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课是开拓小学生情感领域,陶冶小学生生活情操,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兴趣,潜能,创新,活力
奥地利有一位著名作家古斯塔夫·梅林,他曾经写过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题目是《癞蛤蟆的诅咒》。讲的是一只蜈蚣在蓝宝塔前的广场上跳了一个优雅的舞蹈。蜈蚣优美的舞姿博得了动物们的阵阵喝彩。非常妒忌蜈蚣的癞蛤蟆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看了蜈蚣的表演。当蜈蚣休息时,癞蛤蟆上前致意,说虽然她很笨拙,只有四只脚,但是她的计算本领却很强。然后,她又说,在看蜈蚣跳舞时她有一点搞不清楚:“你怎么知道先动哪一条腿呢?哪一条腿又是第二个、第七个或第一百个动呢?你在动第十六条腿的时候,第四十八条腿又在干什么呢?是站着不动,还是伸出去,還是弯起来?”蜈蚣迷惑了一会儿,然后惊恐地发现自己完全瘫痪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能舞动肢体。这则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当某种本能的东西一旦受到外来的控制和约束时,这种本能就会退化和消失。
小学生在表现音乐时,一、二年级的学生是踊跃推荐自己;三、四年级的学生是举手推荐身旁的同学去表现;五、六年级的学生干脆谁也不举手了。随着年级的增高,难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渐消退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本校的低、中、高年级各随机抽取了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如下表:
从反馈的数据中看出,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学生学习音乐的状况。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小学生的本能与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本能,并给予细心的呵护,给予顺势培养。学生之所以对音乐的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的一些太过专业的音乐技巧和抽象的理论扰乱了他们的音乐实践,干扰了他们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们对音乐课的热情也渐渐地消退了。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让他们尽情的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不知不觉得到艺术的熏陶。
一、以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是一门艺术,有它基本的性质和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阅历以及受教育年限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刚接触音乐时,对相关知识不甚了了甚至完全不知。教师要首先讲授有关音乐的基本知识,如:在结合所学歌曲认识唱名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字母与符干结合的“符干字母谱”进行教学。如下图所示:
“do”“mi”、“sol”就是左边的C调上的“1”、“3”、“5”。这样就能直接地用拼音读唱出每个唱名。把整首歌的歌谱以这样的方式抄写在黑板上,老师拍打着节奏带领学生读唱出五线谱上的“音符”。曾经尝试过这种方法,几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均会产生浓厚兴趣,可以很快掌握do、re、mi、fa、sol、la、ti七个唱名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轻松渡过识谱关。这一方面缩短了认歌谱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五线谱的信心。
总之,用各种巧妙的方法,穿插在音乐教学、音乐欣赏、音乐训练这样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地学习、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后,才能有效地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灵活的方式,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巴尔巴拉·多德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最好的方法不在于急着传授技能技巧,而在唤醒和鼓舞,并通过一定的条件激发他们大胆的创作热情。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就是由乐音组成的,它具有悦耳动听的效果。但是每一位儿童由于家庭素养的不同,由于个人性格、爱好、天分以及学习经历等诸方面因素的不同,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存在差别的。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好动,可能喜欢节奏明朗欢快的音乐;有的孩子深沉忧郁,可能喜欢富于抒情色彩的音乐;当然,也有的孩子可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各种风格的乐曲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作为音乐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热爱音乐,从中感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无限欢快和乐趣。让孩子们热爱音乐,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经典名曲,教师在播放后加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逐步领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当然,也可以在课堂上用近乎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品味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妙感受。因为“游戏和教育在儿童机体发育和精神成长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种活动。”儿童天性喜欢游戏,游戏是发自他们自身机体成长需要的一种内在需求;而儿童未来的社会角色又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教育。这样,把游戏和教育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社会对他们的外在要求,也满足了发自他们天性的内在要求。这就具有一箭双雕、一石双鸟的功效。又例如,在节奏教学的环节中,为了避免传统教学的枯燥形式。可以采用以人为符号的“人标节奏法”,增强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具体做法是:请几位学生上台组成节奏(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且不停地变化所站的位置,而台下的学生根据他们所站的“节奏”,拍打出不同的节奏,且读出声。如下面的节奏图:
可以是3人组成,也可以是4人组成……变化出多种节奏(由学生自己变化)。当然,还可以运用表演法、竞赛法等等。总之,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欢快和乐趣,从而爱上音乐,爱上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音乐能力很弱的学生,我们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在音乐、艺术学习问题上保留自己的观点。 在生活中,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做到毫无顾虑,畅所欲言;让学生利用自发的、直接的冲动来发掘他们的音乐本能,展示音乐天赋。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主见,要有自信,同时顺势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创新实践,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由宾变主,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一堂无需教师参与的课,是失败的课;反之,学生思维只会围绕教师思维转的课也是一堂失败的课。前者的课堂是早已定格的死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五花八门,那些花样只会让学生眼花缭乱,根本没有动脑的机会了。这样的课在制作课件时费力费时还不算,结果只能抓住音乐的壳,摈弃的却是音乐魂。实在是吃力不讨好!而后者呢,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的多、包办的多,学生自主参与的少、学习体会的机会少、锻炼能力的机会也就少了。可见,将学生由贵宾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主人,增加师生间情感与知识的互动与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象这样开放的音乐课堂,是对教师知识面及音乐综合能力、临时应变能力提出的新挑战!教师如果不及时给自己充电,就很难自如地招架学生的诸多问题
在上《梨园金曲》中的《唱脸谱》这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初步聆听音乐,并要求学生从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与歌词含义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一致认为,这首乐曲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代音乐,一部分是京剧音乐。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歌曲叫戏歌。他们提出:“为什么采用外国人对京戏的看法作为第一部分的歌词?”“花脸谱是为了美化演员吗?”“窦尔墩、四击头是什么意思?”“歌曲中哪一句最有京剧的韵味?”等问题。就着所提问题去讨论,他们认为用外国人的赞美京戏,有一箭双雕的作用:除了说明脸谱的美妙外,还说明京戏已享有国际声誉。有的同学强调,脸谱的美并不在于着色的美,而在于他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现实生活中吵架厉害的都是脸越吵越白的人,那些未吵脸先红的根本不会吵架。所以,白脸比较凶残、狡诈;红脸忠诚、朴实。他们一致认为最后一句难唱,却最有京剧韵味。师生互动操控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归纳表现能力,还给予学生知识交流的场所,点燃学生能学的智慧之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积极参与,发展音乐创造活力
创造思维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想达到此目的,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在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妙引导上下工夫,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及音乐创作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联想和想象,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及健全的人格。
例如:上音乐欣赏课时,如果老师带领学生欣赏管弦乐《多瑙河之波》,老师可以先播放音乐视频,第一小圆舞曲优美的旋律犹如喧哗流动的河水,把学生带进了优美的意境之中。当第二小圆舞曲的旋律响起时,老师可以跳起华尔兹。轻盈舒展的舞步,翻飞飘逸的大裙摆,仿佛就是浪花飞溅,奔腾不息的多瑙河,使学生们忘记了这是课堂,仿佛来到了阳光明媚,风光如画的多瑙河边。当第三小圆舞曲响起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任何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许多同学忘记了一切,不约而同地以各自的肢体动作表达着情感,完全和乐曲优美的意境融为一体,课堂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总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们进入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的身心都沉浸于音乐所表达的美好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总之,新课堂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咸.增强课堂互动,让音乐课堂更有活力[J].音乐时空,2015(19):169.
[2]吉红蕾.浅谈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技巧[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8(04):110-111.
关键词:兴趣,潜能,创新,活力
奥地利有一位著名作家古斯塔夫·梅林,他曾经写过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题目是《癞蛤蟆的诅咒》。讲的是一只蜈蚣在蓝宝塔前的广场上跳了一个优雅的舞蹈。蜈蚣优美的舞姿博得了动物们的阵阵喝彩。非常妒忌蜈蚣的癞蛤蟆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看了蜈蚣的表演。当蜈蚣休息时,癞蛤蟆上前致意,说虽然她很笨拙,只有四只脚,但是她的计算本领却很强。然后,她又说,在看蜈蚣跳舞时她有一点搞不清楚:“你怎么知道先动哪一条腿呢?哪一条腿又是第二个、第七个或第一百个动呢?你在动第十六条腿的时候,第四十八条腿又在干什么呢?是站着不动,还是伸出去,還是弯起来?”蜈蚣迷惑了一会儿,然后惊恐地发现自己完全瘫痪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能舞动肢体。这则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当某种本能的东西一旦受到外来的控制和约束时,这种本能就会退化和消失。
小学生在表现音乐时,一、二年级的学生是踊跃推荐自己;三、四年级的学生是举手推荐身旁的同学去表现;五、六年级的学生干脆谁也不举手了。随着年级的增高,难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渐消退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本校的低、中、高年级各随机抽取了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如下表:
从反馈的数据中看出,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学生学习音乐的状况。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小学生的本能与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本能,并给予细心的呵护,给予顺势培养。学生之所以对音乐的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的一些太过专业的音乐技巧和抽象的理论扰乱了他们的音乐实践,干扰了他们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们对音乐课的热情也渐渐地消退了。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让他们尽情的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不知不觉得到艺术的熏陶。
一、以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是一门艺术,有它基本的性质和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阅历以及受教育年限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刚接触音乐时,对相关知识不甚了了甚至完全不知。教师要首先讲授有关音乐的基本知识,如:在结合所学歌曲认识唱名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字母与符干结合的“符干字母谱”进行教学。如下图所示:
“do”“mi”、“sol”就是左边的C调上的“1”、“3”、“5”。这样就能直接地用拼音读唱出每个唱名。把整首歌的歌谱以这样的方式抄写在黑板上,老师拍打着节奏带领学生读唱出五线谱上的“音符”。曾经尝试过这种方法,几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均会产生浓厚兴趣,可以很快掌握do、re、mi、fa、sol、la、ti七个唱名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轻松渡过识谱关。这一方面缩短了认歌谱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五线谱的信心。
总之,用各种巧妙的方法,穿插在音乐教学、音乐欣赏、音乐训练这样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地学习、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后,才能有效地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灵活的方式,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巴尔巴拉·多德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最好的方法不在于急着传授技能技巧,而在唤醒和鼓舞,并通过一定的条件激发他们大胆的创作热情。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就是由乐音组成的,它具有悦耳动听的效果。但是每一位儿童由于家庭素养的不同,由于个人性格、爱好、天分以及学习经历等诸方面因素的不同,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存在差别的。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好动,可能喜欢节奏明朗欢快的音乐;有的孩子深沉忧郁,可能喜欢富于抒情色彩的音乐;当然,也有的孩子可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各种风格的乐曲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作为音乐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热爱音乐,从中感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无限欢快和乐趣。让孩子们热爱音乐,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经典名曲,教师在播放后加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逐步领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当然,也可以在课堂上用近乎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品味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妙感受。因为“游戏和教育在儿童机体发育和精神成长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种活动。”儿童天性喜欢游戏,游戏是发自他们自身机体成长需要的一种内在需求;而儿童未来的社会角色又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教育。这样,把游戏和教育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社会对他们的外在要求,也满足了发自他们天性的内在要求。这就具有一箭双雕、一石双鸟的功效。又例如,在节奏教学的环节中,为了避免传统教学的枯燥形式。可以采用以人为符号的“人标节奏法”,增强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具体做法是:请几位学生上台组成节奏(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且不停地变化所站的位置,而台下的学生根据他们所站的“节奏”,拍打出不同的节奏,且读出声。如下面的节奏图:
可以是3人组成,也可以是4人组成……变化出多种节奏(由学生自己变化)。当然,还可以运用表演法、竞赛法等等。总之,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欢快和乐趣,从而爱上音乐,爱上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音乐能力很弱的学生,我们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在音乐、艺术学习问题上保留自己的观点。 在生活中,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做到毫无顾虑,畅所欲言;让学生利用自发的、直接的冲动来发掘他们的音乐本能,展示音乐天赋。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主见,要有自信,同时顺势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创新实践,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由宾变主,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一堂无需教师参与的课,是失败的课;反之,学生思维只会围绕教师思维转的课也是一堂失败的课。前者的课堂是早已定格的死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五花八门,那些花样只会让学生眼花缭乱,根本没有动脑的机会了。这样的课在制作课件时费力费时还不算,结果只能抓住音乐的壳,摈弃的却是音乐魂。实在是吃力不讨好!而后者呢,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的多、包办的多,学生自主参与的少、学习体会的机会少、锻炼能力的机会也就少了。可见,将学生由贵宾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主人,增加师生间情感与知识的互动与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象这样开放的音乐课堂,是对教师知识面及音乐综合能力、临时应变能力提出的新挑战!教师如果不及时给自己充电,就很难自如地招架学生的诸多问题
在上《梨园金曲》中的《唱脸谱》这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初步聆听音乐,并要求学生从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与歌词含义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一致认为,这首乐曲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代音乐,一部分是京剧音乐。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歌曲叫戏歌。他们提出:“为什么采用外国人对京戏的看法作为第一部分的歌词?”“花脸谱是为了美化演员吗?”“窦尔墩、四击头是什么意思?”“歌曲中哪一句最有京剧的韵味?”等问题。就着所提问题去讨论,他们认为用外国人的赞美京戏,有一箭双雕的作用:除了说明脸谱的美妙外,还说明京戏已享有国际声誉。有的同学强调,脸谱的美并不在于着色的美,而在于他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现实生活中吵架厉害的都是脸越吵越白的人,那些未吵脸先红的根本不会吵架。所以,白脸比较凶残、狡诈;红脸忠诚、朴实。他们一致认为最后一句难唱,却最有京剧韵味。师生互动操控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归纳表现能力,还给予学生知识交流的场所,点燃学生能学的智慧之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积极参与,发展音乐创造活力
创造思维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想达到此目的,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在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妙引导上下工夫,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及音乐创作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联想和想象,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及健全的人格。
例如:上音乐欣赏课时,如果老师带领学生欣赏管弦乐《多瑙河之波》,老师可以先播放音乐视频,第一小圆舞曲优美的旋律犹如喧哗流动的河水,把学生带进了优美的意境之中。当第二小圆舞曲的旋律响起时,老师可以跳起华尔兹。轻盈舒展的舞步,翻飞飘逸的大裙摆,仿佛就是浪花飞溅,奔腾不息的多瑙河,使学生们忘记了这是课堂,仿佛来到了阳光明媚,风光如画的多瑙河边。当第三小圆舞曲响起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任何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许多同学忘记了一切,不约而同地以各自的肢体动作表达着情感,完全和乐曲优美的意境融为一体,课堂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总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们进入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的身心都沉浸于音乐所表达的美好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总之,新课堂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咸.增强课堂互动,让音乐课堂更有活力[J].音乐时空,2015(19):169.
[2]吉红蕾.浅谈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技巧[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8(0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