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怎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共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个方面,从教师思想品德、职业操守、师生关系、教学业务、道德规范以及知识储备等方面,非常明确地界定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应遵守的师德规范,并在一些重要方面作了更明确的要求,例如:“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等。仅过了一年,2009年,《规范》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其中第二条改为“敬业奉献”,第三条改为“热爱学生”,虽然只有一字或两字之差,却可以看出,新《规范》更强调了教师应更加重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热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应“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强调教师之爱对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重要价值。曾几何时,教师成为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不顾自身、默默奉献的楷模,一代又一代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师德的内涵,演绎着全社会对教师的美好期望。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不断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不断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动在全国上下全面打响。回眸改革三十年,我国的经济规模成几何级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教育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物质至上,金钱第一”的市场经济思想严重冲击了学校,冲击了这一块被称为市场经济中最后净土的学校,冲击着成千上万的园丁。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无一幸免地降临到被我们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身上,家教之风经久不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向学生家长索取财物等种种斯文扫地、严重违背师道尊严的行为屡见不鲜,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当前师德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师德内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落差
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历来是所有教师心中的道德标杆,桃李芬芳是对教师最好的报答,但是市场经济更强调了利益的最大化,更强调人的经济地位。从理论上讲,人是通过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获得相应的生活资料,从而实现自我人生追求,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处于国家事业单位的统一管理之中,教师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未来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这一师德内涵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实现同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不相一致。市场经济的程度越高,这种矛盾就会表现得越强烈。因此,师德内涵必须赋予新时代的现实意义。与大部分优秀企业相比,现代企业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成为十分成熟的规则,尤其是它对于员工的职业规划、福利待遇等已十分完善,广大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活理想异常清晰,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飞速发展;而学校教师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律来自觉地遵守师德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师德制度化建设进程相对滞后。因此,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研究,加快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当前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师对于自身职业道德追求呈现弱化态势
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体系。时至今日,先贤“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榜样仍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本身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甚至与社会上的其他从业者并无二致,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有教师体罚、歧视学生,不难解释家教之风盛行等等种种有悖于师德现象的产生。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东方文明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文化现象,君臣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无不如此,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做好所有工作的根本,在当前师德建设法制化的进程中,师德建设还依然有赖于教师世界观、价值观的自觉提升,有赖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完善,有赖于教师对于教育理想稳固的思想基础。因此,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每一位教师通过实际行动去继承和发扬。
三、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用尚未显现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群,肩负着传承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在不断强调专业能力的当下,教师更多地认为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是专业发展的全部内涵,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关键和全部,师德修养被彻底弱化了。另一方面,在倡导教师走专业发展的同时,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使师德建设显得捉襟见肘。过多地强调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教师、学校的共同追求,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片面理解已成为当前的现实问题。
教师之所以为教师,就应在某个区域内成为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代表,成为一方贤达。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舍此,教师专业发展将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我们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回避问题,正视困难,才有可能不断保持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200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共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个方面,从教师思想品德、职业操守、师生关系、教学业务、道德规范以及知识储备等方面,非常明确地界定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应遵守的师德规范,并在一些重要方面作了更明确的要求,例如:“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等。仅过了一年,2009年,《规范》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其中第二条改为“敬业奉献”,第三条改为“热爱学生”,虽然只有一字或两字之差,却可以看出,新《规范》更强调了教师应更加重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热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应“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强调教师之爱对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重要价值。曾几何时,教师成为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不顾自身、默默奉献的楷模,一代又一代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师德的内涵,演绎着全社会对教师的美好期望。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不断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不断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动在全国上下全面打响。回眸改革三十年,我国的经济规模成几何级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教育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物质至上,金钱第一”的市场经济思想严重冲击了学校,冲击了这一块被称为市场经济中最后净土的学校,冲击着成千上万的园丁。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无一幸免地降临到被我们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身上,家教之风经久不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向学生家长索取财物等种种斯文扫地、严重违背师道尊严的行为屡见不鲜,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当前师德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师德内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落差
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历来是所有教师心中的道德标杆,桃李芬芳是对教师最好的报答,但是市场经济更强调了利益的最大化,更强调人的经济地位。从理论上讲,人是通过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获得相应的生活资料,从而实现自我人生追求,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处于国家事业单位的统一管理之中,教师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未来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这一师德内涵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实现同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不相一致。市场经济的程度越高,这种矛盾就会表现得越强烈。因此,师德内涵必须赋予新时代的现实意义。与大部分优秀企业相比,现代企业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成为十分成熟的规则,尤其是它对于员工的职业规划、福利待遇等已十分完善,广大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活理想异常清晰,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飞速发展;而学校教师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律来自觉地遵守师德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师德制度化建设进程相对滞后。因此,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研究,加快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当前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师对于自身职业道德追求呈现弱化态势
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体系。时至今日,先贤“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榜样仍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本身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甚至与社会上的其他从业者并无二致,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有教师体罚、歧视学生,不难解释家教之风盛行等等种种有悖于师德现象的产生。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东方文明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文化现象,君臣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无不如此,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做好所有工作的根本,在当前师德建设法制化的进程中,师德建设还依然有赖于教师世界观、价值观的自觉提升,有赖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完善,有赖于教师对于教育理想稳固的思想基础。因此,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每一位教师通过实际行动去继承和发扬。
三、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用尚未显现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群,肩负着传承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在不断强调专业能力的当下,教师更多地认为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是专业发展的全部内涵,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关键和全部,师德修养被彻底弱化了。另一方面,在倡导教师走专业发展的同时,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使师德建设显得捉襟见肘。过多地强调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教师、学校的共同追求,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片面理解已成为当前的现实问题。
教师之所以为教师,就应在某个区域内成为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代表,成为一方贤达。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舍此,教师专业发展将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我们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回避问题,正视困难,才有可能不断保持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