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认为,要提高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关注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感悟与体验,即要注重自主选择,促进主动构建;要实现三性统一,促进动态生成;要周密组织安排,确保活动秩序;要关注过程考察,实施激励评价。
关键词: 自主 历史与社会主题探究活动 有效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这些综合探究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因而我们可以称其为主题探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根据教材安排的综合探究外,还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一些主题探究活动。在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有效性问题,如何提升其有效性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关注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感悟与体验。
一、注重自主选择,促进主动构建
在历史与社会主题探究活动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建构。从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到活动方式都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这是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如“开展探寻身边的历史”活动,我们让学生进行分小组探究,每一个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切入。如从农村传统的日常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交通工具的变化看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教师提出三种活动方式,即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和网络搜索,供学生选择。活动一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给本小组起名称,给学生一个小小的热身活动,以激发他们的活动热情,活跃活动气氛。提出三个活动方式是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活动方式,选择的差异性又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使最后汇报活动成果时学生不感到枯燥。这样的主题探究活动从关注过程设计着眼,充分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设计、开发、行动、体验,使其享受到活动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因此,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主动获得的基础和前提。
二、实现三性统一,促进动态生成
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是历史与社会活动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这三个特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活动过程的开放性,是由活动内容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全体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就生成性而言,主题探究活动比一般的课堂教学具有更多的变动因素,因而也更具有动态生成性。主题探究活动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活动过程的推进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是在新的状态下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一起主动探究,不拘泥于预设,共同开发有利资源,在动态中生成新资源,并作为主题探究活动主题,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教学《来自家乡的报告》,鉴于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探究主题——“我为家乡发展绿色农业献一计”,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发乡土教学资源,这就使教学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束缚,使学生走上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在网上查阅了发展绿色农业的先进典型便于借鉴,有的回家乡实地考察,看看根据家乡的地理条件适合发展什么农业经济比较合适,有的向村书记访问,请他们谈谈对发展本村的绿色农业有什么打算。这样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生成性。在活动的实际过程中,学生时刻会遇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并找到新的解决方式。通过活动,学生不断进行体验和反思,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因此,开发和利用有效资源,为学生的主动获得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三、周密组织安排,确保活动秩序
我们强调主题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并不等于自由放任,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担负起组织管理责任,对于活动过程教师要精心计划,周密安排,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题探究活动一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主题探究活动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如何创建一个优秀的集体。每小组成员4至5人,都有明确的分工,便于小组内部的协调统一,又可以防止小组成员过多时出现“边缘人”,成为看热闹的学生。如在“我为家乡发展绿色农业献一计”的活动中,来自同一行政村的4位同学就组成小组,他们进行采访活动,我们安排一位同学担任小组长,一位同学负责访问,两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这样就形成了明确的分工。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小组成员间的通力合作,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从活动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在集体的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为集体争光。在活动秩序的保障上,我们还邀请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协助,有效保证学生活动的秩序。我们还制作了活动评价表,外出调查的学生调查结束后,在活动过程评价表上请社区负责人或采访对象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这样就保证了教师对自己视线外学生的活动的控制,从而使得活动的整体秩序得到了保证。只有精密计划与安排才能使学生的主动获得更具有实效性与普遍性。
四、关注过程考察,实施激励评价
主题探究的最后环节是评价,我们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过程考察上,以激励评价为主。主题探究活动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的个性化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本人、教师、学生邀请的客人(学生喜欢的教师)都作为评价主体。自我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与生成的能力。而学生在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时,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标价表上的具体评价指标,实际上向学生提出活动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把评价表在活动开始时就发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之前就了解活动的要求,使活动更有方向性,对学生的活动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教师在参与评价时和学生享有相同的打分权,虽然没有了教师的特权,但可以理智地引领本组学生公正评分。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对学生个人实行考核的方式,由本组成员给出,这样就使评价表对小组内成员有一个约束的机制,同时又实现了对学生个人的考核,评价具有差异性;活动成果以小组形式呈现,评价也以团体形式进行,又要求学生体现团队精神,这样可以深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活动结束后,加入了小组的反思,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同时可以使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发现不足,以有利于今后改进。多元化的注重过程与学生发展的评价与反思,更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使学生的获得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 自主 历史与社会主题探究活动 有效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这些综合探究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因而我们可以称其为主题探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根据教材安排的综合探究外,还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一些主题探究活动。在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有效性问题,如何提升其有效性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关注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感悟与体验。
一、注重自主选择,促进主动构建
在历史与社会主题探究活动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建构。从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到活动方式都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这是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如“开展探寻身边的历史”活动,我们让学生进行分小组探究,每一个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切入。如从农村传统的日常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交通工具的变化看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教师提出三种活动方式,即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和网络搜索,供学生选择。活动一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给本小组起名称,给学生一个小小的热身活动,以激发他们的活动热情,活跃活动气氛。提出三个活动方式是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活动方式,选择的差异性又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使最后汇报活动成果时学生不感到枯燥。这样的主题探究活动从关注过程设计着眼,充分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设计、开发、行动、体验,使其享受到活动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因此,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主动获得的基础和前提。
二、实现三性统一,促进动态生成
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是历史与社会活动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这三个特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活动过程的开放性,是由活动内容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全体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就生成性而言,主题探究活动比一般的课堂教学具有更多的变动因素,因而也更具有动态生成性。主题探究活动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活动过程的推进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是在新的状态下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一起主动探究,不拘泥于预设,共同开发有利资源,在动态中生成新资源,并作为主题探究活动主题,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教学《来自家乡的报告》,鉴于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探究主题——“我为家乡发展绿色农业献一计”,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发乡土教学资源,这就使教学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束缚,使学生走上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在网上查阅了发展绿色农业的先进典型便于借鉴,有的回家乡实地考察,看看根据家乡的地理条件适合发展什么农业经济比较合适,有的向村书记访问,请他们谈谈对发展本村的绿色农业有什么打算。这样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生成性。在活动的实际过程中,学生时刻会遇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并找到新的解决方式。通过活动,学生不断进行体验和反思,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因此,开发和利用有效资源,为学生的主动获得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三、周密组织安排,确保活动秩序
我们强调主题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并不等于自由放任,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担负起组织管理责任,对于活动过程教师要精心计划,周密安排,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题探究活动一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主题探究活动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如何创建一个优秀的集体。每小组成员4至5人,都有明确的分工,便于小组内部的协调统一,又可以防止小组成员过多时出现“边缘人”,成为看热闹的学生。如在“我为家乡发展绿色农业献一计”的活动中,来自同一行政村的4位同学就组成小组,他们进行采访活动,我们安排一位同学担任小组长,一位同学负责访问,两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这样就形成了明确的分工。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小组成员间的通力合作,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从活动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在集体的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为集体争光。在活动秩序的保障上,我们还邀请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协助,有效保证学生活动的秩序。我们还制作了活动评价表,外出调查的学生调查结束后,在活动过程评价表上请社区负责人或采访对象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这样就保证了教师对自己视线外学生的活动的控制,从而使得活动的整体秩序得到了保证。只有精密计划与安排才能使学生的主动获得更具有实效性与普遍性。
四、关注过程考察,实施激励评价
主题探究的最后环节是评价,我们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过程考察上,以激励评价为主。主题探究活动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的个性化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本人、教师、学生邀请的客人(学生喜欢的教师)都作为评价主体。自我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与生成的能力。而学生在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时,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标价表上的具体评价指标,实际上向学生提出活动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把评价表在活动开始时就发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之前就了解活动的要求,使活动更有方向性,对学生的活动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教师在参与评价时和学生享有相同的打分权,虽然没有了教师的特权,但可以理智地引领本组学生公正评分。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对学生个人实行考核的方式,由本组成员给出,这样就使评价表对小组内成员有一个约束的机制,同时又实现了对学生个人的考核,评价具有差异性;活动成果以小组形式呈现,评价也以团体形式进行,又要求学生体现团队精神,这样可以深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活动结束后,加入了小组的反思,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同时可以使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发现不足,以有利于今后改进。多元化的注重过程与学生发展的评价与反思,更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使学生的获得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