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课题引发精彩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iwei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课题,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板书,学生读题;也有少数教师借助课题设计主问题,步步深入,揭示课堂教学主题。这些方法虽然简单却实用,适合开门见山导入课文。但有的课题,教师可以在读题中探索创新,尝试变换方法,往往会带来别样的精彩。
  一、借助标点读题,通过调整语气,拨动学生心弦
  标点符号作用很大,不同的标点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朗读语气,赋予文字不同的内涵。大多数课题是没有标点的,在读题过程中,往往是默认句号,即表示陈述的意思。而结合部分课文内容,借助标点符号,赋予课题不同内涵,或采用变换与调整方式,改变读题的语气,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扣动学生心弦,触发他们的情感。 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对于读题来说,可以尝试给题目加句号、感叹号、问号、逗号等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调整读题的语气,一方面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奠定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标点符号有正确的认识,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师:同学们,我们先给“只有一个地球”加上句号,这句号表示陈述的意思,语气要平缓,谁来读一读?(生读题)
  师:现在我们再来试试,可不可以加其他标点?
  生:可以加问号。
  师:那问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疑问。
  师:那试着用疑问的语气读一读。(生读题)
  师:那么还可不可以加其他标点呢?
  生:老师,还可以加感叹号。
  师:如果用上感叹号,在朗读的时候语气应该怎样呢?
  生:语气应该非常强烈。
  师:那么又能从这课题中读出哪些意思呢?
  生:严肃告诫人类,地球只有一个!
  生: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地球环境,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
  师:针对这个课题,我们分别加了句号、问号、感叹号,有没有其他符号可以加呢?(停顿了一会儿)其实,我们也可以加上逗号,你看“只有一个地球, ”,后面请同学们来补充,并试着读一读。
  在汉语中,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作用,还表示语气、情感。只要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推促他们与文本进一步对话,为课堂教学持续深入创造条件。对于这一课来说,笔者尝试给课题添加不同标点,改变朗读语气,不仅简洁高效,还能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对课文写作思路的梳理和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根据学生回答以及朗读情况笔者可以得知,虽然他们还没有具体接触课文内容,但对其内涵乃至感情基调也有大致感触,在接下来的具体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会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为进一步推促课堂精彩创造条件。
  二、借助类比读题,通过资料拓展,推促文本感知
  研读教材,可以发现很多课文不是改编自名著,就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受篇幅或者读者群体等特殊限制,大多数在入选教材后出现了一些改动,以便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教学。也正因为这种改动,才会让教材课文与原文之间有了可比性。即便有些课文不是选编或者改编,但在现实中也能找到一些相关或者类似的文本。如果在导入过程中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读题过程中进行类比,不仅可以引导他们与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往往还能收到良好的开课效果,给课堂教学奠定好的基础。毕竟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不过这对于教师备课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精心预设。比如《少年闰土》一课,笔者便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原作(即鲁迅的《故乡》)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对其整体感知。
  (课前预习《少年闰土》与鲁迅的《故乡》)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乡》一文,现在请大家说说对文中的闰土有什么印象。
  生:闰土比较调皮活泼。
  生:闰土有点木讷,有点麻木不仁。
  ……
  师:那我们现在回忆一下,请你们说说闰土少年时什么样,中年时什么样。
  生:闰土少年时比较活泼,调皮,见多识广;而到了中年,有点麻木不仁。
  师:那么按照推理,闰土到了老年,他会怎样?
  生:肯定穷困潦倒。
  生:可能碌碌无为。
  ……
  师:是的,你们想象力很丰富,现在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悟再来读一读课题。(生读题)
  对于《少年闰土》这一课来说,贸然一看题目,会觉得语言平淡,读来读去也没有感觉。这是因为这篇课文脱离了原文,导致学生对其写作背景及人物命运等内容不够了解,自然在读题过程中感觉味同嚼蜡,对于品析来说,更是无从下手。但是案例中笔者通过类比读题,通过资料拓展、课前预习,让学生对写作背景与人物命运充分了解后再来读题,自然感觉不一样。从效果来看,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认知,还通过直接对照,让学生对闰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无意之中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感情基础。遗憾的是笔者如能再进一步深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闰土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也许学生一时不太能明白其答案,但能对文中人物——闰土,充满了更多的同情,为进一步理解文本、感受童年的快乐创造条件。
  三、借助情境读题,通过换位思考,诱导生本相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堂课来说,如果在导入过程中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那么效果可能更佳,而通过读题激发学生兴趣则是重要策略之一。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意识不到读题的重要性,往往三言两句就揭示课题,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毕竟对于课文来说,每一处都能成为着力点,都能成为学生的兴趣点,课题更是重中之重。而笔者则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读题,即通过营造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换位思考,从而推促生本相融。比如《中彩那天》一课,课题虽然只有4个字,但是笔者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编了一个故事,让学生在体验中读题,他们读得津津有味。
  (幻灯片出示故事:有人买彩票中了一百万,在领奖回来的路上发现有人跟踪。那人非常紧张,慌里慌张地钻进了一个小巷子,被歹徒抢劫,一百万没有了。結果警察碰巧路过,抓住歹徒,钱也追了回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彩那天》这篇课文,现在请你们读题。(生读题)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很平淡,试想一下,要是你中了一百万,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读?
  生:激动,兴奋……
  师:那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课题。(生读题)
  师:结果发现被人跟踪,那心情会怎样?
  生:紧张,害怕。
  师:不错,的确是这种感觉,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题,记住要读出害怕的感觉来。(生读题)
  师:很不幸,钱被歹徒抢走了,那心情又如何?
  生:伤心。
  生:非常痛苦。
  师:那现在再读一读课题,记住要读出伤心的心情。(生读题)
  从题目来看的确有点平淡,但是稍一分析,内涵却极为丰富。“中彩”点出了事件,“那天”点出了时间,这不仅高度概括了课文的时间与事件,还为进一步思考创造了条件,即“谁中彩?”“中什么彩?”“结果怎样?”如果教师把这题目进行一般处理,一读了之,那么就无法从中捕捉更多信息。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方法,以便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案例中笔者通过故事创设情境,通过事件发展,引导学生感知其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变化。这种方法,不仅让枯燥的读题变得精彩丰富,还能借助生活场景、故事情节,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为进一步推进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读题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尽可能研读文本,从平淡的题目中挖掘“精彩”,让学生在导入阶段就“入戏”,这样的课堂肯定会很精彩。
  (作者单位:湖北谷城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采取体验式阅读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能体现现代人才培养的改变,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对体验式阅读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体验式阅读的具体指导,学生的体验学习低效。那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把教师以串讲为主的形式改变为学生的体验式阅读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表演,在角色转换中体验  喜欢模仿
如果有人告诉你要让二年级的学生接受最初的关于完满人生的哲学启蒙教育,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老师在揠苗助长?然而,当你听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接近哲学世界的时候,你会像我一样惊叹:原来哲学的启蒙可以这样有趣,这样无痕,这样引人深思……  在人间最美四月天的义乌,在全国小语名师工作室联盟的舞台上,江苏省海门市文化语言研究所的祝禧老师用《圆圆的世界》告诉我: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是离哲学最
“微课”即微型课程,它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那么该如何利用好微课资源呢?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植入微课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沿着文本生发  微课程的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说:“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因此,我们在执教语文课前,要先潜心研
“阅读是阁楼上的光,令人生更美好。” 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阅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但身处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惯于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而并不重视自身阅读习惯的培养。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由此我便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以阶梯阅读法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明确了目标,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共
尽管每节课教师都会进行精心预设,但计划仍旧赶不上变化,意外时有发生。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利用意外狀况推促课堂精彩生成,成了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在课堂上也遇到过“不同的声音”,但是经过巧妙引导,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是说理文,目的是通过自然现象,告诉读者在遇到压力时,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妥协。笔者在课堂总结中却遇到了“意外”——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
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主要途径。朗读指导,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知晓朗读指导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很少得法,学生往往停留在读准确、读通顺阶段,无法真正读出情感、读出意境。笔者以《春联》一课为例,通过对朗读进行分层指导,促使学生真正达到“抑扬顿挫”,继而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第一层次:在朗读中理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怎样朗读才算“抑扬顿挫”?现在我们先请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和表达规律,为学生搭建一个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让他们通过语用实践来使自己的语用能力得到提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说明文,但一些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存在偏离“语用”的现象。说明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古诗文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我国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编的统编本教材中,古诗文的总数就增加了多篇,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对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重视。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文的特点,找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突破口,以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自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形式美等。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审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借助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感知力一般可以分为信息获取、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评价等多个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能力的原点出发,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诺贝尔》一课时,笔者打破常规性的线性结构,借助板块状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读准人物、体验人物、学写小传等环节,让他们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对信息的提
游戏目标:  发展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游戏的手势之间的比较关系的掌握;游戏中穿插跳、爬等动作,发展幼儿的上下肢协调和全身运动能力:建立亲子之间友好的相处关系,促进亲子间更加和谐、快乐。  游戏准备:  游戏双方明确石头、剪刀、布的示意方式和输赢判断。  基本玩法:  两个玩家先各自握紧拳头,然后其中一人或者两人共同念出口令(石头、剪刀、布),在说完最后一个字时,出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