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为了追求 “观赏性”,很多老师的课堂因过于重视形式而忽视了深度思考与感悟,缺少了必要的思维交流。如果不加以纠正,学生能力的提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数学问题的设计
要避免过度包装,首先要在问题的设计上多下一些功夫。要以问题为导向,让活动形式为解决问题服务,要看是不是能促进学生通过思考解找到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反过来,只重视活动是不是热闹,气氛是不是活跃。另外,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通分”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基地种花。一组的地3/5种月季,1/5种杜鹃;二组1/2种迎春花,1/3种牡丹。三组3/10种桂花,1/6种梅花。各组什么花多?怎么知道的?前两组学生很自然就回答上来了。因为一组分母相同,就比分子,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二组它们的分子相同,就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就大。三组就不好比了。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不好比较。于是老师说:看来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通分”。这个活动既调动了学习兴趣,又复习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旧知识,同时又自然的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重视活动方式的设计
设计课堂活动应考虑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但现实的情况却往往是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进行了,可思考、感悟却很少。为了避免这种弊端,在学习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抽数排数的游戏,让学生从中感悟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开始,我让学生把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低位到高位排列起来。让学生明白,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只要千位上数小,这个数就小。学生于是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 然后,将让学生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排列起来。这时,学生领会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懂得了“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我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这样,可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大小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 只有让学生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活动才会高效。
三、重视提问方法的设计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因而,设计巧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现在的很多课堂提问却成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甚至为了保证课堂不出意外,故意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的交流,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缺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在《圆的面积》练习阶段, 我出示了一个习题:用一根31.4米长的绳子,在草地上围出一个平面图形,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回答:三角形和梯形肯定不行,因为计算它们的面积都要除以2。老师问:成平行四边形呢?学生说:也不行,因为S平行四边形=底×高,若以一条边为底,那么这条底上对应的高一定比这一条边短,这样所得的面积肯定比同底的长方形小。看来只能考虑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老师再问师:在这三种平面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了智慧型的对话,很快排除了几种面积较小的图形的可能性,将目标锁定在三种图形上。再通过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而且还发现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宽的米数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一规律。
四、重视活动过程的设计
新课程目标规定要注重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训练过程的设计。在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一课时,我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高是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1答:(5×5+5×lO+5×10) ×2。学生2答:5×5×2+5×lO×4。我问:还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学 生3:我想出了一种简便方法:5×5×lO。 每个侧面可以看作2个底面,那么四个侧面就有8个底面,再加上下2个底面,一共是10个底面,算式就是:5×5×lO。我及時表扬他:非常有创新,真是太简便了。 学生在老师的热情鼓励下,创造性思维瞬间迸发,不但体验到了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更重要的是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一、重视数学问题的设计
要避免过度包装,首先要在问题的设计上多下一些功夫。要以问题为导向,让活动形式为解决问题服务,要看是不是能促进学生通过思考解找到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反过来,只重视活动是不是热闹,气氛是不是活跃。另外,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通分”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基地种花。一组的地3/5种月季,1/5种杜鹃;二组1/2种迎春花,1/3种牡丹。三组3/10种桂花,1/6种梅花。各组什么花多?怎么知道的?前两组学生很自然就回答上来了。因为一组分母相同,就比分子,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二组它们的分子相同,就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就大。三组就不好比了。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不好比较。于是老师说:看来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通分”。这个活动既调动了学习兴趣,又复习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旧知识,同时又自然的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重视活动方式的设计
设计课堂活动应考虑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但现实的情况却往往是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进行了,可思考、感悟却很少。为了避免这种弊端,在学习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抽数排数的游戏,让学生从中感悟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开始,我让学生把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低位到高位排列起来。让学生明白,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只要千位上数小,这个数就小。学生于是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 然后,将让学生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排列起来。这时,学生领会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懂得了“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我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这样,可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大小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 只有让学生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活动才会高效。
三、重视提问方法的设计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因而,设计巧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现在的很多课堂提问却成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甚至为了保证课堂不出意外,故意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的交流,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缺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在《圆的面积》练习阶段, 我出示了一个习题:用一根31.4米长的绳子,在草地上围出一个平面图形,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回答:三角形和梯形肯定不行,因为计算它们的面积都要除以2。老师问:成平行四边形呢?学生说:也不行,因为S平行四边形=底×高,若以一条边为底,那么这条底上对应的高一定比这一条边短,这样所得的面积肯定比同底的长方形小。看来只能考虑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老师再问师:在这三种平面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了智慧型的对话,很快排除了几种面积较小的图形的可能性,将目标锁定在三种图形上。再通过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而且还发现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宽的米数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一规律。
四、重视活动过程的设计
新课程目标规定要注重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训练过程的设计。在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一课时,我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高是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1答:(5×5+5×lO+5×10) ×2。学生2答:5×5×2+5×lO×4。我问:还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学 生3:我想出了一种简便方法:5×5×lO。 每个侧面可以看作2个底面,那么四个侧面就有8个底面,再加上下2个底面,一共是10个底面,算式就是:5×5×lO。我及時表扬他:非常有创新,真是太简便了。 学生在老师的热情鼓励下,创造性思维瞬间迸发,不但体验到了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更重要的是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