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叙事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指向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另一方面指向文本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范式,体会表达之妙。在《穷人》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準确、适度解读文本,接着从重点字词、特点概括、形象感悟、迁移仿写等方面精准设问,有效训练,最后挖掘课外与课内相关联的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对话,使阅读教学变得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最终实现了言意兼得,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语用视角;叙事类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迁移仿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6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师在面对叙事类文本时如果能以语用的视角设计教学,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将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在语用视角下提升叙事类文本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穷人》一课,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于“曲径通幽”处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如何真正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一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关注文本的人文情感, 二是要根据自己的阅读思维去关注那些有特点、有规律、有巧思的字词句段, 确定目标重点,选取教学方法。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正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前,我并没有直接去看教参、教案,而是静下心细细地品读,去找文中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文眼”。通过阅读,我发现本文实际上是写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于是,我从儿童的视角解读了“穷”字:
1.“穷”字贯穿全文。
2.“穷”不仅是指桑娜、西蒙两家人,还指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所有人。
3.以“穷”为题富有深意,凸显出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我又围绕“穷”字设计了四个板块的教学:字词识写、特点概括、形象解读、迁移仿写。以此来引领学生感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二、于“绕寺寻花”中感悟文本
学习语文首先要感受它的学科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细细品析,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课文词句的言外之意和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穷人》一课中,我主要从重点字词、人物特点、形象解读、迁移仿写四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训练。
(一)字词识写
在教学《穷人》一课的字词时,我先出示两组词语“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温暖而舒适、闪闪发亮”,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两组词语,再尽量多地运用这些词来说说环境的恶劣、渔家的温暖舒适。这样,学生在词语的运用中就可以体会出女主人的勤劳能干,虽然她家里很穷,但是家里温暖舒适。
这巧妙的“聊”,使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习得共存,语言的理解与迁移、积累与运用兼得。将其安排在第一课时,既帮助学生概括了课文大意,又引领学生认识了人物,一举多得。
(二)特点概括
阅读教学特别是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一定不要忽视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通过理解、体验、感悟来感受文本语言魅力的过程。
师:读完了《穷人》这篇文章,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对穷人的印象吗?
生1:善良。(板书“善良”这个词)
师:善良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并且写出你的感受?
(生边读边画,同时写上眉批。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部分,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他们的家境吗?
生2:穷。
师: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3:从屋内的装饰看出“穷”。(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生4:从吃、穿看出“穷”。(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生5: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可以看出“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
生6:从天气的恶劣看出“穷”。(屋外寒风呼啸,汹涌彭拜的海浪……)
师:当你们读这些语言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7:我觉得这家人太可怜了,我非常同情他们一家。环境如此的恶劣,可是为了生活,丈夫还要出海打渔。
师:能通过朗读把你们的同情心表达出来吗?
师:从你们的读中,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善良的孩子。可是有人说这篇课文中的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穷,他们很富有。你们支持这种观点吗?
生8:家中的整洁、温馨。(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
生9: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生10:夫妻俩不顾生活的艰难收养孤儿,我认为他们是富有的。
……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去品析、去探讨,进而运用恰当的词语去总结,既把握了桑娜的特点,又丰富了词语积累,一举两得。
(三)形象感悟
文本的不同体裁,不同语言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来说,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应由领悟人文内涵入手,同时感悟文本的语言形式。特别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在形象解读与感情朗读中,着力磨炼学生敏锐的语感。
1.穷人的心理。
“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王崧舟语)语言训练不是单一的、机械的,而是融合了文本里的情感熏陶、人文关怀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语言训练时要找准与文本的切合点。 在进一步教学中,我抓住“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這样做不可”这段话,引导学生深入辨析这段话是怎样写出桑娜的忐忑心理的。“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就是我们注视思想内容的一只眼睛,而“自己也不知道为什这样做”则是聚焦语言形式的另一只眼睛,说话断断续续,思路不连贯,也没有条理性,把桑娜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善良的穷人。
《穷人》是一篇叙事性文本,叙事性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大的特点是刻画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凸显人物个性的关键点,于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本丰富的意蕴。在课堂教学中,我出示了三幅画。
画面1:桑娜在家里语无伦次、自言自语地走来走去的样子。
画面2:一个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走进家门。
画面3:桑娜拉开了帐子。
通过观察、对比,学生对桑娜这个人物形象的感受更加深刻了。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我巧妙地抓住反复出现的素材,让学生展开进一步对比,人物形象就愈发鲜活、灵动起来。
(四)迁移仿写
语文课堂上,“写”应当与读懂内容、体悟情感、领悟表达同步,学生的阅读感悟如果没有及时的形成文字,不久以后就会淡忘、消散。我在教学时设计了续写练习。
师:“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请根据课文的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
小结:学着运用课文当中的句式,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好方法,咱们今后就要学着将书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
在这样的续写训练中,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学会了语言运用的方法。
三、于“意犹未尽”时深度对话
如果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是无法实现深度对话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如在《穷人》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出示了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海明威。”
学生在反复读后谈了深刻的体会,扩充这句话给课堂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而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从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所谓学以致用,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学习叙事类文本作品时,不仅要感悟文本内容,还要体会文本形式,最终学会用语言来沟通与表达。而只有用好语文教材这一“例子”才能让学生从一篇走向多篇,从知识掌握走向能力提升,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此岸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彼岸。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语用视角;叙事类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迁移仿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6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师在面对叙事类文本时如果能以语用的视角设计教学,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将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在语用视角下提升叙事类文本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穷人》一课,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于“曲径通幽”处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如何真正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一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关注文本的人文情感, 二是要根据自己的阅读思维去关注那些有特点、有规律、有巧思的字词句段, 确定目标重点,选取教学方法。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正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前,我并没有直接去看教参、教案,而是静下心细细地品读,去找文中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文眼”。通过阅读,我发现本文实际上是写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于是,我从儿童的视角解读了“穷”字:
1.“穷”字贯穿全文。
2.“穷”不仅是指桑娜、西蒙两家人,还指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所有人。
3.以“穷”为题富有深意,凸显出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我又围绕“穷”字设计了四个板块的教学:字词识写、特点概括、形象解读、迁移仿写。以此来引领学生感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二、于“绕寺寻花”中感悟文本
学习语文首先要感受它的学科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细细品析,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课文词句的言外之意和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穷人》一课中,我主要从重点字词、人物特点、形象解读、迁移仿写四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训练。
(一)字词识写
在教学《穷人》一课的字词时,我先出示两组词语“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温暖而舒适、闪闪发亮”,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两组词语,再尽量多地运用这些词来说说环境的恶劣、渔家的温暖舒适。这样,学生在词语的运用中就可以体会出女主人的勤劳能干,虽然她家里很穷,但是家里温暖舒适。
这巧妙的“聊”,使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习得共存,语言的理解与迁移、积累与运用兼得。将其安排在第一课时,既帮助学生概括了课文大意,又引领学生认识了人物,一举多得。
(二)特点概括
阅读教学特别是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一定不要忽视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通过理解、体验、感悟来感受文本语言魅力的过程。
师:读完了《穷人》这篇文章,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对穷人的印象吗?
生1:善良。(板书“善良”这个词)
师:善良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并且写出你的感受?
(生边读边画,同时写上眉批。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部分,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他们的家境吗?
生2:穷。
师: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3:从屋内的装饰看出“穷”。(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生4:从吃、穿看出“穷”。(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生5: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可以看出“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
生6:从天气的恶劣看出“穷”。(屋外寒风呼啸,汹涌彭拜的海浪……)
师:当你们读这些语言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7:我觉得这家人太可怜了,我非常同情他们一家。环境如此的恶劣,可是为了生活,丈夫还要出海打渔。
师:能通过朗读把你们的同情心表达出来吗?
师:从你们的读中,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善良的孩子。可是有人说这篇课文中的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穷,他们很富有。你们支持这种观点吗?
生8:家中的整洁、温馨。(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
生9: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生10:夫妻俩不顾生活的艰难收养孤儿,我认为他们是富有的。
……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去品析、去探讨,进而运用恰当的词语去总结,既把握了桑娜的特点,又丰富了词语积累,一举两得。
(三)形象感悟
文本的不同体裁,不同语言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来说,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应由领悟人文内涵入手,同时感悟文本的语言形式。特别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在形象解读与感情朗读中,着力磨炼学生敏锐的语感。
1.穷人的心理。
“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王崧舟语)语言训练不是单一的、机械的,而是融合了文本里的情感熏陶、人文关怀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语言训练时要找准与文本的切合点。 在进一步教学中,我抓住“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這样做不可”这段话,引导学生深入辨析这段话是怎样写出桑娜的忐忑心理的。“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就是我们注视思想内容的一只眼睛,而“自己也不知道为什这样做”则是聚焦语言形式的另一只眼睛,说话断断续续,思路不连贯,也没有条理性,把桑娜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善良的穷人。
《穷人》是一篇叙事性文本,叙事性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大的特点是刻画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凸显人物个性的关键点,于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本丰富的意蕴。在课堂教学中,我出示了三幅画。
画面1:桑娜在家里语无伦次、自言自语地走来走去的样子。
画面2:一个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走进家门。
画面3:桑娜拉开了帐子。
通过观察、对比,学生对桑娜这个人物形象的感受更加深刻了。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我巧妙地抓住反复出现的素材,让学生展开进一步对比,人物形象就愈发鲜活、灵动起来。
(四)迁移仿写
语文课堂上,“写”应当与读懂内容、体悟情感、领悟表达同步,学生的阅读感悟如果没有及时的形成文字,不久以后就会淡忘、消散。我在教学时设计了续写练习。
师:“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请根据课文的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
小结:学着运用课文当中的句式,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好方法,咱们今后就要学着将书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
在这样的续写训练中,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学会了语言运用的方法。
三、于“意犹未尽”时深度对话
如果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是无法实现深度对话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如在《穷人》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出示了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海明威。”
学生在反复读后谈了深刻的体会,扩充这句话给课堂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而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从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所谓学以致用,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学习叙事类文本作品时,不仅要感悟文本内容,还要体会文本形式,最终学会用语言来沟通与表达。而只有用好语文教材这一“例子”才能让学生从一篇走向多篇,从知识掌握走向能力提升,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此岸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彼岸。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