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而且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本文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对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 概念 影响因素 措施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我结合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体会,就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及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些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而且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1]。
二、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地区不平衡、行业不平衡、部门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2]。
2.学校因素:(1)专业设置不对路,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2)课程体系设置也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3];(3)非理性的扩招,违背教育规律;(4)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没到位[4]。
3.个人因素:(1)综合能力素质不高;(2)存在依赖心理、自卑感和焦虑感;(3)大学生歪曲了择业价值观;(4)就业知识缺乏,就业意识淡漠。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1.要正确认识,加大政策改革力度,强化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快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到学校要站在全局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地方政府和高校更应该结合本地、本校情况,使大学生主动融入市场。
2.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要改变角色定位。政府应当加速从管理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做好信息预测、计划安排、政策指导、科学决策等工作。同时,也应当通过设置系统化的市场开发机构,动用较强的行政组织功能,加大就业管理的成本投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基础,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市场需要[5]。
3.要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和素质教育。學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学分制所代表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更是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目前,学分制已经和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紧密结合,其精髓是使学生增加学习时间和专业空间上的自由度,并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权,激发其主动性。只有实行学分制才能打破专业的传统观念,把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文、理、工、农、医相互渗透、交叉,必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4.学校转变培养方式和目标定位,紧密联系市场,科学设置专业,合理规划招生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专业设置应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相关,尤其是地方高校更应该注重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应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征,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高校扩招要坚持科学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队伍要跟得上,严格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积极开展就业教育。高校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组建一批素质过硬、战斗力强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咨询工作。加强就业指导,丰富就业课程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6],使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对大一学生侧重定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志向。对大二、大三学生主要是奠定实力,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着重基本能力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对毕业学生主要围绕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应试技巧、心理准备等方面展开教育,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帮助他们正确估价自己,把握机遇,科学就业。
6.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择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7]。就业能力不单纯是指某一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当前大学生应既重视书本又重视实践,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突出核心竞争力,经得起社会检验,得到社会的承认。大学生不仅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基础扎实、技能过硬,而且要意志坚强、人格独立、个性健康、品德高尚,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有关社会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正值高峰期,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努力,通过就业宏观调控、政策导向、机制保障等措施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健康就业,是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体现当前社会求才、学生成才、高校育才的需要,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1):106-107.
[2]谭思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现实选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86-87.
[3]刘宏.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2008,(11):39.
[4]阮美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1):59-62.
[5]姚德超,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9,(1):75-77.
[6]姜玉发,周晓莉.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117-117.
[7]康利娜.浅谈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124-125.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 概念 影响因素 措施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我结合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体会,就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及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些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而且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1]。
二、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地区不平衡、行业不平衡、部门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2]。
2.学校因素:(1)专业设置不对路,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2)课程体系设置也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3];(3)非理性的扩招,违背教育规律;(4)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没到位[4]。
3.个人因素:(1)综合能力素质不高;(2)存在依赖心理、自卑感和焦虑感;(3)大学生歪曲了择业价值观;(4)就业知识缺乏,就业意识淡漠。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1.要正确认识,加大政策改革力度,强化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快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到学校要站在全局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地方政府和高校更应该结合本地、本校情况,使大学生主动融入市场。
2.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要改变角色定位。政府应当加速从管理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做好信息预测、计划安排、政策指导、科学决策等工作。同时,也应当通过设置系统化的市场开发机构,动用较强的行政组织功能,加大就业管理的成本投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基础,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市场需要[5]。
3.要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和素质教育。學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学分制所代表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更是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目前,学分制已经和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紧密结合,其精髓是使学生增加学习时间和专业空间上的自由度,并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权,激发其主动性。只有实行学分制才能打破专业的传统观念,把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文、理、工、农、医相互渗透、交叉,必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4.学校转变培养方式和目标定位,紧密联系市场,科学设置专业,合理规划招生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专业设置应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相关,尤其是地方高校更应该注重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应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征,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高校扩招要坚持科学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队伍要跟得上,严格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积极开展就业教育。高校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组建一批素质过硬、战斗力强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咨询工作。加强就业指导,丰富就业课程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6],使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对大一学生侧重定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志向。对大二、大三学生主要是奠定实力,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着重基本能力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对毕业学生主要围绕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应试技巧、心理准备等方面展开教育,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帮助他们正确估价自己,把握机遇,科学就业。
6.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择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7]。就业能力不单纯是指某一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当前大学生应既重视书本又重视实践,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突出核心竞争力,经得起社会检验,得到社会的承认。大学生不仅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基础扎实、技能过硬,而且要意志坚强、人格独立、个性健康、品德高尚,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有关社会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正值高峰期,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努力,通过就业宏观调控、政策导向、机制保障等措施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健康就业,是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体现当前社会求才、学生成才、高校育才的需要,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1):106-107.
[2]谭思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现实选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86-87.
[3]刘宏.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2008,(11):39.
[4]阮美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1):59-62.
[5]姚德超,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9,(1):75-77.
[6]姜玉发,周晓莉.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117-117.
[7]康利娜.浅谈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