性进行具体分析。例如,通过分析“我们的家庭生活”一课,学生可以了解“我们都有一个家”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家庭和社会关系”对应了“家庭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想到课程标准与教材大体上是一致的,整体差距较小,不存在大的分歧。
通过具体的课程分析可以得出,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呈现的一致性,以及教材内容完整的一致性上。课程标准与教材要保持一致性,才能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的一致性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思品课中的一致性問题,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教师在教学中执行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详细探讨。
例如,在“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我’”中,课程目标有三个:第一,通过学习了解学习环境的变化;第二,掌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方法,提高生活适应能力;第三,能以愉快的心情接纳新的集体、教师和同学,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学校及班级有大概的了解。展示的图片直观而生动,使学生能够对学校的发展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其次,通过教师讲解,揭示小学与初中在学习方法及生活上的差别。最后,根据图片直观展示及教师的讲解,学生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并撰写学习计划。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实施及最终评价的一致性在各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四、保持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措施
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如何保持三者的一致性,教师必须认真对待,采取恰当的措施。
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看待并恰当运用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教材的设置顺序可能与课程目标的设置顺序不一致,在讲课中教师要注意讲课的侧重点,对课本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补充。
第二,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对于课程标准的讲解并无太大作用,教师在讲解时可一带而过,不必耗费时间与精力。
第三,在进行最终评价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一概而论并不能促进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忠良.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编写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09(1).
[2]冒兵.认知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0(18).
[3]皮连生,蔡维静.超越布卢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重点强调了新课改中目标、评价、教学保持一致的重要性。若三者的关系处理恰当,就能够提升初中思想品德(简称思品)课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三者的一致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一、目标、评价、教学三者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授课中很容易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常常按照自身的主观意愿安排课程,将教学目标认为是重要知识点的累加,没有充分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设置不同的目标。
同时,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比较单一,缺乏综合性,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
教学过程包括多个步骤,如何根据一节具体课程设计科学合理的目标、内容及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课程标准及教材一致性分析
笔者结合具体的文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一致性进行具体分析。例如,通过分析“我们的家庭生活”一课,学生可以了解“我们都有一个家”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家庭和社会关系”对应了“家庭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想到课程标准与教材大体上是一致的,整体差距较小,不存在大的分歧。
通过具体的课程分析可以得出,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呈现的一致性,以及教材内容完整的一致性上。课程标准与教材要保持一致性,才能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的一致性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思品课中的一致性問题,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教师在教学中执行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详细探讨。
例如,在“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我’”中,课程目标有三个:第一,通过学习了解学习环境的变化;第二,掌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方法,提高生活适应能力;第三,能以愉快的心情接纳新的集体、教师和同学,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学校及班级有大概的了解。展示的图片直观而生动,使学生能够对学校的发展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其次,通过教师讲解,揭示小学与初中在学习方法及生活上的差别。最后,根据图片直观展示及教师的讲解,学生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并撰写学习计划。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实施及最终评价的一致性在各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四、保持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措施
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如何保持三者的一致性,教师必须认真对待,采取恰当的措施。
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看待并恰当运用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教材的设置顺序可能与课程目标的设置顺序不一致,在讲课中教师要注意讲课的侧重点,对课本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补充。
第二,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对于课程标准的讲解并无太大作用,教师在讲解时可一带而过,不必耗费时间与精力。
第三,在进行最终评价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一概而论并不能促进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忠良.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编写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09(1).
[2]冒兵.认知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0(18).
[3]皮连生,蔡维静.超越布卢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