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高考仅剩一个月了,还能干些什么?我该从哪里抓?我很迷茫”。这是学生向我问的最多的话题。我想有这种想法的应该不在少数。产生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奇怪。的确,只有一个月了,与三年的高中生活来比,真是微不足道,你要无所事事地混下去,时间会过得很快,但是你若用好了这一个月的宝贵时间,也还可以大有作为。针对学生们的问题,我仔细地思考过,得到了如下的一些想法,如果你还在困惑、忧虑,不妨试试看。
一、建构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再强化
老师们久经沙场,经历过无数次高考。对高考常考题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他们非常有经验。因此后阶段首先应根据老师提供的考试大纲选择复习的要点,对各专题知识点进行整理,构建知识网络。对每章、每节涵盖的知识点进行回忆和联想,回忆运用这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题型,联想几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又能解决哪些题型。同时还应针对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知识网络一步一步地复习,重点知识再强化。三角、概率、立体几何、数列、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是大题必考内容,这些板块应在老师指导下做一次小专题的强化训练,熟悉不同题型的解法,已达到熟练。
二、查看错题集、反思错误
在复习备考时要记住做题重在题后反思。收集整理、反思错误是为了今后少出错误甚至不出错误。高三一年的复习中,各类考试也有不少,因此整理试卷,记录错题是高三前段的一项必要工作,每道错题做好笔记,认真分析每道题的题型及错误的原因。最后一个月就将错题各个击破。对于已经掌握的题目不用理会,重点清理不会的题目,对于不会运用的公式一定要多加练习,并把各个常见解答技巧、方法归类。 做错的题目就是弱点所在,找到错因,掌握了正确解法,考生的水平自然就得到提高。知识掌握越准确、越精细、越深刻,高考取胜的把握才会越大。
三、回归教材、重视基础
复习备考时要坚决克服重资料、轻课本,重解题、轻听课,重深难题、轻基础题的倾向。高考数学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高考注重考察基本概念、基本能力、基本方法。从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题中可以明显看出,大约120分属于对三基的考查。扎根于课本,回到基础中去,对课本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定理、公理、公式等进行梳理,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三角函数和差角的正余弦公式推导、证明等),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注重应用和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要特别重视新课程新增的内容,看看有无知识缺漏,若有就应围绕该知识点再做小范围的复习,消灭知识死角。高考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根”在教材,对教材和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是制胜的基础。
四、提高运算能力
每次学生做完试卷总爱对答案,你就总是会听到后悔加无奈的声音,“我又算错了”。在为他感到遗憾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考查是多方面的的,其中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运算能力,许多考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主要是过多的运算错误造成的。从历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整套试卷不用计算就能解决的题目很少,甚至基本没有,这说明影响考生高考数学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运算能力,而运算能力是靠长期的练习形成的。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可以训练一些以往做过的题目很简单但运算很复杂的题,要总结常用计算技巧、方法,一定要时刻把运算能力的提高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五、加强答题的规范化练习
不少考生在高考后的估分与实际分数相差较大,究其原因是吃了解题不规范的亏。一张试卷就好比人的脸,乱写乱画的试卷让人很排斥,规范的书写让人赏心悦目。不过规范答题的习惯靠平时养成,平时书写不认真,答题不规范的各种不良习惯就自然而然会在答卷之中反映,因考生们可以学习近几年高考评分细则,熟悉各科规范答题的要求。平时答题时要纠正“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快、快而不准”的坏习惯,争取高考时该得的分一分都不丢。
六、适量练习、保持熟练
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为了保持状态,巩固并扩大复习成果,不至于产生“生疏感”。考生每天要保持一定量的练习,题量最好视考生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左右,难度不能太大,以免自信心受挫。坚决放弃偏、难、怪题,要大胆取舍,考生不是做完所有练习才上考场,而是通过做适量练习掌握方法。文科考生也应如此,不能因为 “背”文综而忽视了数学学科的练习。
七、调适心理,化解不良情绪的干扰
根据经验,每到这个时候每个考生总会有些或轻或重的紧张等正常的心理现象,有的甚至失眠,严重地干扰了复习的进行,因此,切忌对自己不放心,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信心。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确定恰当的考试期望值,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另外还要注意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总想多做几套,打疲劳战肯定得不偿失。调整生物钟,适当休息是这段时间应该做的必要事情。
一个月的时间,调整心态,梳理知识,查缺补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一月的备考原则是:收集错题,回归课本,不做难题,淡定心理。最后一个月还必将是大有作为的一个月,能否起到奇效关键是要做到科学备考。
一、建构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再强化
老师们久经沙场,经历过无数次高考。对高考常考题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他们非常有经验。因此后阶段首先应根据老师提供的考试大纲选择复习的要点,对各专题知识点进行整理,构建知识网络。对每章、每节涵盖的知识点进行回忆和联想,回忆运用这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题型,联想几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又能解决哪些题型。同时还应针对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知识网络一步一步地复习,重点知识再强化。三角、概率、立体几何、数列、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是大题必考内容,这些板块应在老师指导下做一次小专题的强化训练,熟悉不同题型的解法,已达到熟练。
二、查看错题集、反思错误
在复习备考时要记住做题重在题后反思。收集整理、反思错误是为了今后少出错误甚至不出错误。高三一年的复习中,各类考试也有不少,因此整理试卷,记录错题是高三前段的一项必要工作,每道错题做好笔记,认真分析每道题的题型及错误的原因。最后一个月就将错题各个击破。对于已经掌握的题目不用理会,重点清理不会的题目,对于不会运用的公式一定要多加练习,并把各个常见解答技巧、方法归类。 做错的题目就是弱点所在,找到错因,掌握了正确解法,考生的水平自然就得到提高。知识掌握越准确、越精细、越深刻,高考取胜的把握才会越大。
三、回归教材、重视基础
复习备考时要坚决克服重资料、轻课本,重解题、轻听课,重深难题、轻基础题的倾向。高考数学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高考注重考察基本概念、基本能力、基本方法。从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题中可以明显看出,大约120分属于对三基的考查。扎根于课本,回到基础中去,对课本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定理、公理、公式等进行梳理,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三角函数和差角的正余弦公式推导、证明等),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注重应用和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要特别重视新课程新增的内容,看看有无知识缺漏,若有就应围绕该知识点再做小范围的复习,消灭知识死角。高考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根”在教材,对教材和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是制胜的基础。
四、提高运算能力
每次学生做完试卷总爱对答案,你就总是会听到后悔加无奈的声音,“我又算错了”。在为他感到遗憾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考查是多方面的的,其中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运算能力,许多考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主要是过多的运算错误造成的。从历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整套试卷不用计算就能解决的题目很少,甚至基本没有,这说明影响考生高考数学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运算能力,而运算能力是靠长期的练习形成的。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可以训练一些以往做过的题目很简单但运算很复杂的题,要总结常用计算技巧、方法,一定要时刻把运算能力的提高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五、加强答题的规范化练习
不少考生在高考后的估分与实际分数相差较大,究其原因是吃了解题不规范的亏。一张试卷就好比人的脸,乱写乱画的试卷让人很排斥,规范的书写让人赏心悦目。不过规范答题的习惯靠平时养成,平时书写不认真,答题不规范的各种不良习惯就自然而然会在答卷之中反映,因考生们可以学习近几年高考评分细则,熟悉各科规范答题的要求。平时答题时要纠正“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快、快而不准”的坏习惯,争取高考时该得的分一分都不丢。
六、适量练习、保持熟练
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为了保持状态,巩固并扩大复习成果,不至于产生“生疏感”。考生每天要保持一定量的练习,题量最好视考生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左右,难度不能太大,以免自信心受挫。坚决放弃偏、难、怪题,要大胆取舍,考生不是做完所有练习才上考场,而是通过做适量练习掌握方法。文科考生也应如此,不能因为 “背”文综而忽视了数学学科的练习。
七、调适心理,化解不良情绪的干扰
根据经验,每到这个时候每个考生总会有些或轻或重的紧张等正常的心理现象,有的甚至失眠,严重地干扰了复习的进行,因此,切忌对自己不放心,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信心。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确定恰当的考试期望值,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另外还要注意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总想多做几套,打疲劳战肯定得不偿失。调整生物钟,适当休息是这段时间应该做的必要事情。
一个月的时间,调整心态,梳理知识,查缺补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一月的备考原则是:收集错题,回归课本,不做难题,淡定心理。最后一个月还必将是大有作为的一个月,能否起到奇效关键是要做到科学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