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迹象表明,美国又要从战略层面调整对华政策了。由于美国国内对此意见还不尽一致,同时从政府层面上看,美国并没有明确改变中美关系的战略定性,因此,中国国内对此的反应有些平淡。不过,三个方面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判断。
主观上:有强烈意向
近来,美国政界、学界和舆论界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话题非常流行。主流杂志《大西洋月刊》6月号发表知名政论家罗伯特.D.卡普兰题为《我们应如何与中国作战——另一场冷战》的文章,认为崛起的中国将成为美国首要的军事威胁,因此建议美国的军事部署从欧洲、中东转移到太平洋地区来,并巩固和发展在亚洲的盟友关系,共同遏制中国的崛起。
与这样赤裸裸的“中国威胁论”相比,美国媒体连篇累牍的中国报道,则让人需浅斟低酌,方能品出其中意味。从《时代》周刊的“中国新革命”,到《新闻周刊》的“中国世纪”;从《华尔街日报》的“中国改变世界”,到《纽约时报》破天荒地以中文做标题介绍开封的兴衰史:中国在美国媒体上着实“风光”了一回。
应当说,向本国公众介绍中国,这不是坏事,而且这些报道总体上来说还算客观、公允,有褒也有贬。不过,凡事过犹不及。这股“中国热”浪潮因过于灼热,难免让人感到有些不自在。更重要的,顺着“中国正在高速发展、迅速崛起”的观点推下去,可能的结论就是:崛起的中国将动摇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危及美国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崛起论”与“中国威胁论”有逻辑关联:前者可以成为后者的理论依据。
至于美国官方,从中情局长戈斯今年2月在国会作证时直截了当的“中国威胁论”,到6月上旬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亚洲安全会议上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过分渲染,都反映出美国高层对中国崛起的高度不安。而由国防部负责撰写的《中国军力报告》则毫无根据地攻击中国国防现代化,并对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和军事部署横加指责。中国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至于作为国家“法人代表”的布什总统,其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也暗藏玄机。布什用“非常复杂”来概括中美关系,这种暧昧表述的背后,反映出布什认为中美关系有不便说出的负面内涵。
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美国。显然,如果这种论调能够成立的话,美国的对华政策就必须做战略性调整。需要指出的是,与以往“中国威胁论”的鼓噪声主要来自非主流人物不同,这一回,从国会到政府,从民间到媒体,从学界到智库,都能发现主流人物的声音。这就意味着,美国朝野上下要求政府调整对华战略的呼声很强。
逻辑上:有现实“必要”
美国的对华政策这些年一直处于不同程度的波动之中。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威胁论”就曾几度喧嚣。当时,一些美国政客和学者认为,伴随着经济崛起,中国将在政治上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经济上分流美国的海外利益,军事上动摇美国的霸主地位,中美之间的冲突因而不可避免。后来,由于中国向世界证明了和平发展的诚意,并在事实上认可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特殊地位,同时也由于中国的发展有利于美国经济增长,“中国威胁论”逐渐退出了市场。克林顿第二任期后期,将中美关系明确定性为“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然而,2001年1月布什甫一上台,就改变了克林顿时期确立的中美关系的基调,而代之以“战略竞争关系”。人们又一次感受到“中国威胁论”的阴影。一般来说,美国总统上任之初的战略构想最能反映其真实想法,此后由于现实政治的务实性原则,总统可能会掩饰甚至改变其本来认识。
由于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反恐战争成为美国的第一要务,急于获得中国支持的布什政府,改变了对华战略的本来构想,将中美关系重新定性为“建设性合作关系”,两国关系随后发展良好。
然而,既然现实政治可以改变政治人物的本来政策,那么一旦事易势移,一切都还有可能还原回去。近来的形势发展正好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反恐战争大局已定,中美关系的这个战略支撑趋于弱化甚至消失。美国朝野对中国的看法又有了新变化。政界、学界有不少人认为,美国近年来因为集中精力反恐,忽视了中国的发展,致使中国在经济、政治及军事上急剧扩张。结果,中国不仅大量挤占了美国市场,还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者。不惟如此,由于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大大增强,美国还面临着在亚洲被边缘化、在全球主导地位被动摇的危险。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台海两岸的军事平衡,提高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美国卷入两岸冲突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在此情况下,布什政府对中国政策做战略性调整,是很合美国实用主义的政治逻辑的。这样的调整,既有“前缘”——布什上任之初就曾对中美关系定性为“战略竞争关系”,又有“后果”——反恐战争大功告成导致中美之间战略支撑已经基本消失。前者是战略调整的“种子”,后者则为“种子”发芽提供了气候条件。
实践上:有具体部署
从实践中看,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早已开始。
军事上,美国近年来显著增强了太平洋战区的军力部署,修订了美日安保合作宣言,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并拟制定针对台海的联合作战计划。而在6月29日,布什新提名的空军参谋长迈克尔·莫斯利在参议院确认其提名的听证会上透露,国防部正在“努力确定一旦与中国发生战斗,轰炸机和其他战斗机的最佳组合”,增强对中国的远程攻击能力。这样的战术性准备表明,美国已经把中美对抗提到现实可能性的层面看待了。联系到近来美国极力阻挠欧盟、以色列以及乌克兰对华军售,致使多国军售每每在最后一刻夭折来看,美国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显然在做不测准备。
从政治上看,美国也在积极强化围堵中国的战略部署。就在美国成功阻挠了多国对华军售的同时,6月28日,却与印度签署一份为期十年的国防合作协议。其通过地缘链条围堵中国的战略意图再明显不过。
就经济上而言,从粗暴对待纺织品贸易争端,到强压人民币升值,直至对中国企业在美商业收购案的过分关注,点点滴滴,都能反映出美国防范、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经济纠纷属于正常现象,但美国对待贸易纠纷动辄以制裁相威胁的做法,让人不能不怀疑美国有通过经济问题实现其他目的的意图。兰德公司的一位资深研究人员曾经这样评论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说不是问题,从双方贸易的角度来说是问题;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不是问题,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是问题。”这句话一下子就把美国违反世贸规则,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利用经济问题遏制中国发展的不良企图揭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从政府层面上看,美国并没有在名义上改变中美之间“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定性,但把握两国关系的本质,不仅要看名义,更要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