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地图、插图、照片丰富多彩、吸引力强,它们寓知识性、科学性、 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构成一个独具魅力的图象系统。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不可缺少教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如何充分利用课文图象系统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主要课题。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的认识。
一、读地图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读地图是必须一直进行的读图训练。读图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读地图名,这样可以识别地图的类型和读出地图的主题和要点;第二读图例,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是读图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轻松获知地图中地理事物信息;第三读正图,这一步骤是读图的关键,是对地理事物认识的升华、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源泉,此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读图,问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如何解决?例如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事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第一此图是什么示意图?第二此图风向为什么不同?第三该地区冬季、夏季气候特点如何?该如何安排生产生活?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对学生掌握有关冬、夏季风的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二、析地图
师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一般来说,析图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挖掘图中信息,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地图中的显性信息,即位置、地形地势、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线路等,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如: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特点、工业生产布局和特点、人口分布和流动等。二是提炼信息,把对解答本题(或本问题)的信息提取出来,回答问题,通过对上述自然、经济因素的分析,掌握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差异。
三、讲地图
教师讲解地图时要求学生能图文互换,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与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在地图训练过程中的图文转换。先是图转换为文:就是将地图中的信息用文字、表格总结出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如《海洋地理》所讲的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一问题,课文有海洋表层平均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和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就可以要求学生将图的内容转换文字。即海洋表层平均温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是由赤道附近向南北两侧递减,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海区和低纬度海区递减。再是文转换为图,也可以将课文中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地图形式表现出来。如中学地理课本中许多知识点可转换为地图。
在读图训练过程中,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将地图和文字有机结合,既发挥地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突出的特点,又发挥文字表达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的优势,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填绘图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地图,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时,教师可边讲边绘,学生可边听边绘。这样,不仅能使我国的主要山脉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地理课堂上和课后训练学生填图、绘图,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能确定地理事物在图上的位置、范围和分布,通过对地理事物生动直观的勾画,加深认识,印记牢固,慢慢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地理图像,学生对地理事物印象深刻,很容易记忆一些地理规律和原理,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默写图
地理教材中的有许多地理原理和地理現象示意图,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气旋和反气旋、冷锋和暖锋天气、大气环流、水循环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图等;地理现象分布示意图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六大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等。先让学生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图进行默写,以加深记忆、理解和掌握。例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世界气候模式图、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等,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默写记忆。
六、用地图
利用地图激发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借助地图能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教学时,利用课文中的宇宙太空图、天体系统图和太阳系模式图等,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对浩瀚太空的无穷想像,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把握其实质。反映在读图上,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提供的丰富信息,思考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获得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例如读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国大陆有时候受高气压影响?有时候受低气压影响?风向为什么会变化?我国不同地方风向为什么不同?这一系列问题解决了,那么关于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的相关原理和规律也就掌握了。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图像具有直观性,利用地图容易获得对问题的感性认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识别、概括、分析、推理和解决能力。学生能从地图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解题能力。在地理做练习时,做到题不离图,图不离题,把地理知识真正落实在地图上,从地图中提起解题的信息,也就是从地图中找答案。例如读太阳光照图,根据图中的条件,仔细分析便可以解答该图的日期、节气、南北半球、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计算北京时间等。
地图教学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地理教师应将地图教学的手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地图思维,使学生学会借助地图图像工具获得地理知识。学生在长期的读地图、析地图、讲地图、填绘图、默写图和用地图的训练下,就能做到依图述文、据图释文、凭图忆文,就能提高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读地图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读地图是必须一直进行的读图训练。读图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读地图名,这样可以识别地图的类型和读出地图的主题和要点;第二读图例,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是读图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轻松获知地图中地理事物信息;第三读正图,这一步骤是读图的关键,是对地理事物认识的升华、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源泉,此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读图,问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如何解决?例如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事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第一此图是什么示意图?第二此图风向为什么不同?第三该地区冬季、夏季气候特点如何?该如何安排生产生活?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对学生掌握有关冬、夏季风的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二、析地图
师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一般来说,析图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挖掘图中信息,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地图中的显性信息,即位置、地形地势、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线路等,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如: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特点、工业生产布局和特点、人口分布和流动等。二是提炼信息,把对解答本题(或本问题)的信息提取出来,回答问题,通过对上述自然、经济因素的分析,掌握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差异。
三、讲地图
教师讲解地图时要求学生能图文互换,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与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在地图训练过程中的图文转换。先是图转换为文:就是将地图中的信息用文字、表格总结出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如《海洋地理》所讲的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一问题,课文有海洋表层平均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和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就可以要求学生将图的内容转换文字。即海洋表层平均温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是由赤道附近向南北两侧递减,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海区和低纬度海区递减。再是文转换为图,也可以将课文中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地图形式表现出来。如中学地理课本中许多知识点可转换为地图。
在读图训练过程中,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将地图和文字有机结合,既发挥地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突出的特点,又发挥文字表达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的优势,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填绘图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地图,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时,教师可边讲边绘,学生可边听边绘。这样,不仅能使我国的主要山脉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地理课堂上和课后训练学生填图、绘图,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能确定地理事物在图上的位置、范围和分布,通过对地理事物生动直观的勾画,加深认识,印记牢固,慢慢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地理图像,学生对地理事物印象深刻,很容易记忆一些地理规律和原理,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默写图
地理教材中的有许多地理原理和地理現象示意图,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气旋和反气旋、冷锋和暖锋天气、大气环流、水循环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图等;地理现象分布示意图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六大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等。先让学生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图进行默写,以加深记忆、理解和掌握。例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世界气候模式图、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等,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默写记忆。
六、用地图
利用地图激发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借助地图能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教学时,利用课文中的宇宙太空图、天体系统图和太阳系模式图等,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对浩瀚太空的无穷想像,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把握其实质。反映在读图上,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提供的丰富信息,思考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获得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例如读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国大陆有时候受高气压影响?有时候受低气压影响?风向为什么会变化?我国不同地方风向为什么不同?这一系列问题解决了,那么关于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的相关原理和规律也就掌握了。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图像具有直观性,利用地图容易获得对问题的感性认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识别、概括、分析、推理和解决能力。学生能从地图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解题能力。在地理做练习时,做到题不离图,图不离题,把地理知识真正落实在地图上,从地图中提起解题的信息,也就是从地图中找答案。例如读太阳光照图,根据图中的条件,仔细分析便可以解答该图的日期、节气、南北半球、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计算北京时间等。
地图教学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地理教师应将地图教学的手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地图思维,使学生学会借助地图图像工具获得地理知识。学生在长期的读地图、析地图、讲地图、填绘图、默写图和用地图的训练下,就能做到依图述文、据图释文、凭图忆文,就能提高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