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大大增加语文课堂的外延,从而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精彩。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情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触动学生的情感点。而恰当地运用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达到此目的。
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是一篇杂文,爱憎分明、语言犀利。教学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的学习蓄势。所以,我导课时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然后顺势介绍“九一八事变”以及当时蒋介石等人的悲观论调,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痛恨侵略者、痛恨反动派的情感被激发出来,这时我巧设悬念: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像蒋介石等人所说的那样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有了情感及背景的铺垫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再比如,我在教学法国作家雨果先生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如果单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圆明园、叙述英法联军的卑劣行径,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与此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观看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有的感叹圆明园的美,有的痛斥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巧妙地介绍了背景,又激发学生对侵略者憎恨的情感,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雨果的态度及认识雨果的高尚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图文并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图像、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恰当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难为易。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通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论证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最终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学科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思维缜密、逻辑性强,但是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却显得艰深难懂。为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用了反映各个阶段大陆漂移、恐龍随板块移动的图片,学生在兴致盎然的观看图片的同时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文。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这一课中有一处难点,即:“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这几句话所描述的情景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就设法把这部分内容制作成动画,巧妙地化静态为动态,使这个过程变得非常直观。这样,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对这些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内容就在学生兴致盎然的欣赏过程中解决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崇真向善的人性美,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载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深层次领悟课文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学朱自清的《春》时通过播放朗读视频,使学生将文中精彩的描写与美好的画面联系起来;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将紫藤萝盛开的繁茂景象与流动的瀑布做对比展示,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对藤萝花的描写,甚至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做好了预设;还有《背影》中,欣赏父亲买橘子的画面与品析语言相结合,从而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到父子情深。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一支粉笔打天下”的传统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这也需要我们教师更高的教育智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科学整合,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鼓舞学生求知的欲望,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艺术!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情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触动学生的情感点。而恰当地运用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达到此目的。
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是一篇杂文,爱憎分明、语言犀利。教学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的学习蓄势。所以,我导课时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然后顺势介绍“九一八事变”以及当时蒋介石等人的悲观论调,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痛恨侵略者、痛恨反动派的情感被激发出来,这时我巧设悬念: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像蒋介石等人所说的那样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有了情感及背景的铺垫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再比如,我在教学法国作家雨果先生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如果单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圆明园、叙述英法联军的卑劣行径,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与此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观看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有的感叹圆明园的美,有的痛斥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巧妙地介绍了背景,又激发学生对侵略者憎恨的情感,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雨果的态度及认识雨果的高尚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图文并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图像、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恰当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难为易。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通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论证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最终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学科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思维缜密、逻辑性强,但是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却显得艰深难懂。为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用了反映各个阶段大陆漂移、恐龍随板块移动的图片,学生在兴致盎然的观看图片的同时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文。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这一课中有一处难点,即:“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这几句话所描述的情景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就设法把这部分内容制作成动画,巧妙地化静态为动态,使这个过程变得非常直观。这样,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对这些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内容就在学生兴致盎然的欣赏过程中解决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崇真向善的人性美,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载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深层次领悟课文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学朱自清的《春》时通过播放朗读视频,使学生将文中精彩的描写与美好的画面联系起来;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将紫藤萝盛开的繁茂景象与流动的瀑布做对比展示,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对藤萝花的描写,甚至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做好了预设;还有《背影》中,欣赏父亲买橘子的画面与品析语言相结合,从而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到父子情深。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一支粉笔打天下”的传统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这也需要我们教师更高的教育智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科学整合,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鼓舞学生求知的欲望,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