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中的概念教学有许多,比如认识分数、认识小数、周长、面积等等,而概念课,教师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决定了这节课的导向。有时候一节课结束了,让指教教师阐述概念时,却可能出现教师概念不清晰的情况,这就是教师没有挖掘出本节课内容的本质内涵,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够深入。事实上,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出了一节课的数学本质,那么教学的每个环节意图就会非常清晰,因为数学的本质就像一条顶梁柱,支撑着整节课的架构。
关键词:周长 数学本质
下面我以《周长》为例,谈谈如何把握数学本质。
一、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一单元,主要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的基础。
关于周长概念的理解,周长概念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一帶而过,这样常常造成学生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教材编排首先是概念的理解,然后是多边形周长的计算,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对于周长概念课本虽然增加了理解周长概念的环节,但是对周长概念结构的学习,仍然比较欠缺。
以往的教学,在练习上感觉学生的对周长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好的,但一旦出现面积概念干扰后,部分学生也会因为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更有学生认为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边线。而三年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本课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着重通过看、描、量、数、算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式。
二、教学过程
片段一:情景导入
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运动会,小动物们纷纷都来报名,比赛规则是什么呢?(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圈)。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运动员的表现。(播放动画)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运动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片段二: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
师:哪只小动物拿了冠军,为什么?你能用手指描一下它是怎么爬的吗?
师: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边线走一圈,回到起点。我们手指描过的这一圈在数学上叫做这片树叶的一周。
师:如果这片树叶的一段是20厘米,另一段是22厘米,那么这片树叶的一周有多长?这42厘米就叫作这片树叶的周长。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的周长。(揭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物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从中悟出边线与周长之间的关系。在此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片段三、理解封闭图形的周长内涵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三角形,它的一周在哪里? 圆形呢?它的一周在哪?
师: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沿着边线走一圈,回到这一点,就是这个圆形的一周。
师:现在这个三角形的一周大约有多长?圆形呢?(师取下边线。)
设计意图:教师现场取下图形一周的长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感受什么是一周,什么是周长,周长是一个长度概念。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摸图形,学会找一周,并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理解周长概念以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巩固周长的概念。
师:它们的一周到底有多长?
师:现在每个同学手上有一个图形,你能找到它的一周吗?摸一摸,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你能估计下它的周长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摸图形,学会找一周,并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图形的一周,也比划了它的周长,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师:其实“周长”里面的周表示的是图形的一周,长指的是一周的长度。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理解周长概念以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巩固周长的概念。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图形,它有周长吗?为什么?(师介绍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补充周长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不封闭图形,补充周长的概念,明确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片段四、测量周长
师:看来大家对周长的概念越来越有感觉了,现在有2个图形,分别选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怎么测量?请你拿出信封,测量这几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巡视,并指导。
投影学生操作过程,比较三角形和测量方法的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测量过程中体会周长的概念,并感受周长是一个长度概念。
片段五、练习巩固。
(1)计算四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设置干扰的信息,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周长的概念,是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而不是内部面积。
三、教学反思
《周长》属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认识中的概念教学课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直接给出周长概念,接下来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周长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计算练习。这样无疑忽视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了周长的本质含义,忽视了周长概念的深入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力求从身边的物体和数学图形中感悟什么是周长,但几次课上下来,收效甚微。经过多次磨课总结,我终于明白,我并没有挖掘出《周长》这一节课的本质含义。什么是周长?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但在教学中,我混淆了一周与一周长度的概念。从一个起点出发,绕着边线走一圈,最终回到这个起点,这一圈应该叫做一周,而不是一周的长度。周长是一个数量,是一个长度值,最终应该落实到测量中。当我明确了一周的长度与一周的区别后,我再次重建,这一次,我没有把一周和一周的长度混淆了,然而出现的问题是,我没有将周和长度结合,一节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感知周,周长就没什么时间讲了,导致学生能找到一周,却对周长印象模糊。概念课应该怎么上?这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概念课往往是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如果在第一课时老师就把概念讲清,讲透,后面的知识也就轻而易举了。如此多次的磨课,加上专家的点评,我对周长的概念也愈见清晰。首先,周长的字面意思是一周的长度,为了避免知识的割裂,老师在让学生感悟一周的过程后,紧接着出示一周的长度,即周长,告诉学生手指描过的边线的一圈的长度,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周长。为了让学生明确周长是一个数量,老师接下来应提供几种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动手实践中领悟周长是一个长度值。此时学生对周长已有了基本的清晰度,老师再出示一个角,询问学生它是否有周长。由于前面的活动学生已明确了一周的概念,此时学生会说角没有一周,因为它没有连起来,断开了,老师趁此机会告诉学生,这样断开的图形在数学上称为不封闭图形,相反地,能找到一周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因此,图形一周的长度前面加上封闭两字,就构成了周长的概念。设计练习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老师可挑选具有干扰因素的题目,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周长的定义。
回想自己上过的几节周长课,为什么没有把握住周长的本质含义,我想,归根结底,还是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因此,在往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地花时间研读教材与教参,挖掘每节课的本质含义。只有老师吃透了教材,才能给学生更有深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周志华.小学数学教学整体综合设计的实践探索[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2006
关键词:周长 数学本质
下面我以《周长》为例,谈谈如何把握数学本质。
一、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一单元,主要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的基础。
关于周长概念的理解,周长概念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一帶而过,这样常常造成学生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教材编排首先是概念的理解,然后是多边形周长的计算,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对于周长概念课本虽然增加了理解周长概念的环节,但是对周长概念结构的学习,仍然比较欠缺。
以往的教学,在练习上感觉学生的对周长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好的,但一旦出现面积概念干扰后,部分学生也会因为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更有学生认为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边线。而三年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本课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着重通过看、描、量、数、算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式。
二、教学过程
片段一:情景导入
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运动会,小动物们纷纷都来报名,比赛规则是什么呢?(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圈)。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运动员的表现。(播放动画)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运动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片段二: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
师:哪只小动物拿了冠军,为什么?你能用手指描一下它是怎么爬的吗?
师: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边线走一圈,回到起点。我们手指描过的这一圈在数学上叫做这片树叶的一周。
师:如果这片树叶的一段是20厘米,另一段是22厘米,那么这片树叶的一周有多长?这42厘米就叫作这片树叶的周长。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的周长。(揭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物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从中悟出边线与周长之间的关系。在此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片段三、理解封闭图形的周长内涵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三角形,它的一周在哪里? 圆形呢?它的一周在哪?
师: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沿着边线走一圈,回到这一点,就是这个圆形的一周。
师:现在这个三角形的一周大约有多长?圆形呢?(师取下边线。)
设计意图:教师现场取下图形一周的长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感受什么是一周,什么是周长,周长是一个长度概念。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摸图形,学会找一周,并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理解周长概念以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巩固周长的概念。
师:它们的一周到底有多长?
师:现在每个同学手上有一个图形,你能找到它的一周吗?摸一摸,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你能估计下它的周长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摸图形,学会找一周,并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图形的一周,也比划了它的周长,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师:其实“周长”里面的周表示的是图形的一周,长指的是一周的长度。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理解周长概念以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巩固周长的概念。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图形,它有周长吗?为什么?(师介绍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补充周长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不封闭图形,补充周长的概念,明确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片段四、测量周长
师:看来大家对周长的概念越来越有感觉了,现在有2个图形,分别选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怎么测量?请你拿出信封,测量这几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巡视,并指导。
投影学生操作过程,比较三角形和测量方法的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测量过程中体会周长的概念,并感受周长是一个长度概念。
片段五、练习巩固。
(1)计算四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设置干扰的信息,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周长的概念,是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而不是内部面积。
三、教学反思
《周长》属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认识中的概念教学课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直接给出周长概念,接下来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周长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计算练习。这样无疑忽视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了周长的本质含义,忽视了周长概念的深入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力求从身边的物体和数学图形中感悟什么是周长,但几次课上下来,收效甚微。经过多次磨课总结,我终于明白,我并没有挖掘出《周长》这一节课的本质含义。什么是周长?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但在教学中,我混淆了一周与一周长度的概念。从一个起点出发,绕着边线走一圈,最终回到这个起点,这一圈应该叫做一周,而不是一周的长度。周长是一个数量,是一个长度值,最终应该落实到测量中。当我明确了一周的长度与一周的区别后,我再次重建,这一次,我没有把一周和一周的长度混淆了,然而出现的问题是,我没有将周和长度结合,一节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感知周,周长就没什么时间讲了,导致学生能找到一周,却对周长印象模糊。概念课应该怎么上?这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概念课往往是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如果在第一课时老师就把概念讲清,讲透,后面的知识也就轻而易举了。如此多次的磨课,加上专家的点评,我对周长的概念也愈见清晰。首先,周长的字面意思是一周的长度,为了避免知识的割裂,老师在让学生感悟一周的过程后,紧接着出示一周的长度,即周长,告诉学生手指描过的边线的一圈的长度,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周长。为了让学生明确周长是一个数量,老师接下来应提供几种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动手实践中领悟周长是一个长度值。此时学生对周长已有了基本的清晰度,老师再出示一个角,询问学生它是否有周长。由于前面的活动学生已明确了一周的概念,此时学生会说角没有一周,因为它没有连起来,断开了,老师趁此机会告诉学生,这样断开的图形在数学上称为不封闭图形,相反地,能找到一周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因此,图形一周的长度前面加上封闭两字,就构成了周长的概念。设计练习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老师可挑选具有干扰因素的题目,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周长的定义。
回想自己上过的几节周长课,为什么没有把握住周长的本质含义,我想,归根结底,还是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因此,在往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地花时间研读教材与教参,挖掘每节课的本质含义。只有老师吃透了教材,才能给学生更有深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周志华.小学数学教学整体综合设计的实践探索[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