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抒胸怀 诗歌唐朝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
  
  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唐诗主题的第一大类,叫作咏怀诗。
  什么叫咏怀诗?一言以概之,就是写诗人的怀抱,写他心中的感想、情感、精神活动。
  中国的诗歌从本质上讲都是抒情诗,主要是写诗人自己的一些情感,一些感想。顾名思义,咏怀也是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我们看一看唐人的咏怀有哪些特点呢?
  唐代出现最早的一首优秀的咏怀诗是魏征写的,题目叫《述怀》,就是讲述我的胸怀。这首诗写的时候,唐代还处于开国战争之中。魏征写什么呢?写他跟着唐太宗打天下中的艰苦紧张生活的感受。
  这首诗比较长,最后两句是“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意气。我们现在把意气变成贬义词,说“意气用事”。古人说意气就是意志和气概。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这个,我跟着唐太宗打天下,至于将来的功名富贵,都是次要的。
  魏征在诗中表达的这种胸怀,后来实现了没有呢?应该说实现了。大家知道,魏征是唐太宗的一个忠臣,魏征病重,唐太宗去看他,唐太宗把自己年幼的小女儿带到他的病床前,许配给魏征的儿子。说我今天希望你看一看你未来的儿媳妇。应该说这个君臣关系在封建时代是非常难得的。那么,魏征在《述怀》这首诗中说的 “人生感意气”,定下这样一种倾向,基本上也是后来唐诗中咏怀主题的一个主要倾向(图1)。
  
  


  (1)诗言志, 魏征应该算是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一名贤臣
  
  唐诗在初唐时期还处在积累阶段,到了盛唐时期才发展到顶峰。盛唐时期有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两大诗派,这两大派的诗人在他们的诗歌中,又各自表现了怎样的志向呢?
  边塞诗派,是写战争,写边疆生活的;山水田园诗派,是写田园生活的。毫无疑问,边塞诗里都充满着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气概,哪怕是在西域非常艰苦的自然条件,非常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依然表现如此。边塞诗人岑参在西域那么艰苦的环境,农历八月天就下雪了,寒冷的天气对于中原人士来说,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可是岑参在诗中是怎么表现的呢?他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没有一种高昂的气概,没有为了保家卫国不怕吃苦的那样一种精神,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的。
  山水田园诗派,照理说应该体现一种比较淡薄的感情,好像跟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精神距离比较远,但也不尽然。山水田园诗派,尤其在盛唐时期它蕴含的那种精神力量跟边塞诗人是差不多的。他们基本没有做过官,真正称得上隐士的一个大诗人是孟浩然,他在诗中同样表达着一种志向,一种人生理想。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年,孟浩然到长安去看好朋友王维,王维是翰林学士,晚上在宫里值班,王维偷偷地把孟浩然带进宫去,让他看看。正巧碰到了唐玄宗,王维当然没法隐瞒,说这是我的朋友孟浩然,是一个布衣。唐玄宗一听,说这个人我知道,是一个有名的诗人。然后叫孟浩然朗诵自己的诗。孟浩然的诗里有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说我这个人因为才能不好,圣明的君主把我抛弃了,不让我做官;我经常生病,朋友也不来看我。这本来是一句普通的抒情诗,唐玄宗听了就不高兴,说你又没来考试,也没有来找我,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能怪我不给你官做呢?
  这两句诗说明什么呢?说明孟浩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做隐士,他也非常希望有机会为国家做事,希望人生能够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积极状态。所以,真正的隐士在唐代是很少有的(图2)。
  
  


  (2)真隐还是假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的诗流露了真情
  
  有一个成语叫“终南捷径”,终南就是终南山,是长安南边的一座大山,捷径是指进入官场的捷径。终南捷径这个成语产生于唐代,成语的主人公叫卢藏用。他的名字很有意思,作为一个人才,又要藏起来,又要被重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卢藏用早年隐居终南山,他有学问,久而久之名声很大了。大家都传说有一个很高尚的人隐居在终南山,不肯出来做官。朝廷知道了就派人来请他,卢藏用马上就做官去了,后来官还做得不小。
  司马承祯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他是道士,隐居在浙江的天台山。朝廷召他,他到朝廷见过皇帝后要回天台山去。卢藏用送他到宫外,远远地看到终南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说,这座山里的景色非常好,你何苦非要千里迢迢回天台山呢?你住在这里就可以了。司马承祯就讽刺他,说在我看来,终南山不过是做官的一条捷径。所以“终南捷径”这个词就传下来了。后来,凡是读书人说到终南捷径,实际是讽刺假隐士,说你归隐的目的还是要做官。但在唐代,终南捷径这个词并没有多少贬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诗人希望人生能够奋发有为,甚至走终南捷径,这种在后世被讽刺的行为,也成了唐朝诗人为实现人生志向,从而可以选择的途径。
  唐朝有一个大诗人,也是通过走终南捷径进入仕途的。他就是大诗人李白。
  李白真的在终南山隐居过。李白一生隐居的山比较多,比如陕西终南山,河南嵩山,山东徂徕山,江西庐山等。这4座山地处东南西北,相距很远。本来隐居就是要安安静静地过与外界比较隔绝的生活,李白干嘛要从这座山跳到那座山呢?原来他隐居在山里,就是等着朝廷来请他去做官。他隐居是为了进入仕途,求得一个官职(图3)。
  
  


  (3)李白
  
  果然,朝廷发现了李白,下诏请他到长安。李白很高兴,马上就不隐居了。他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难道是住在草野里的人吗,我本来是应该做官的,仰天大笑出门去长安了。
  为什么唐代的诗人都想做官呢?古代知识分子除了做官,几乎没有其它报效国家的途径。李白在很多诗里对自己的志向表达得很清楚,他真正希望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身居高位为国家做贡献。等到国家治理好,天下太平后,就真的隐居了。他希望学习春秋时的鲁仲连,鲁仲连是齐国的一个高士,当国家有危险时挺身而出,帮国家解救危难。危难解救后,国君要奖赏他,他却逃走又去做隐士了。
  李白有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在现实中却屡遭挫折,那么,他的诗歌还能表达出他的志向吗?
  李白的诗比较多的是写他的失意状态,他被召到长安,但唐玄宗并没有请他做宰相治理国家,仅仅是叫他写诗。叫他写什么诗?写来干什么呢?写诗歌颂杨贵妃怎么美貌,李白就感到很失意。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失意,但不失志。在他的诗中,经常看到好像比较悲观,但马上又乐观了,好像没有希望了,然后马上又有希望了。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上天生了我这么样一个人才,肯定是有用的,否则生这个人才干什么?千金散尽,我的黄金用完了也不用愁,它还会来的。这表达了他自己的一种人格,一种高度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着一种希望。
  正由于此,李白那首最有名的诗就叫作《行路难》。这个行路难当然不是走路难,而是找不到前程在哪里。他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照一般人想,都悲观到这个程度了,路都找不到了,但接下来他马上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总有一天,我会意气风发地非常顺利地实现我的人生理想。失意始终不失志,这恐怕是李白诗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正因为如此,李白才始终有充沛的精神力量去努力。他甚至蔑视权贵,蔑视功名富贵。他是一个平民布衣,政治上地位很低,但在他看来,帝王将相也没什么了不起,不需要向他们卑躬屈膝。他觉得人间的荣华富贵都是短暂的,他在诗中写道:“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汉水发源于陕西,一路向东南流去,到了汉口汇入长江。汉水当然不可能向西北流,李白言下之意就是功名富贵不会常在,常在的是什么?是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同样在这首诗里,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屈平就是屈原,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很是悲观失望,跳江自杀报国了。时间到了现在,楚王的宫殿早已经不存在,而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却像日月一样,光辉永不消灭,这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李白的举动有一个非常为大家瞩目的特点,就是蔑视权贵。传说李白离开长安后,一天,他喝得醉醺醺的,骑着一头毛驴,不知不觉地就闯到华阴县的县衙门里。县官正在坐堂,一看一个人骑着毛驴闯到衙门里来,就把他拿下了。问他何人,为什么闯到衙门里来?
  李白回答了16个字:“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什么叫“龙巾拭吐”?用绣着龙的皇帝的手绢擦拭呕吐到身上的脏物。传说李白在长安时,有一次唐玄宗叫他去写诗,他喝醉了酒,吐了,唐玄宗就掏出龙巾帮他擦拭。
  “御手调羹”,皇帝的手是御手,下面的人端出一碗汤羹给李白醒酒,可能汤羹太烫了,唐玄宗就用调羹把它搅凉了给他喝。
  “力士脱靴”,力士指高力士,高力士何许人也?高力士的权势跟清代的大太监李莲英差不多,但他的地位实际比李莲英更高。唐玄宗时候高力士在朝廷里炙手可热,连东宫太子,就是后来的唐肃宗,都要称他为兄长,公主、驸马要称他为爷。面对权势熏天的高力士,李白也不放在眼里。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坐下来要写诗,便指着高力士说,你,来给我把靴子脱了。高力士只好上去给他把靴子脱了。
  “贵妃捧砚”,杨贵妃捧着砚台,侍候李白写诗(图4)。
  
  


  (4)这16个字说得可能有点夸张,但恰恰是李白性格的真实反映
  
  有人说这体现了李白的狂傲。我却觉得,它实际上体现了李白的独立人格:一个人即使是平民布衣,也有自己的尊严,这个尊严即使在帝王将相面前也不能打折扣。他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这些人,来跟这些人交往,他才可能有这样的举动。
  后人说到李白经常有很多误会,王安石说李白的诗不好,为什么呢?十首里面有八首写酒、写女人,太颓废。其他一般读者觉得李白的诗确实写酒太多,他在一首诗里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每天喝300杯酒,不得了啊,是个大酒鬼。其实李白那些咏怀诗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体现了一个平民的人格尊严,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讲到李白,我们当然就会联想到唐朝的另一个伟大诗人杜甫。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给人的印象是狂放不羁;杜甫则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给人的印象是谨慎持重。他们好像在各个方面都是对立的。那么,他们在诗中咏怀也是风格迥异吗(图5)?
  
  


  (5)杜甫
  
  实际上不是这样。杜甫跟李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两个人是相辅相成。正因为这样,他们两个人才能成为好朋友。
  杜甫和李白相差11岁,但是两人一见面就成为知己,交往非常和谐。杜甫跟李白交往时还比较年轻,那种狂傲态度,那种奋发的精神,跟李白一模一样。杜甫20多岁时就写出了登泰山的那个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不仅是写一个空间,最主要的是写一种精神状态,他在精神上面占有一个很高的高度,体现了他对人生一种奋发积极的理想。
  当然,后来杜诗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说的咏怀,写得最多最好的跟李白有一点不一样。杜甫到长安以后非常穷困,这个穷困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指精神上的。他没有出路,他在长安整整10年,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机会做官,为国家做事,但始终没有实现。杜甫同样失意不失志,诗中依然表达了他那种伟大的胸怀,那种高远的理想。
  但跟李白不同的是,杜甫在这些诗中说得比较实在。
  这里有两个例子。
  他39岁写给韦济的一首诗,诗中有几句非常有名:“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意思是纨绔子弟都过得很好,我这样有学问、有操守的读书人,反而耽误了终身,一点没有前程。但接下来他又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希望我们的君主变成尧舜那样的明君,这样天下就太平和谐了。这也是他追求的一种理想。
  杜甫对自己是怎么定位的呢?他44岁时写了一首《咏怀五百字》,也非常有名。他说“杜陵有布衣”,我是杜陵这个地方的一个老百姓。请注意这一句,因为杜甫写这首诗的那一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这时社会的矛盾已经积蓄,天下快要大乱了,其他人都没有觉察,杜甫觉察到了。但就在他写这首诗的前面一点点时间,杜甫正好得到了一个小官职,就是太子东宫里的一个军需官。这个官的官阶很低,叫作从八品下,也就是比七品知县还要低。他在这首诗里,首先强调自己的平民身份,然后对自己做一个定位。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说“窃比稷与契”,希望自己成为古代的稷与契一样的人。稷就是后稷,是舜那个时代的一个大臣。稷擅长农业,教百姓种庄稼,后来成为周王朝的始祖。契是禹那个时代的一个大臣,他协助大禹治好了水患。后来成为商王朝的一个祖先。杜甫就是希望像稷与契那样,为国家做贡献。后来明末清初有个人叫王嗣,他评价这两句诗说:稷也好契也好,他们的特点就在于对天下,对百姓的一种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对杜甫咏怀诗的真正内在意义的一种解释,说得非常好(图6)。
  
  


  (6)失意不失志,是唐代诗人的崇高情怀
  
  杜甫的咏怀诗同样表达了一种积极奋发的精神,是唐朝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但后人对杜甫仍然有误解,那么,后人对杜甫最大的误解是什么呢?
  最大的误解是说他是一个愚忠的人,说他一心忠于皇帝。杜甫是时时刻刻想着朝廷,想着皇帝。苏东坡对杜甫的人品有一句著名的评价,说他“一饭未尝忘君”。每一顿饭都想着皇帝。
  杜甫晚年流落到湖南,夏天里他吃到一样东西,叫作“槐叶冷淘”。就是用槐树叶榨出的汁,和在面里做成的一种凉面。杜甫当时写了一首诗,说哎呀,不知道皇帝乘凉的时候,能不能也尝到这个味道?杜甫是想着皇帝,但他并不是一味地愚忠,他是寄希望于皇帝,希望皇帝能够变成尧舜禹那样的好皇帝。
  在封建社会,大家除了盼望出现一个好皇帝,还有什么希望?所有对百姓、对国家有利的事情都要通过一个好皇帝才能体现出来,没有一个好皇帝一切都是空谈。应该说,归根结底,忧国忧民才是杜甫咏怀诗里最本质的内核,最本质的一种精神。
  我想我们读唐诗,读其中的咏怀主题诗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作为现代人,怎样锻造一种健全的人格?应不应该有自己的尊严,有一种独立的人格?对天下、对国家,是不是负有一种责任心?我们也许做不了很多事情,但应该有这份关怀。这恐怕是我们读唐诗应该从中受到的一种人格上的熏陶。
  古人跟今天不一样,古人有他的局限性,但在某些方面,比如他的一些价值认定和理想的追求,我们今天仍可以受到好的熏陶,可以继承,这是我们读唐诗,读咏怀诗最应该注意的。
其他文献
一种曾经现世,瞬间又神秘消失的古老动物,一直活在一个教师的心底,她的命运也因它而改变。    有一种奇特的古老生物,它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恐龙。  人类第一次发现并记载它是在1866年,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神秘的生物似乎只存在于传说之中,没有人再见到它。  45年前, 一位中国女大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牢牢地把它记在了心里(图1)。      (1)喜欢动物,是王秀玲后来与新疆北鲵结
期刊
丝,是下层丛林的秘密武器,动物们用丝的方式千奇百怪。而在所有使用丝线的动物中,没有一种能比得上蜘蛛的花样多、技能全。蜘蛛用丝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绝命追魂索、霹雳流行锤、三维立体网……任何猎物只要碰上这些,就别想有逃脱的机会。     真菌蚋    这是在一个洞穴里:洞里似乎满天繁星闪烁,熠熠生辉。每一个蓝色小亮点的周围都有一幅发光的珠帘,好像天际的银河星市(图1),呈现出一派稀世奇观。这些微
期刊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中会有“拍案惊奇”,而没有“拍桌惊奇”,人们通常只说“审案子”,而不说“审桌子”,这反映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呢?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中国人的生活跟坐具最紧密的是桌、案。桌、案是搁东西用的一种家具,所以专业术语叫“承具”。  东汉有个名士叫梁鸿,梁鸿有气节,有文才,在当地非常有名。同乡有个女孩子叫孟光,长得不太好看,30岁了还没嫁出去。
期刊
前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支持保障身体健康的,是一些植物的根茎和花果(图1)当人类历史上出现大的瘟疫和疾病时,也是它们一次又一次地战胜灾难和痛苦。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救命稻草时,却发现它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被统称为中医。      (1) 植物的根茎和花果都可以是药材      主讲:  王新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期刊
1.很久以前,澜沧江西岸有一个只有13户人家的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加达村。加达村的对岸是远近闻名的盐井。    西藏的东南部,横亘着一个巨大的山脉,横断山脉。这里高山峻岭耸立,峡谷纵横,河流湍急,呈现出与青藏高原腹地完全不同的地貌特征。尤其独特的是,横断山区的河流几乎都是南北流向: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以及众多的支流在横断山区切割出数不清的沟壑:自古以来,横断山区犹如一个难以逾越的天堑,将渴望交流的人们
期刊
这里是横断山脉的腹地。  这里是香格里拉唯一的产盐区。   清晨,太阳从横断山脉层叠的群山中缓缓升起,在澜沧江水的咆哮声中,盐井村的一天开始了。  盐井村在芒康县境内,是滇藏公路入藏后的第一镇。这里以温泉和美味的葡萄酒著称,但使盐井这个偏僻小村保持千年生机的,还是澜沧江边几眼能冒出卤水的盐井。盐井村也因而得名(图1)。       (1)日夜奔腾咆哮的澜沧江陪伴着千年的盐井和盐田    现在已经没
期刊
意外发现我国目前出土级别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周时期的国王大墓。这座大墓的主人是谁?它的背后又隐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20世纪90年代初,三门峡市会兴村的村民在挖地基时,意外发现了地下的古墓,由此引发了当地的盗墓狂潮。为保护文物,有关部门决定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  1990年9月,考古人员开始挖掘编号为M2009的古墓。令人惊讶的是,挖掘了10多米深还没有见到棺木的影子。这预示着它可能是
期刊
2001年,大英博物馆计划进行全球巡回展,经过考察,把中国站的展出,选择在建设中的“新首博”。  在“新首博”工程开始启动时,人们得到了一个消息,大英博物馆在计划进行全球巡回展时,把中国列为目的地之一(图1)。      (1)“新首博”先进的软硬件吸引了世界顶级博物馆的眼球    国内许多有实力的博物馆都在准备竞争此次巡回展的展览地,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来到北京,在孔庙看完有关“新首博”
期刊
他放弃了在日本的优越生活;他从黄浦江畔的江景房搬至上海市郊,在自家屋顶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家庭太阳能发电厂。他自家发的电不仅能够自足,还能输送给国家,奇怪的是,他送的电越多,要缴的钱就越多。然而即便承受更大的经济代价,他也无怨无悔。赵春江究竟图的是什么?  这个谈到太阳能就一脸兴奋的人名叫赵春江。8岁的时候,他读《十万个为什么》,书里有一种房子像甲壳虫一样有个发光的外壳,这房子是一种太阳能建筑。从那时
期刊
《目连救母》从湘西小城来到巴黎国际舞台,源自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情结。        (1)图组:傩戏面具和戏剧脸谱    班巴诺1958年曾经在北京大学留学,后来成为中国戏剧专家。他认为,中国戏剧从戴面具的傩戏发展到画脸谱的戏曲(图1),《目连救母》起着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班巴诺便和中国好友靳之林开始寻找,希望看到这出戏。  班巴诺(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教授):我知道这个故事,我也知道本来有这样的戏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