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高中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故存在衔接问题。初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生态系统”存在很大的继承性,而知识网络的构建在当前教学中起总结和梳理知识点的作用,因此可尝试用知识网络的构建衔接初高中生物教学。
关键词:知识衔接;网络建构;生态系统
随着新课程改革,生物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生物开设年级只涉及初一和初二,生物学科不参与地区中考,所以学生、老师和学校对该学科的重视不够。高中阶段生物学所占比重較大且参与高考。新高考改革模式的提出,使生物学老师意识到对初中生物学的地位需重新定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顺利由初中过渡到高中,在初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立衔接是很重要的。本文针对人教版初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点,建立知识网络框架。以便学生在高中阶段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可以更加高效,同时为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
一、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
教育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建立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也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初高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衔接,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建立衔接,体现生物课程在知识结构上的连续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这两种体系都强调原有知识和已有经验的重要性,新知识的建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者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两者之间的桥梁。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概念、思维方式和逻辑关系直接影响学习者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新旧知识是否衔接直接影响知识建构的过程和结果。只有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二、知识网络建构的重要性
在生物教学中,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是理解知识、形成学科思维体系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知识体系的建构,可以逐渐扩展知识视野,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加深对生物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最后形成学科思想和思维体系。知识网络的建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探究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知识结构图是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知识结构图体现了学科具体知识点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图的过程就是整合新旧知识,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和发散能力。知识网络的建构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也得到提升。
初中课标指出,初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而高中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生物课程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科素养。初高中课标都强调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都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网络构建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初高中生物教学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该概念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学科思想。初中阶段针对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的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高中阶段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共涉及五节内容。初高中阶段的内容重叠程度高,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初中课程标准对这一节课的目标要求为两个了解水平、三个理解水平。高中课标对这部分的目标要求为两个理解水平、一个应用水平、一个经验水平。可见,高中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要求比初中的高。
针对初中阶段的这些内容设计的知识网络(如图1)。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可以清晰明确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和逻辑性,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系统的理解。
高中知识是初中的延伸和扩展。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初中阶段的相关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图。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搭建新的框架,完善知识体系,体会学科思想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初中教师尽量进行知识网络图的构建,这有利于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甚至学科思想。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后,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初中的知识网络图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体系完善,这种工作对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谭连桂. 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35-39.
[2]叶本刚. 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2,Z1(27):219.
[3]陈佩玲. 初高中衔接的心理与学习适应的反思与对策[J].新课程.2012,12:141-142.
[4]秦丽滢.初、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衔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31-35.
[5]翟萍.上海市初高中生命科学教材层次性与衔接性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44-47.
[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平东师人出版社.1991.10.
[7]崔鸿.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科学出版社.2012:48.
[8]王默,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Ⅰ.
[9]马淑娟. 高中生物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0:302.
关键词:知识衔接;网络建构;生态系统
随着新课程改革,生物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生物开设年级只涉及初一和初二,生物学科不参与地区中考,所以学生、老师和学校对该学科的重视不够。高中阶段生物学所占比重較大且参与高考。新高考改革模式的提出,使生物学老师意识到对初中生物学的地位需重新定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顺利由初中过渡到高中,在初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立衔接是很重要的。本文针对人教版初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点,建立知识网络框架。以便学生在高中阶段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可以更加高效,同时为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
一、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
教育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建立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也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初高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衔接,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建立衔接,体现生物课程在知识结构上的连续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这两种体系都强调原有知识和已有经验的重要性,新知识的建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者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两者之间的桥梁。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概念、思维方式和逻辑关系直接影响学习者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新旧知识是否衔接直接影响知识建构的过程和结果。只有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二、知识网络建构的重要性
在生物教学中,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是理解知识、形成学科思维体系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知识体系的建构,可以逐渐扩展知识视野,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加深对生物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最后形成学科思想和思维体系。知识网络的建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探究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知识结构图是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知识结构图体现了学科具体知识点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图的过程就是整合新旧知识,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和发散能力。知识网络的建构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也得到提升。
初中课标指出,初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而高中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生物课程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科素养。初高中课标都强调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都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网络构建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初高中生物教学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该概念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学科思想。初中阶段针对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的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高中阶段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共涉及五节内容。初高中阶段的内容重叠程度高,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初中课程标准对这一节课的目标要求为两个了解水平、三个理解水平。高中课标对这部分的目标要求为两个理解水平、一个应用水平、一个经验水平。可见,高中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要求比初中的高。
针对初中阶段的这些内容设计的知识网络(如图1)。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可以清晰明确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和逻辑性,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系统的理解。
高中知识是初中的延伸和扩展。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初中阶段的相关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图。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搭建新的框架,完善知识体系,体会学科思想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初中教师尽量进行知识网络图的构建,这有利于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甚至学科思想。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后,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初中的知识网络图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体系完善,这种工作对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谭连桂. 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35-39.
[2]叶本刚. 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2,Z1(27):219.
[3]陈佩玲. 初高中衔接的心理与学习适应的反思与对策[J].新课程.2012,12:141-142.
[4]秦丽滢.初、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衔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31-35.
[5]翟萍.上海市初高中生命科学教材层次性与衔接性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44-47.
[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平东师人出版社.1991.10.
[7]崔鸿.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科学出版社.2012:48.
[8]王默,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Ⅰ.
[9]马淑娟. 高中生物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