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a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基于对问题型、操作型、应用型教学情境创设案例的分析,提出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创设绿色数学教学课堂的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绿色数学 情境 新课标 创设
  
  绿色数学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体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数学美,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地学数学和享受数学。无疑,绿色数学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数学的无穷魅力。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1]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超越纯粹的数学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有关的丰富的生活情境,建构学生熟悉的生活场面,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与数学学习内容有机整合,让数学课堂成为“绿色”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2]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数学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和推崇。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科学历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越来越广泛的数学应用,正在不断地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度发展的数学思维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数字的枯燥和死板,以及数学语言的抽象性,数学课堂被学生普遍认为是“黑色”课堂。下面我结合以操作型和應用型数学情境创设为例,剖析建构“绿色”数学教学的课堂的必要性。
  
  1.创设操作型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享受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3]为了改变我国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状况,标准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的关键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操作其实是思维的外化活动。“智慧从手指尖诞生”,就说明了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操作型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创设实验的教学情境,让孩子感知数学;可以有效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游戏,创设游戏性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喜欢数学。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可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创设操作型教学情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情绪倍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如下情境:对称图形美吗?那我们能不能也来创造几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呢?怎样创造?我让学生合作讨论、动手画或折叠出对称图形,并加以辅导、指正。学生在讨论、制作的过程中领悟对称图形的性质——折叠后完全重合,同时把抽象的图形具体化,这样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自主地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绿色”数学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中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教师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趣味性的游戏情境,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让学生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在游戏中,知识能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效果得以优化。如在概率学习中的“剪刀、石头、布”游戏、“掷骰子”游戏、“抛图钉”游戏等都是很好的游戏情境。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4]数学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而且能使学生对概率的认识更深刻。
  目前活动教学亦是数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国内的操作型活动教学虽形式丰富,却往往是流于形式,外在多于内在,目的性差,缺乏思想性和科学性,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在设计操作型数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应明确目标,努力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不能偏离数学中心;其次,应明确内容,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方面展开,即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最后,应明确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即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操作型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启发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展开。
  
  2.创设应用性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体会数学
  
  2009年数学高考考试大纲指出:能力要求中的“能力”涉及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等。其中应用意识指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程广文博士在《数学课堂提问研究》一书中指出:数学知识是一种观念性知识,这些观念性知识来自生活世界但又不是它的摹写,是对生活世界的抽象和观念化。[5]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而数学又能广泛地被应用于生活。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
  应用型的教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生活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感悟、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在五年级数学“统计图选择”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五年级各班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分别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及团体总分等情况。我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让其思考: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我将该节的教学放入了实际背景中,放入了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分析,渗透了统计的原理,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堂“绿色”课堂教学不仅能使教师焕发青春的活力、享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同时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的“魅力指数”。江苏省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好课的标准是教师就像带着学生跳探戈,进退自如。[6]其中“退”,首先表现在课堂时间占有率方面,其次,表现在教师占位上,最后,表现在教师的追问和评价上;“进”,指教师要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重新走上讲台,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分析,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合时宜、合目标、科学地创设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绿色”,让大众数学的“普及指数”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1).
  [2]R.柯朗等.数学是什么[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
  [3]王旭.创设教学情境彰显数学魅力[J].教育战线.
  [4]徐艳.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四法[J].科研经纬.
  [5]程广文.数学课堂提问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6]黄爱华.怎样上出好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5,(1).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的学科,数学教学应尽快从过去只重视知识结论的误区中走出,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我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具体谈谈探究性学习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
摘 要: 二期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来实现。因此如何合理地组织小组讨论,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来实现。但是很多小组讨论都是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齐刷刷地回头,满教室
摘 要: 《飘》是一部以女性意识为主题来叙述的作品,其中描述了坚强叛逆,用双手守护、建设家园的新女性斯嘉丽,以及温柔善良的梅兰妮,等等。因此,在学者们的研究中以女性的视角研究的居多。然而,美国文学中的“父亲情结”让我们不能仅从女性的视角分析人物和事件。本文在从男性的角度来叙述作品中所描述的父亲形象,从而体现出“父亲”这一角色对女主人公性格形成,以及成长生活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小说《飘》 父亲
摘 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健全的人”。为学生服务就是要不仅为学生的今天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学生能够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等等。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我们就抓住课堂这块阵地,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感智力教育的氛围,
如何使课堂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系列问题似乎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位教师。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适值青春期,因而往往比较“叛逆”;活泼贪玩,因而“厌学”心理严重;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种种原因综合作用,使得中职学校的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等一系列现象。当
摘 要: 在比较中整体把握主题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主题的一个切入点。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前后比较,理清思路;参照比较,直切主题;分析比较,探究异同。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比较 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课文主题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阅读理解方法。它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搞字字推敲、句句分析,不必搞枝枝节节的随文爬行,只需从整体出发挖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整体把握课文主题即可。那么怎
摘 要: 本文认为,要提高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关注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感悟与体验,即要注重自主选择,促进主动构建;要实现三性统一,促进动态生成;要周密组织安排,确保活动秩序;要关注过程考察,实施激励评价。  关键词: 自主 历史与社会主题探究活动 有效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这些综合探究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因而我们可以称其为主题探究活
“在喧嚣的应试氛围下,作为考试机器的教师与学生整日在追逐分数和考试名次的名利场中摸爬滚打”,[1]当缺乏个性与人文关怀的课堂,严重脱离言语实践的语文“伪能力”、“伪经验”的考试评价,开始侵犯学生言语生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时,学生便和语文渐离渐远,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奏响和谐之曲——生
摘 要: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按照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重要措施与必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应试型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转化,高校的社会实践以什么样的思想作为指导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英语教材新增的“Integrating skills”板块提供了以听和读为主的综合性语言材料和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语法、词汇,并通过读达到有效的“输出”。该板块的阅读部分,旨在扩充文化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为学生顺利完成听力作铺垫。听力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并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空间。但是,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该部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