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期刊的“米”就是作者撰写的稿件。期刊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首先必须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创作队伍——作者。本文就作者队伍的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期刊 作者队伍 作者培养
无论何种期刊若要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提高办刊质量。期刊的质量包括很多方面,如:内容质量、版面设计质量、装帧质量、印刷质量、纸张质量等等。其中内容质量是最重要的一项。一本杂志没有好的内容,哪怕版面设计得再漂亮、装帧设计再完美,也不过是一个绣花枕头,读者不会喜欢的。
说到内容质量,也就是稿件的质量,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水平。只有拥有一只稳定的、良好的创作队伍,才能使期刊稿件的质量不断提高,才能使期刊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所以说培养一支作者队伍是期刊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目前期刊作者队伍的现状
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除了期刊社自己的采编人员之外,经常会发现投稿的作者大多是“老面孔”,而“新面孔”较少。这种状况往往会造成稿件来源面相对较窄,渠道单一,信息量小,语言风格定式化,文章的角度、立意缺乏创新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积极探索培养作者队伍的途径和方法,并逐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高质量的稿件来源,真正拥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并保持旺盛创作、创新能力的作者队伍。
二、作者队伍建设的途径
1、培养自己的采编队伍
自己的采编队伍既是期刊社的工作人员,又是一只最稳定的作者队伍。每期刊物的绝大多数栏目要靠他们进行策划、采编,可谓是期刊社的“中流砥柱”,是核心力量、生力军。稳定的期刊采编队伍是办出高质量、高水平期刊的根本保证。
2、维护好现有的基本作者队伍
所谓基本作者队伍就是现在已了解本刊的栏目要求,并熟悉本刊特点,且经常给本刊投稿的作者。这部分作者是我们经常约稿的对象,也是我们期刊基本、稳定的稿源提供者。
3、从投稿中发现作者
在整理作者的来稿中,也能发现一些积极投稿的新作者,在这部分作者中,要悉心扶持,精心培植,对他们的来稿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对暂时不太适合,不能采用的稿件要说明情况,并向其介绍本刊的特点及对稿件的要求;对经过修改可以采用的稿件,若修改幅度较小,可以为其画龙点睛,对修改幅度较大的稿件一定要和作者进行沟通,态度应诚恳,指出稿件需要修改的地方,让其在修改时知道如何下笔,并通过修改得到写作上的提高,逐渐培养成“铁杆作者”,使他们成为期刊基本作者队伍的“补充兵源”。
三、如何培养作者队伍
1、加强对期刊社现有采编人员的培养
期刊社现有采编人员,由于其专业不同,素质参差不齐,经历各异,虽各有专长,但面对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期刊采编业务时,还是在诸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缺陷。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水平对采编工作的要求,首先应把期刊社作为对采编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课堂、磨练的战场和展示的平台。应重视对采编人员素质的培养,不断充实他们的业务知识,努力克服知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其次,期刊社应积极组织采编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以弥补工作需要的知识空白点。比如我们环境类科技期刊,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环保相关知识,而对于学文科的采编人员来说理应要弥补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对于学理科的采编人员,就应该在文科如汉语言文学等方面进行一些弥补。同时,还应根据不同专业采编人员有关知识的缺陷,设计一些专题,请社里有经验的老编辑进行讲解,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第三,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关心他们的生活。根据期刊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积极向上,不断创作佳品。可采取在期刊上设立读者喜爱的文章、栏目的投票,和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好稿件和好栏目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对评比出来的好稿件的作者及栏目策划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薪酬方面采取“基数 浮动”的动态薪酬激励机制,鼓励采编人员多出稿、出好稿;创作并策划出读者喜闻乐见的稿件和栏目,同时针对现在期刊社大多是年轻人的实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并提供必要的采编条件,努力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他们对期刊社有归属感,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挖潜他们的潜力,确保期刊社始终有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采编队伍。
2、保护初次投稿作者的积极性
编辑在审稿时,若发现稿件与本刊的特点不相符时,不应丢弃一边,而应尽快与作者联系,在表示对其感谢的同时,告诉他们本刊对稿件的要求,并向作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希望得到他的谅解,并热忱欢迎他继续关注本刊,为本刊投稿。这样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也让作者感觉你对他的尊重,从而取得作者对本刊的好感,使他们保持一种为本刊不断提供稿件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就为今后约稿打下了基础,也是培养期刊稿件来源后备力量的途径。
从众多投稿者中发现并培养作者。在繁多的来稿中不仅要发现好的和有价值的稿件,还要发现有创作积极性的新作者,如何将他们培养成自己的“铁杆”作者呢?首先,对于这些“新作者”的作品,如发现基本符合本刊要求,但还达不到发表的水平,评论其稿件时要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得到他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这样不仅激发他们创作的积极性,而且还让他们对期刊社心存感激之情。其次,经常保持和他们的联系。期刊社可设专人与他们联系沟通,主要工作是不仅回答他们对本刊不了解的地方,还要对他们的创作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尽可能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使其撰写出的文章达到本刊刊用的水平,避免写作的盲目性,以及保护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认真听取他们对本刊的意见,吸收他们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创意,以便集思广益,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使栏目的设置更合理,内容更丰富。
3、经常与作者保持沟通
在现有的作者队伍中经常开展一些交流互动活动,增进与作者的感情交流。杂志社可通过开展“笔友会”、“集体采风”等活动来增进与作者的交流。在交流中不仅能保持期刊社的活力,还能发现作者的特长、爱好等,也使作者更加了解本刊的办刊思路、栏目特点、读者定位等等,这样在加深与作者感情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作者的特长、创作出更加符合本刊要求的稿件,避免了作者创作的盲目性,并保持作者为本期刊提供稿件和创作的热情,对维护和扩大作者队伍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构建合理的作者队伍
作者队伍结构的合理也即我们常说的人才比例。这个比例有年龄结构比例、专业层次结构比例等。年龄结构比例中老中青作者应合理搭配,形成梯队以保持作者队伍的可持续性;对于我们环境科普类期刊,不仅需要有合理年龄结构的创作队伍,更需要有一只不同专业层次结构的创作队伍。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要有不同专业层次的稿件,既要符合期刊栏目设置的要求,又要使刊物内容更适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不应出现阅读后专业人员觉得程度浅了,普通百姓看不懂的情况。如针对某个环境问题,可以有较高理论研究的稿件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以写成有一定理论水平,但更易让百姓理解的“白话环保”文章,保证刊物读者不“流失”。因此,保证合理专业层次的创作队伍,就是保证刊物的读者队伍。
总之,培养作者队伍是期刊社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期刊应对激烈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才能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才是期刊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离开了作者,期刊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生存,就更谈不上办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环保宣传教育中心)
责编:周蕾
【关键词】期刊 作者队伍 作者培养
无论何种期刊若要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提高办刊质量。期刊的质量包括很多方面,如:内容质量、版面设计质量、装帧质量、印刷质量、纸张质量等等。其中内容质量是最重要的一项。一本杂志没有好的内容,哪怕版面设计得再漂亮、装帧设计再完美,也不过是一个绣花枕头,读者不会喜欢的。
说到内容质量,也就是稿件的质量,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水平。只有拥有一只稳定的、良好的创作队伍,才能使期刊稿件的质量不断提高,才能使期刊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所以说培养一支作者队伍是期刊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目前期刊作者队伍的现状
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除了期刊社自己的采编人员之外,经常会发现投稿的作者大多是“老面孔”,而“新面孔”较少。这种状况往往会造成稿件来源面相对较窄,渠道单一,信息量小,语言风格定式化,文章的角度、立意缺乏创新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积极探索培养作者队伍的途径和方法,并逐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高质量的稿件来源,真正拥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并保持旺盛创作、创新能力的作者队伍。
二、作者队伍建设的途径
1、培养自己的采编队伍
自己的采编队伍既是期刊社的工作人员,又是一只最稳定的作者队伍。每期刊物的绝大多数栏目要靠他们进行策划、采编,可谓是期刊社的“中流砥柱”,是核心力量、生力军。稳定的期刊采编队伍是办出高质量、高水平期刊的根本保证。
2、维护好现有的基本作者队伍
所谓基本作者队伍就是现在已了解本刊的栏目要求,并熟悉本刊特点,且经常给本刊投稿的作者。这部分作者是我们经常约稿的对象,也是我们期刊基本、稳定的稿源提供者。
3、从投稿中发现作者
在整理作者的来稿中,也能发现一些积极投稿的新作者,在这部分作者中,要悉心扶持,精心培植,对他们的来稿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对暂时不太适合,不能采用的稿件要说明情况,并向其介绍本刊的特点及对稿件的要求;对经过修改可以采用的稿件,若修改幅度较小,可以为其画龙点睛,对修改幅度较大的稿件一定要和作者进行沟通,态度应诚恳,指出稿件需要修改的地方,让其在修改时知道如何下笔,并通过修改得到写作上的提高,逐渐培养成“铁杆作者”,使他们成为期刊基本作者队伍的“补充兵源”。
三、如何培养作者队伍
1、加强对期刊社现有采编人员的培养
期刊社现有采编人员,由于其专业不同,素质参差不齐,经历各异,虽各有专长,但面对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期刊采编业务时,还是在诸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缺陷。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水平对采编工作的要求,首先应把期刊社作为对采编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课堂、磨练的战场和展示的平台。应重视对采编人员素质的培养,不断充实他们的业务知识,努力克服知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其次,期刊社应积极组织采编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以弥补工作需要的知识空白点。比如我们环境类科技期刊,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环保相关知识,而对于学文科的采编人员来说理应要弥补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对于学理科的采编人员,就应该在文科如汉语言文学等方面进行一些弥补。同时,还应根据不同专业采编人员有关知识的缺陷,设计一些专题,请社里有经验的老编辑进行讲解,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第三,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关心他们的生活。根据期刊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积极向上,不断创作佳品。可采取在期刊上设立读者喜爱的文章、栏目的投票,和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好稿件和好栏目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对评比出来的好稿件的作者及栏目策划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薪酬方面采取“基数 浮动”的动态薪酬激励机制,鼓励采编人员多出稿、出好稿;创作并策划出读者喜闻乐见的稿件和栏目,同时针对现在期刊社大多是年轻人的实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并提供必要的采编条件,努力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他们对期刊社有归属感,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挖潜他们的潜力,确保期刊社始终有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采编队伍。
2、保护初次投稿作者的积极性
编辑在审稿时,若发现稿件与本刊的特点不相符时,不应丢弃一边,而应尽快与作者联系,在表示对其感谢的同时,告诉他们本刊对稿件的要求,并向作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希望得到他的谅解,并热忱欢迎他继续关注本刊,为本刊投稿。这样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也让作者感觉你对他的尊重,从而取得作者对本刊的好感,使他们保持一种为本刊不断提供稿件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就为今后约稿打下了基础,也是培养期刊稿件来源后备力量的途径。
从众多投稿者中发现并培养作者。在繁多的来稿中不仅要发现好的和有价值的稿件,还要发现有创作积极性的新作者,如何将他们培养成自己的“铁杆”作者呢?首先,对于这些“新作者”的作品,如发现基本符合本刊要求,但还达不到发表的水平,评论其稿件时要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得到他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这样不仅激发他们创作的积极性,而且还让他们对期刊社心存感激之情。其次,经常保持和他们的联系。期刊社可设专人与他们联系沟通,主要工作是不仅回答他们对本刊不了解的地方,还要对他们的创作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尽可能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使其撰写出的文章达到本刊刊用的水平,避免写作的盲目性,以及保护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认真听取他们对本刊的意见,吸收他们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创意,以便集思广益,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使栏目的设置更合理,内容更丰富。
3、经常与作者保持沟通
在现有的作者队伍中经常开展一些交流互动活动,增进与作者的感情交流。杂志社可通过开展“笔友会”、“集体采风”等活动来增进与作者的交流。在交流中不仅能保持期刊社的活力,还能发现作者的特长、爱好等,也使作者更加了解本刊的办刊思路、栏目特点、读者定位等等,这样在加深与作者感情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作者的特长、创作出更加符合本刊要求的稿件,避免了作者创作的盲目性,并保持作者为本期刊提供稿件和创作的热情,对维护和扩大作者队伍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构建合理的作者队伍
作者队伍结构的合理也即我们常说的人才比例。这个比例有年龄结构比例、专业层次结构比例等。年龄结构比例中老中青作者应合理搭配,形成梯队以保持作者队伍的可持续性;对于我们环境科普类期刊,不仅需要有合理年龄结构的创作队伍,更需要有一只不同专业层次结构的创作队伍。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要有不同专业层次的稿件,既要符合期刊栏目设置的要求,又要使刊物内容更适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不应出现阅读后专业人员觉得程度浅了,普通百姓看不懂的情况。如针对某个环境问题,可以有较高理论研究的稿件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以写成有一定理论水平,但更易让百姓理解的“白话环保”文章,保证刊物读者不“流失”。因此,保证合理专业层次的创作队伍,就是保证刊物的读者队伍。
总之,培养作者队伍是期刊社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期刊应对激烈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才能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才是期刊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离开了作者,期刊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生存,就更谈不上办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环保宣传教育中心)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