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按照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重要措施与必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应试型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转化,高校的社会实践以什么样的思想作为指导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东北林业大学在社会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和谐、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其底蕴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精髓,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益于学校与社会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 科学发展观 和谐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截止到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达3000万,因此,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综合素质是关系到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社会实践则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因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高校按照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的育人重要措施与必要途径之一。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认识的深化。
2.1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能力、获取报酬活动的总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社会实践不但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学生个全面人发展的需求;不但要为社会培养有素质、有能力、会创新的人才,而且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尤为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既关注到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制约性,又注意到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上。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服务人民,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接受锻炼、提高素质和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
2.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的重要时期,生活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改变,心理和情感问题增加,等等,都要求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逐步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也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与和谐的辩证统一,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政治素质是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实践互动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的的法律与制度、道德与规范被大学生所认同的结果,并使之内化的结果。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实践与和谐发展。
3.1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
如果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只重视局部的发展而忽视整体的进步,必然会导致发展成为畸形,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学校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由此可见,必须既考虑近期发展又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考虑局部又兼顾整体的进步。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的需要是社会与学校和谐发展的中心环节,要使自身的成长能与社会协调发展,在校大学生就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此举有利于学校与社会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我校每年都开展具有针对性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某些贫困边远的县城等地,使学生真正地看到国家还有不富裕的地方,在实践中使学生养成了无私、奉献的精神。经过此类社会实践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多数都选择了西部和一些偏远的地方,用自己的所学建设祖国。又如:我校组织学生名牌企业公司等地实习,使同学们真正意识到书本的内容和实际的差距,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完善。在我校开展的社会实践中许多同学改变了原先利己主义的想法,许多同学从坐而论道向实践养成转变,达到了自身的和谐发展。由此,我校达到了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的目的,为社会输送了品、德、才兼优的学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学校与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内在和谐科学的统一。
3.2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和谐。
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关注度很高,但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十分清楚,常常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处理德育与智育、智商与情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不能摆正德智体美的科学定位。高校作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主,德育是指引前进的方向,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大事情。学校与学生的和谐发展是以德育发展为先决条件的,是学校发展与学生进步协同和谐发展的结果。我校在社会实践中有目的、科学性地安排一些以了解社会和增加思想道德修养素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如:参观监狱、祭拜烈士墓等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明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将更加激烈,以何立足社会?知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有知识肯定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仅是谋生的手段,而道德品质却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最后,学校教育不能够单独负担学生成长的所有任务,诸多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构成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着这个社会中的人。因此,学校和学生和谐教育发展的关注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
3.3学生之间成长的和谐。
“人”字是由两笔构成的,缺少任何一个笔画都不能成为人,都不会站稳。每一个人离不开他人的支持而独立存在,尤其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许多工作都需要多人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或不能很好地与人融洽相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不断修正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识,不断调整自己,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和思想,不断增强自律,转变自己,把自己的进步融入到集体的发展中去,逐步懂得人和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并主动投入到实践—思想意识—实践的渐进过程,最终会全面和谐发展。
3.4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很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是十分重要。试想,一个连与自我都不能和谐相处的学生,又怎么能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呢?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使同学们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懂得放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道德行为的养成,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再次认识自我、主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思想发展、道德养成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面,我们应通过大学生的具体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感受到情境的升华,感受到行为的矫正和意志、体质的磨练,通过经常性的思考,使思想、政治、道德升华为坚定的信念,实现由知识灌输向知、情、意、行全方位的转换,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石书臣.人的发展本质涵义与时代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3]曹令玉,尚金荣.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南民族学报,2003,(3):33-37.
[4]黄希庭.体制改革与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5]李忠艳,张欣,康寒宁.浅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J].华章,2009.
[6]王为正.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J].继续教育研究.
[7]吴桂春.简论“德育为先”与大学生和谐发展[J].光明日报.
[8]左晓林.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 科学发展观 和谐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截止到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达3000万,因此,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综合素质是关系到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社会实践则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因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高校按照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的育人重要措施与必要途径之一。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认识的深化。
2.1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能力、获取报酬活动的总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社会实践不但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学生个全面人发展的需求;不但要为社会培养有素质、有能力、会创新的人才,而且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尤为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既关注到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制约性,又注意到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上。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服务人民,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接受锻炼、提高素质和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
2.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的重要时期,生活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改变,心理和情感问题增加,等等,都要求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逐步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也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与和谐的辩证统一,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政治素质是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实践互动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的的法律与制度、道德与规范被大学生所认同的结果,并使之内化的结果。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实践与和谐发展。
3.1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
如果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只重视局部的发展而忽视整体的进步,必然会导致发展成为畸形,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学校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由此可见,必须既考虑近期发展又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考虑局部又兼顾整体的进步。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的需要是社会与学校和谐发展的中心环节,要使自身的成长能与社会协调发展,在校大学生就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此举有利于学校与社会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我校每年都开展具有针对性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某些贫困边远的县城等地,使学生真正地看到国家还有不富裕的地方,在实践中使学生养成了无私、奉献的精神。经过此类社会实践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多数都选择了西部和一些偏远的地方,用自己的所学建设祖国。又如:我校组织学生名牌企业公司等地实习,使同学们真正意识到书本的内容和实际的差距,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完善。在我校开展的社会实践中许多同学改变了原先利己主义的想法,许多同学从坐而论道向实践养成转变,达到了自身的和谐发展。由此,我校达到了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的目的,为社会输送了品、德、才兼优的学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学校与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内在和谐科学的统一。
3.2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和谐。
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关注度很高,但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十分清楚,常常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处理德育与智育、智商与情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不能摆正德智体美的科学定位。高校作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主,德育是指引前进的方向,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大事情。学校与学生的和谐发展是以德育发展为先决条件的,是学校发展与学生进步协同和谐发展的结果。我校在社会实践中有目的、科学性地安排一些以了解社会和增加思想道德修养素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如:参观监狱、祭拜烈士墓等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明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将更加激烈,以何立足社会?知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有知识肯定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仅是谋生的手段,而道德品质却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最后,学校教育不能够单独负担学生成长的所有任务,诸多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构成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着这个社会中的人。因此,学校和学生和谐教育发展的关注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
3.3学生之间成长的和谐。
“人”字是由两笔构成的,缺少任何一个笔画都不能成为人,都不会站稳。每一个人离不开他人的支持而独立存在,尤其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许多工作都需要多人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或不能很好地与人融洽相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不断修正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识,不断调整自己,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和思想,不断增强自律,转变自己,把自己的进步融入到集体的发展中去,逐步懂得人和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并主动投入到实践—思想意识—实践的渐进过程,最终会全面和谐发展。
3.4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很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是十分重要。试想,一个连与自我都不能和谐相处的学生,又怎么能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呢?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使同学们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懂得放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道德行为的养成,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再次认识自我、主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思想发展、道德养成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面,我们应通过大学生的具体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感受到情境的升华,感受到行为的矫正和意志、体质的磨练,通过经常性的思考,使思想、政治、道德升华为坚定的信念,实现由知识灌输向知、情、意、行全方位的转换,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石书臣.人的发展本质涵义与时代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3]曹令玉,尚金荣.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南民族学报,2003,(3):33-37.
[4]黄希庭.体制改革与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5]李忠艳,张欣,康寒宁.浅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J].华章,2009.
[6]王为正.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J].继续教育研究.
[7]吴桂春.简论“德育为先”与大学生和谐发展[J].光明日报.
[8]左晓林.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