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u12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大大增加语文课堂的外延,从而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精彩。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情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触动学生的情感点。而恰当地运用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达到此目的。
  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是一篇杂文,爱憎分明、语言犀利。教学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的学习蓄势。所以,我导课时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然后顺势介绍“九一八事变”以及当时蒋介石等人的悲观论调,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痛恨侵略者、痛恨反动派的情感被激发出来,这时我巧设悬念: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像蒋介石等人所说的那样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有了情感及背景的铺垫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再比如,我在教学法国作家雨果先生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如果单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圆明园、叙述英法联军的卑劣行径,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与此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观看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有的感叹圆明园的美,有的痛斥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巧妙地介绍了背景,又激发学生对侵略者憎恨的情感,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雨果的态度及认识雨果的高尚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图文并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图像、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恰当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难为易。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通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论证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最终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学科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思维缜密、逻辑性强,但是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却显得艰深难懂。为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用了反映各个阶段大陆漂移、恐龍随板块移动的图片,学生在兴致盎然的观看图片的同时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文。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这一课中有一处难点,即:“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这几句话所描述的情景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就设法把这部分内容制作成动画,巧妙地化静态为动态,使这个过程变得非常直观。这样,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对这些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内容就在学生兴致盎然的欣赏过程中解决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崇真向善的人性美,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载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深层次领悟课文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学朱自清的《春》时通过播放朗读视频,使学生将文中精彩的描写与美好的画面联系起来;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将紫藤萝盛开的繁茂景象与流动的瀑布做对比展示,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对藤萝花的描写,甚至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做好了预设;还有《背影》中,欣赏父亲买橘子的画面与品析语言相结合,从而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到父子情深。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一支粉笔打天下”的传统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这也需要我们教师更高的教育智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科学整合,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鼓舞学生求知的欲望,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艺术!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枯燥的学科,如果在课堂上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对新知识既充满好奇又充满自信,那么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投身到学习中去,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孩子们对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
期刊
人人都说:“爱是一种奉献。”它犹如一股甘泉,一股热流,能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田。那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班主任,我们更应该用爱心呵护学生的梦想,用爱心赢得学生的信赖,用爱心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总的一句话,用爱心触及学生的心灵!  参加教学工作二十几年以来,我一直都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全心全意地把繁琐的班主任工作寓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把自己的爱倾注于每个学生的身上。即使再苦再累,也觉得只有当班主任才
期刊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日益普及,社会生活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逐步降低,小学新教材(数学)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降低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应关注什么呢?  一、计算教育应关注“算式的意义”  “问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紧密结合”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的教学单元。这种变化对传统的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由单纯的计算技巧训练转向算式意义的理解,由低层次
期刊
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使命,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使命。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我常常以此教育自己的学生:一个好学生不单要有优异的成绩,而且要拥有高尚的品德。即使你成绩再好,若没有好品德,你算不上一个好学生;但如果你成绩不好,品德却很高尚的话,你依然是个好学生。可见,一个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既然“学习运用语言”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习作指导,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是训练和检验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我把激发学
期刊
我走上教师生涯三十多年,当了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如何转化后进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都在倾力探究,希望找到一条开启后进生的钥匙。三十多年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转化后进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还要讲究方法。  努力转变双差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要講究方法,寻找合适的机会。刚开学不久的一天晚自修,大家正在静静的温习功课。突然,有一个同学唱了一句“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的流行曲,引起了一阵哄笑。这
期刊
2016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2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何为“四有”好老师?——一是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二是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三是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四是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在这三尺讲台走过的风雨历程。参加工作十六年,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从刚刚院校毕业,怀着热情斗志的毛头女孩参加工作至今,回顾走过的十
期刊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在这里所说的德育是指学校德育,也就是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现阶段我国对青
期刊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从古至今,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赏识教育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记得在某学校实习时,我担任2个班的数学。而这2个班的整体情况刚好相反:2班纪律好,上课积极,学习成绩好;而4班纪律差,上课懒散,学习成绩差。由于心里作用,从一开始,我就对4班的学生印象极不好。对于他们,除了批评、惩罚,没有任何夸奖和赞赏,而他们也表现得越来越差。
期刊
一、孤儿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无安全感与敌对性  孤儿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安全感严重缺失,其抗挫折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容易形成胆小、多疑、对人存有戒心等性格缺陷,表现出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孤儿学生敌对心理除表现为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或产生攻击性行为外,更明显地表现为与老师敌对、不合作行为及抵触情绪。  (二)自卑感与孤僻感  享受父母的爱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但孤儿在这方面严重缺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