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美不胜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duo4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我国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编的统编本教材中,古诗文的总数就增加了多篇,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对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重视。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文的特点,找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突破口,以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自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形式美等。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审美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借助语言媒介,再现古诗的形象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在古诗中,诗人主要以塑造美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画面还原法”或者“古诗素描法”等把诗中描写的情景还原成为形象生动、具体的画面。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透过画面真正感受到古诗的语言文字之美。
  如统编本中《小池》这首古诗,作者主要通过形象、细腻的手法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变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这幅画面中,泉、流、荷、蜻蜓等景物的描写,落点虽小,但是给人一种玲珑剔透、生机盎然之感。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借助语言,充分展开想象,以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出小池周边环境的画面。接下来,在具体教学古诗的时候,我又让学生说说在这首诗中看到了什么画面,能不能把它画下来。就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把诗中所描绘的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以简笔画的形式画了下来。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我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诗中所描绘的情形。这样一来,学生的简笔画与教师的展示交相辉映,真正把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出来。最后,为了深化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感受,我又向学生提供了如下训练形式:泉眼________________,
  树阴______________,小荷______________,蜻蜓_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把画面还原成语言文字填入横线中,这样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我主要采取了诗画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训练,而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古诗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美,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二、关注古诗内涵,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古诗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一些古诗中,常常有诗人创作的意象,这种意象是一种感性的形象,它需要人的感性认识与情感体验才能获得。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关注这种意象,而是过于注重分析,就会破坏这种意象之美,学生也就更显得兴味索然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古诗的特点,充分挖掘诗中的经典形象,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文化的传承。
  如《静夜思》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纵观整首诗,虽然没有新颖奇特的想象,也没有精美的辞藻,只是以叙述的语气把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出来,意境深遠,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诵读,最后鼓励学生置身于诗所描写的意境中,用心去体味、感受。如此教学,学生在用心的感受中能体会到诗人没有写到的意境或者表达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真正深入到古诗的深处,久久地回味无穷。
  该案例中,我主要从古诗所展现的意境出发,充分挖掘古诗所要描写的内涵,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如此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古诗所展现的意境中自由翱翔,从而使古诗的意境美在学生的感悟中自然地呈现出来。
  三、赏读古诗语句,体会古诗的奇特美
  诗,之所以美,不光在于流露出的美感,还在于它的内涵深广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丰厚意蕴。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对于古诗中的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以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到古诗的意蕴美,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起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如《夜宿山寺》这首诗主要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古代庙宇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们自由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朴素,夸张巧妙,给人一种活灵活现之感,可谓是别具匠心,令人折服。读完古诗以后,读者非但没有感受到“高处不胜寒”,反而感受到“视野广阔,对高耸入云的高楼的向往”。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并说说自己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在学生感受到楼高以后,我继续追问:“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话中的“不敢”是真的不敢吗?还表现出了什么?如此教学,学生对于诗中所展现出的古代庙宇的非凡气势以及古诗带给自己的身临其境之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与感受。
  该案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锤炼诗句入手,引导学生品读、感受、体会。如此教学,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四、揣摩精妙用词,感受古诗的形式美
  古诗的形式美不光表现在诗节的匀称与句式的整齐上,还表现在古诗的构思技巧上。在教学古诗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新、奇、精、妙的构思技巧,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的形式美。
  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形象地把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其中,这首诗的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从大处着笔,描写了瀑布奔流而下的壮观景象;在诗词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写作者还觉得远远不够,又接着用“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话来进一步强调瀑布的似真似幻,令人遐想,从而为整首诗增添了神奇的魅力色彩。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古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独特魅力,我主要借“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一词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并让学生说说“三千尺”真的是瀑布的高度吗,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从而使学生明白“三千尺”在这儿是虚指,是一种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之外,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作者故意用一个“疑”字而不用“像,似”等字,更是把瀑布与银河之间的相似逼真程度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该案例中,我主要鼓励学生从仔细揣摩体味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感受。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感受,还能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诗的表达美、形式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不光要引导学生能够读懂古诗文,背诵古诗文,还要充分挖掘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内在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真正让学生从心底爱上古诗文,更要令其能将传承与发扬我国经典文化作为自己的学习任务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白云区槎龙镇泰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诸多问题,“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发行模式让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对此教育部组织了以温儒敏教授为总主编的专家团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重编,于是有了统编本教材(以下简称为“统编本”)。2016年新学年“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正式在一年级新生中使用,并将逐步替换旧教材,拟于2019新学年各年级统换。这就出现了一个新旧教材并用的过渡期。但是,新旧教材的区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怎样教学才能为他们高年级写好作文奠定基础呢?我以为,句群训练是个有效的抓手。我们所说的句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语言单位,它是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等五级语言单位中最大一级的单位。构成一个句群的条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在表意上前后衔接连贯,有一个明晰的表述中心。句群是构成文章段与篇的基础。一个相对完整的句群融合语法、修辞、表达以及逻辑思维等很多方面的因素,是一
现在许多的阅读教学,多是学生、文本和教师的对话,注重学生的朗读、思考和口语表达,而属于习作课上的书面表达练习,很少或几乎不出现在阅读课堂中。就这样,读和写被孤立起来进行教学。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习作练习,很明显给予学生练笔的次数也相对较少。如果教师在平时忽略写法指导,那就会导致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完全脱节。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有部分学生对习作却“敬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采取体验式阅读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能体现现代人才培养的改变,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对体验式阅读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体验式阅读的具体指导,学生的体验学习低效。那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把教师以串讲为主的形式改变为学生的体验式阅读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表演,在角色转换中体验  喜欢模仿
如果有人告诉你要让二年级的学生接受最初的关于完满人生的哲学启蒙教育,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老师在揠苗助长?然而,当你听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接近哲学世界的时候,你会像我一样惊叹:原来哲学的启蒙可以这样有趣,这样无痕,这样引人深思……  在人间最美四月天的义乌,在全国小语名师工作室联盟的舞台上,江苏省海门市文化语言研究所的祝禧老师用《圆圆的世界》告诉我: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是离哲学最
“微课”即微型课程,它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那么该如何利用好微课资源呢?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植入微课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沿着文本生发  微课程的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说:“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因此,我们在执教语文课前,要先潜心研
“阅读是阁楼上的光,令人生更美好。” 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阅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但身处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惯于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而并不重视自身阅读习惯的培养。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由此我便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以阶梯阅读法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明确了目标,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共
尽管每节课教师都会进行精心预设,但计划仍旧赶不上变化,意外时有发生。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利用意外狀况推促课堂精彩生成,成了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在课堂上也遇到过“不同的声音”,但是经过巧妙引导,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是说理文,目的是通过自然现象,告诉读者在遇到压力时,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妥协。笔者在课堂总结中却遇到了“意外”——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
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主要途径。朗读指导,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知晓朗读指导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很少得法,学生往往停留在读准确、读通顺阶段,无法真正读出情感、读出意境。笔者以《春联》一课为例,通过对朗读进行分层指导,促使学生真正达到“抑扬顿挫”,继而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第一层次:在朗读中理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怎样朗读才算“抑扬顿挫”?现在我们先请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和表达规律,为学生搭建一个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让他们通过语用实践来使自己的语用能力得到提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说明文,但一些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存在偏离“语用”的现象。说明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