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来源 :浦东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怎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共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个方面,从教师思想品德、职业操守、师生关系、教学业务、道德规范以及知识储备等方面,非常明确地界定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应遵守的师德规范,并在一些重要方面作了更明确的要求,例如:“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等。仅过了一年,2009年,《规范》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其中第二条改为“敬业奉献”,第三条改为“热爱学生”,虽然只有一字或两字之差,却可以看出,新《规范》更强调了教师应更加重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热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应“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强调教师之爱对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重要价值。曾几何时,教师成为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不顾自身、默默奉献的楷模,一代又一代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师德的内涵,演绎着全社会对教师的美好期望。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不断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不断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动在全国上下全面打响。回眸改革三十年,我国的经济规模成几何级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教育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物质至上,金钱第一”的市场经济思想严重冲击了学校,冲击了这一块被称为市场经济中最后净土的学校,冲击着成千上万的园丁。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无一幸免地降临到被我们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身上,家教之风经久不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向学生家长索取财物等种种斯文扫地、严重违背师道尊严的行为屡见不鲜,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当前师德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师德内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落差
  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历来是所有教师心中的道德标杆,桃李芬芳是对教师最好的报答,但是市场经济更强调了利益的最大化,更强调人的经济地位。从理论上讲,人是通过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获得相应的生活资料,从而实现自我人生追求,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处于国家事业单位的统一管理之中,教师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未来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这一师德内涵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实现同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不相一致。市场经济的程度越高,这种矛盾就会表现得越强烈。因此,师德内涵必须赋予新时代的现实意义。与大部分优秀企业相比,现代企业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成为十分成熟的规则,尤其是它对于员工的职业规划、福利待遇等已十分完善,广大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活理想异常清晰,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飞速发展;而学校教师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律来自觉地遵守师德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师德制度化建设进程相对滞后。因此,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研究,加快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当前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师对于自身职业道德追求呈现弱化态势
  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体系。时至今日,先贤“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榜样仍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本身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甚至与社会上的其他从业者并无二致,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有教师体罚、歧视学生,不难解释家教之风盛行等等种种有悖于师德现象的产生。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东方文明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文化现象,君臣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无不如此,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做好所有工作的根本,在当前师德建设法制化的进程中,师德建设还依然有赖于教师世界观、价值观的自觉提升,有赖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完善,有赖于教师对于教育理想稳固的思想基础。因此,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每一位教师通过实际行动去继承和发扬。
  三、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用尚未显现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群,肩负着传承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在不断强调专业能力的当下,教师更多地认为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是专业发展的全部内涵,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关键和全部,师德修养被彻底弱化了。另一方面,在倡导教师走专业发展的同时,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使师德建设显得捉襟见肘。过多地强调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教师、学校的共同追求,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片面理解已成为当前的现实问题。
  教师之所以为教师,就应在某个区域内成为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代表,成为一方贤达。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舍此,教师专业发展将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我们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回避问题,正视困难,才有可能不断保持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对教材中的选文,曾听说过有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的说法,但我并没有对其进行具体了解,因为以前总以为教学大纲怎么要求,教材怎么编,就给学生怎么讲而已,至于教材选什么样的文章,对于不同的选文应该怎么处置运用,似乎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最近,通过自学了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后,便对教材的选文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产生了一些想法,发现原来自已真的一直是在做那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不是在教语文,而是在
期刊
浦东新区大团小学传承当地文化资源,谋求学校和谐发展。通过前几年的规划实施以及专家的指导,学校确立了“热爱家乡、弘扬人文、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百年文化的积淀和当地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形象设计、课程开发、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显现了当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特色的雏形。2009年我校正式确立以《开展大团乡情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素质教育实
期刊
浦东新区徐红语文学科基地成立于2003年,是新区最早的学科基地之一。  语文学科基地最早以上海市实验学校命名。学校1998年整体入驻浦东新区后,市教委和新区领导希望实验的优质资源服务于浦东新区,为此市实验学校的语文、物理和信息技术正式挂牌为学科基地,全方位为培养新区青年教师服务。之后入轨新区学科基地管理,以主持人徐红命名。  基地成立至今,学员已有150多名,其中许多教师成长为新区骨干教师,有的还
期刊
跟市场较什么劲  说是有的地方要立法(条例)明令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兼职活动了。  看来又要跟市场较劲了。  三十多年前,在职农民自家种的菜养的鸡是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的,甚至自家是不能养鸡的。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在职农民已经被安排在生产队里挣工分了,业余走市场会变质成为地主资本家的,会助长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因为城镇居民的吃菜自有计划经济计划着,每月肉二两,过年加一斤,哪里用得着你个人瞎操心
期刊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校呈逐年增长势头,到目前已接近在校生的半数。这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不少人或因学习困难,或因家境贫寒,或因情商较低、自信不足等原因,进入了“学困生”的行列;这是一个“灰色”的群体,很难吸引关注的目光。他们的存在,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有增无减。他们构成了一个边缘地带,成为被师爱遗忘的角落。对此,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在那里;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也在那里。  何为学困生?察其初
期刊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愉快而简单的。”这是笔者对好教师最简单的理解。揣摩到初中生正式学习文言文时既好奇又畏惧的心理,笔者在课堂上做了些尝试,努力让学生在每节文言课上都能享受到这些先祖留给我们的文化盛宴,让学生享受课堂,而不是枯燥的“之乎者也”。  虽然文言文的表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觉得生疏甚至别扭,但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在情感上与今天的我们有着相通之处,仍然能让我们产生心灵
期刊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我校学生总数的58.96%。他们的英语成绩对我校英语教学整体成绩的提高造成巨大的影响,并已经成为阻碍我校教学成绩领先的瓶颈。如何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缩短和平行班之间的差距,是所有英语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他们英语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方面: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习惯不好;2.基础总体比较差,有的学生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有的只相当于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3.
期刊
一、单元拓展课的缘起  语文教学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困境:教师的“独角戏”和师生的“二人转”很精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令“听说读写”,可谓训练有素,但很快就会“审美疲劳”,转瞬即忘。一篇课文的新鲜感很快就会被另一篇课文所“覆盖”,同样类型的课文往往教法雷同,周而复始,很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能否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之后,给学生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
期刊
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二期课改的要求。许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课的特点是学生思维活跃,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我认为,办法只能是加强教学的预设。本学期我的实践也证实这一点。  下面,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和判定定理2这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设计思路 
期刊
一、课程开发背景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它指出了当前一些课程存在的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