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边缘化的挑战,在实施中央的“统筹区域发展”方针时,福建为什么不选择融入长三角、珠三角,而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 区域经济的形成有其内在要素与规律,长三角、珠三角很难对福建有太强的辐射,相反,对福建还有着很大的“虹吸”作用。
● 经济区是以经济内在联系、经济关联为界限,与行政区域是不同的概念。
●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不是对福建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变更,而是一种延伸、拓展与创新。
●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东部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
● 区域战略必须通过中长期规划来体现,实施战略规划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 本刊记者 周裕惠 黄常棋
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成为今年全省、全国“两会”的突出“亮点”,及省内各方人士、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港澳台也引起热烈的回响。不少有识之士认为,这一现实、科学的区域定位,彰显了区域特色,它将成为福建运筹谋略发展的根本,为铺就经济腾飞之路起引领作用。越来越多人在表示认同的同时,也提出一些急待释疑解惑的问题,亟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作出科学的回答。
4月9日,就当前在学习、宣传、研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若干焦点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福建省政府经济顾问、福建社科院院长严正教授。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地区差距拉大了,福建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边缘化的挑战。在实施中央的“统筹区域发展”方针时,福建为什么不融入长三角、珠三角,而要选择并确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
严正:因为这两个经济区与福建的距离比较远,两个经济区的经济渗透、辐射到福建的能量比较小。比如说珠三角要辐射到福建,还要过好几个地方,广东的海陆丰就在珠三角边上,现在还没有完全辐射到,经济还不太发达。珠三角的辐射要经过海陆丰、汕头,再到福建,辐射力有限。现在珠三角到福建投资的大企业不上十家。长三角虽然已辐射到杭州、宁波,但中间还隔着金华、丽水、衢州等浙江经济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现在长三角对福建的辐射相对多些,但来福建投资的主要是浙江企业,也很难对福建有太强的辐射。相反,长三角、珠三角对福建还有着很大的“虹吸”作用,福建很多企业都被“吸”走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福建经济想完全靠长三角或珠三角是行不通的。经济区的形成有其经济关联与内在规律,不能凭主观意愿。
现在福建的经济总量约为台湾的五分之一,福建加上台湾,其经济总量约为3500亿美元,与长三角、与珠三角加上港澳地区经济总量差不多。福建经济总量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也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从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看,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福建应当在分工协作、互利互补中奋发自强,成为镶嵌在长三角、珠三角中的一个独具活力的全面繁荣的经济区。
记者:当前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覆盖范围说法不一,对其与行政区域的关系也有不同理解,您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涵盖哪些地区?
严正:“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的海域与陆地。提“海峡西岸”是因为还有“海峡东岸”即台湾。现在有很多人以为是福建独立成为一个经济区,我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图之中是要把东岸考虑进去。经济区是不完全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它是以经济内在联系、经济关联为特征的,与行政区的概念是不同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特别是将来建设包括海峡东岸的“环海峡经济区”的观点,我想中央会重视和赞成的。显然,现在的两岸政治局势还很不明朗,但祖国统一是迟早的事。如果早日统一,那经济区的形成就更有保障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要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创造条件。
福建与台湾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是必然的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是没有东岸,撇开台湾,光讲福建,要成为一个独立经济区意义不大。
记者:区域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对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八十年代以来,福建提出过“闽南金三角发展战略”、“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战略”、“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构建福建发展的三条战略通道”等战略。这些战略与今年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什么关系?更多的是战略调整,还是战略创新?
严正:在全国统筹区域发展中,福建急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寻找适合自身条件、优势的战略定位,在总结前期发展战略基础上,研究提出在全国能摆得上位置的区域发展战略。在闽东南开放开发已具规模、三条战略通道构建取得重大进展时,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总结前期发展战略基础上,福建应及时创新、拓展地区发展战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路不完全是新的东西,它有继承,有拓展,更有创新。它突出了福建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是对福建省情认识的深化,是近几年福建发展战略思路的延续,它使福建发展的战略思想更加明确、具体。它的实施,将使福建更好地融入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为促进祖国统一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在政策优势已经淡化的情况下,为什么建议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否着眼于中央赋予“特殊政策”,还是有其他考虑?
严正:目前福建的总体经济实力与两个三角洲相比有一定差距,与海峡东岸经济水平差异也较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东部沿海连片繁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些理论界人士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众多的区域经济,其中一个经济区就是福建与台湾,有人称海峡经济区、台海经济区。闽台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两岸建立新型的经济协作关系,促进两岸双赢,并使福建成为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融合、在完成祖国统一中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的功能性区域。
福建如果没有这样提,那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就摆不上位置,很多大规划大项目在福建就上不了。福建能上的大项目,都跟对台有关系。如果没有对台,360万千瓦的后石电厂就不一定会落在福建,因为对台,拉台湾的经济过来,所以这个电厂项目就批了。如果没有对台,当时东南汽车的项目也未必会批,因为全国的汽车厂已经太多了,再在福建搞个汽车厂,就福建自身来说,实力是不够的,很难搞得起来,因为对台,台湾中华汽车过来了,和福建汽车公司合资办成了东南汽车。所以福建与台湾的这种亲戚关系,应该说在福建的经济发展中有相当大的作用。福建还有一批大企业,比如中华映管、冠捷电子、灿坤、翔鹭、厦门汽车等,都跟台资有相当大的关系,或者是台资独资企业,这样,福建经济就把几个大的东西撑起来了。所以福建还是要立足于对台,建立起海峡西岸经济区。
请求中央及国家相关部门,①将福建港口群建设纳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出省交通通道建设,建立能源保障体系;②参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批准对设在福建的国家鼓励类外资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③扩大福建对台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积极推动台湾资本进入福建金融业,推动人民币在闽台两地使用与结算;④扩大开放对金、马、澎货运直航口岸和航空口岸,早日开放福建对金、马、澎旅游。
记者:当前全省上下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思路、谋发展、出举措、办实事,热情很高,福建省委、省政府已组织专门人员,结合“十一五”规划制定,着手编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规划。您认为要落实这个区域战略,当前与今后几年福建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有哪些?在实施这个战略中,各地要注意什么问题?
严正:有几件事情是比较重要的:
一是搞好产业及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没把产业搞起来,特别是没把工业搞起来,福建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分工体系中还能做什么?输出劳动力?当副食品的供应基地?所以要先把产业搞起来,才能与别人分工协作,自己没有产业,拿什么跟人分工协作?
二是城市要扩大,要形成福州、厦门、泉州城市带。现在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福州摆在什么位置?大概和南昌、合肥、南宁、贵阳等城市一个档次,跟其他几个稍微大的城市如南京、杭州、长沙、武汉、济南、成都、西安等都没法比。第二位城市厦门,我们把它叫龙头,但跟其他省的第二位城市也没法比,跟深圳、宁波的距离差太远了。
三是要发展港口和港口工业区。福建有许多深水港岸线,但福建缺深水大码头。深水大港口搞哪一个,建多大,怎么建,都要落实到规划、落实到实处,光讲是没有用的。
四是要发展县域经济,而且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最好一个县都能有一两个突出的特色产业,要把县城做大,把县里的农业带动起来。
五要解决“三农”问题。福建的三农问题还是很突出的,农村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是相当大,农村基层财政相当困难。
全省各地现在主要是在研究、宣传,最后还是要落实。要落实到很具体的每一件事上。比如工业、产业都要落实下来做起来。最近省里派了工作组到全国各地考察船舶制造和修造,这是个非常好的产业,但这个产业怎么做,在哪里做,厂怎么办,跟谁合资,这些都是问题,需要落实下去。城市发展也是要落实。福州市搞了这么多年,从50万人口到150万人口,但跟其他城市的建设步伐比,还是差得远。
● 区域经济的形成有其内在要素与规律,长三角、珠三角很难对福建有太强的辐射,相反,对福建还有着很大的“虹吸”作用。
● 经济区是以经济内在联系、经济关联为界限,与行政区域是不同的概念。
●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不是对福建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变更,而是一种延伸、拓展与创新。
●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东部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
● 区域战略必须通过中长期规划来体现,实施战略规划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 本刊记者 周裕惠 黄常棋
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成为今年全省、全国“两会”的突出“亮点”,及省内各方人士、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港澳台也引起热烈的回响。不少有识之士认为,这一现实、科学的区域定位,彰显了区域特色,它将成为福建运筹谋略发展的根本,为铺就经济腾飞之路起引领作用。越来越多人在表示认同的同时,也提出一些急待释疑解惑的问题,亟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作出科学的回答。
4月9日,就当前在学习、宣传、研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若干焦点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福建省政府经济顾问、福建社科院院长严正教授。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地区差距拉大了,福建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边缘化的挑战。在实施中央的“统筹区域发展”方针时,福建为什么不融入长三角、珠三角,而要选择并确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
严正:因为这两个经济区与福建的距离比较远,两个经济区的经济渗透、辐射到福建的能量比较小。比如说珠三角要辐射到福建,还要过好几个地方,广东的海陆丰就在珠三角边上,现在还没有完全辐射到,经济还不太发达。珠三角的辐射要经过海陆丰、汕头,再到福建,辐射力有限。现在珠三角到福建投资的大企业不上十家。长三角虽然已辐射到杭州、宁波,但中间还隔着金华、丽水、衢州等浙江经济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现在长三角对福建的辐射相对多些,但来福建投资的主要是浙江企业,也很难对福建有太强的辐射。相反,长三角、珠三角对福建还有着很大的“虹吸”作用,福建很多企业都被“吸”走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福建经济想完全靠长三角或珠三角是行不通的。经济区的形成有其经济关联与内在规律,不能凭主观意愿。
现在福建的经济总量约为台湾的五分之一,福建加上台湾,其经济总量约为3500亿美元,与长三角、与珠三角加上港澳地区经济总量差不多。福建经济总量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也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从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看,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福建应当在分工协作、互利互补中奋发自强,成为镶嵌在长三角、珠三角中的一个独具活力的全面繁荣的经济区。
记者:当前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覆盖范围说法不一,对其与行政区域的关系也有不同理解,您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涵盖哪些地区?
严正:“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的海域与陆地。提“海峡西岸”是因为还有“海峡东岸”即台湾。现在有很多人以为是福建独立成为一个经济区,我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图之中是要把东岸考虑进去。经济区是不完全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它是以经济内在联系、经济关联为特征的,与行政区的概念是不同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特别是将来建设包括海峡东岸的“环海峡经济区”的观点,我想中央会重视和赞成的。显然,现在的两岸政治局势还很不明朗,但祖国统一是迟早的事。如果早日统一,那经济区的形成就更有保障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要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创造条件。
福建与台湾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是必然的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是没有东岸,撇开台湾,光讲福建,要成为一个独立经济区意义不大。
记者:区域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对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八十年代以来,福建提出过“闽南金三角发展战略”、“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战略”、“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构建福建发展的三条战略通道”等战略。这些战略与今年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什么关系?更多的是战略调整,还是战略创新?
严正:在全国统筹区域发展中,福建急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寻找适合自身条件、优势的战略定位,在总结前期发展战略基础上,研究提出在全国能摆得上位置的区域发展战略。在闽东南开放开发已具规模、三条战略通道构建取得重大进展时,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总结前期发展战略基础上,福建应及时创新、拓展地区发展战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路不完全是新的东西,它有继承,有拓展,更有创新。它突出了福建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是对福建省情认识的深化,是近几年福建发展战略思路的延续,它使福建发展的战略思想更加明确、具体。它的实施,将使福建更好地融入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为促进祖国统一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在政策优势已经淡化的情况下,为什么建议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否着眼于中央赋予“特殊政策”,还是有其他考虑?
严正:目前福建的总体经济实力与两个三角洲相比有一定差距,与海峡东岸经济水平差异也较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东部沿海连片繁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些理论界人士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众多的区域经济,其中一个经济区就是福建与台湾,有人称海峡经济区、台海经济区。闽台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两岸建立新型的经济协作关系,促进两岸双赢,并使福建成为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融合、在完成祖国统一中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的功能性区域。
福建如果没有这样提,那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就摆不上位置,很多大规划大项目在福建就上不了。福建能上的大项目,都跟对台有关系。如果没有对台,360万千瓦的后石电厂就不一定会落在福建,因为对台,拉台湾的经济过来,所以这个电厂项目就批了。如果没有对台,当时东南汽车的项目也未必会批,因为全国的汽车厂已经太多了,再在福建搞个汽车厂,就福建自身来说,实力是不够的,很难搞得起来,因为对台,台湾中华汽车过来了,和福建汽车公司合资办成了东南汽车。所以福建与台湾的这种亲戚关系,应该说在福建的经济发展中有相当大的作用。福建还有一批大企业,比如中华映管、冠捷电子、灿坤、翔鹭、厦门汽车等,都跟台资有相当大的关系,或者是台资独资企业,这样,福建经济就把几个大的东西撑起来了。所以福建还是要立足于对台,建立起海峡西岸经济区。
请求中央及国家相关部门,①将福建港口群建设纳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出省交通通道建设,建立能源保障体系;②参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批准对设在福建的国家鼓励类外资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③扩大福建对台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积极推动台湾资本进入福建金融业,推动人民币在闽台两地使用与结算;④扩大开放对金、马、澎货运直航口岸和航空口岸,早日开放福建对金、马、澎旅游。
记者:当前全省上下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思路、谋发展、出举措、办实事,热情很高,福建省委、省政府已组织专门人员,结合“十一五”规划制定,着手编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规划。您认为要落实这个区域战略,当前与今后几年福建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有哪些?在实施这个战略中,各地要注意什么问题?
严正:有几件事情是比较重要的:
一是搞好产业及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没把产业搞起来,特别是没把工业搞起来,福建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分工体系中还能做什么?输出劳动力?当副食品的供应基地?所以要先把产业搞起来,才能与别人分工协作,自己没有产业,拿什么跟人分工协作?
二是城市要扩大,要形成福州、厦门、泉州城市带。现在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福州摆在什么位置?大概和南昌、合肥、南宁、贵阳等城市一个档次,跟其他几个稍微大的城市如南京、杭州、长沙、武汉、济南、成都、西安等都没法比。第二位城市厦门,我们把它叫龙头,但跟其他省的第二位城市也没法比,跟深圳、宁波的距离差太远了。
三是要发展港口和港口工业区。福建有许多深水港岸线,但福建缺深水大码头。深水大港口搞哪一个,建多大,怎么建,都要落实到规划、落实到实处,光讲是没有用的。
四是要发展县域经济,而且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最好一个县都能有一两个突出的特色产业,要把县城做大,把县里的农业带动起来。
五要解决“三农”问题。福建的三农问题还是很突出的,农村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是相当大,农村基层财政相当困难。
全省各地现在主要是在研究、宣传,最后还是要落实。要落实到很具体的每一件事上。比如工业、产业都要落实下来做起来。最近省里派了工作组到全国各地考察船舶制造和修造,这是个非常好的产业,但这个产业怎么做,在哪里做,厂怎么办,跟谁合资,这些都是问题,需要落实下去。城市发展也是要落实。福州市搞了这么多年,从50万人口到150万人口,但跟其他城市的建设步伐比,还是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