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通过初升高的选拔考试后进入高中学习,但进入高中后不久,"数学难学"是就成为了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一些在初中数学成绩的较好学生,甚至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如何街接初高中数学教学,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几年来我一直在高中从事教学工作,现就以上问题,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初高中教材在知识点要求程度上存在差异
以现行的初中和高中的新课程改革的试验教材为例,初中和高中的教材在以下几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容量和密度上有明显差别
以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二章为例,概念多达三十多个,性质、法则、定理多达二十多个,而且在这两章中渗透了高中所有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集合与对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及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这与初中的二册书的容量相当,学生一下很难适应。
2、符号多,内容抽象。
高中教材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如函数、集合、增(减)函数奇偶性等等,而且还要掌握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如y=f(x)、零点等等,我们既要准确理解他们的含义,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刚进高中而且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有一种上陡坎的感觉。
3、知识脱节。
一些与高中联系较大的知识,随着初中课改的实施,普九工作的不断推进,初中教学内容在不断删减,要求在不断地降低.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浅尝辄止,没有深入,而在高中的解题过程中却不断的在应用。例如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初中已经做为了解内容,而在高中的习题中却在不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中一些失误导致
1、基础知识不扎实
初中教学同样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复习迎考,挤压新课学习时间,删减未列入考试的内容或自认为考试不重要的内容,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初中对函数和平面几何等内容的新课学习时间不够,学生感到困难,带着这样的阴影学生到高中碰到函数和立体几何等内容的学习就感到恐惧,没有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2、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不够
初中教学不太关注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更多的关注学生解题格式的指导,热衷于通过大量的练习模仿来掌握解题方法,如对初中二次函数的学习.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渗透。
3、心理准备不充分,心理承受力不强,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影响
初中学生通过升学考试跨入高中学习,特别是考入重点中学学习,他们是带着胜利的喜悦,满怀豪情、充满希望进入高中学习,希望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大显身手,能够取得像初中考试中的高分成绩,另外,由于他们是初中的"优生",时常得到老师关爱和称赞,是在鲜花和赞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心理上具有自豪感和优越感,进入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拔尖学生相对较集中,数学成绩不再占有绝对优势,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优越感和自豪感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呵护,从而自信心丧失,自卑感增强.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科衔接教学的建议
针对影响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原因,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沟通,做好心理调适
在成绩标准上要降低要求,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高中数学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培养思维能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比初中多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比简单机械模仿要辛苦得多)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学场",让每一个学生敢想、敢言,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对与错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剖析,抓住每一点成绩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二)尊重基础和认知水平,平稳过渡,实时调整教学进度。
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例如:在初一代数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初二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推理的训练,发展形式思维的能力;在初三应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以达到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目的。至于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注意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并丰富数学观念系统,在高一解析几何教学中,则应把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目的,所以在衔接阶段,要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相适应。
(三)抓住初高中內容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高一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与初中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如果能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对比分析、理解,那么就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自然、扫除学习障碍,如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高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类比初高中两种叙述的含义不够,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要是把初高中两种叙述方式联系起来了,让学生感到高中定义就是从初中定义中过渡过来的,而且更广泛,但其实质没有变,学生也会更容易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好的学习习惯是顺利做好初高中过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习惯包括要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1、教给基本方法。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2、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高一学生的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教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定理、命题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法语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求。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
3、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数学不是单纯的算,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定理都是需要我们强化记忆的,再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归纳出一些规律为我们解题所用,这些都需要我们有单独的本进行记下来,并且不定期的进行复习才能够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所以每个同学都应该要求有一本笔记本,来记忆一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进行重点题型的归类整理,错题的成因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通过初升高的选拔考试后进入高中学习,但进入高中后不久,"数学难学"是就成为了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一些在初中数学成绩的较好学生,甚至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如何街接初高中数学教学,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几年来我一直在高中从事教学工作,现就以上问题,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初高中教材在知识点要求程度上存在差异
以现行的初中和高中的新课程改革的试验教材为例,初中和高中的教材在以下几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容量和密度上有明显差别
以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二章为例,概念多达三十多个,性质、法则、定理多达二十多个,而且在这两章中渗透了高中所有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集合与对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及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这与初中的二册书的容量相当,学生一下很难适应。
2、符号多,内容抽象。
高中教材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如函数、集合、增(减)函数奇偶性等等,而且还要掌握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如y=f(x)、零点等等,我们既要准确理解他们的含义,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刚进高中而且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有一种上陡坎的感觉。
3、知识脱节。
一些与高中联系较大的知识,随着初中课改的实施,普九工作的不断推进,初中教学内容在不断删减,要求在不断地降低.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浅尝辄止,没有深入,而在高中的解题过程中却不断的在应用。例如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初中已经做为了解内容,而在高中的习题中却在不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中一些失误导致
1、基础知识不扎实
初中教学同样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复习迎考,挤压新课学习时间,删减未列入考试的内容或自认为考试不重要的内容,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初中对函数和平面几何等内容的新课学习时间不够,学生感到困难,带着这样的阴影学生到高中碰到函数和立体几何等内容的学习就感到恐惧,没有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2、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不够
初中教学不太关注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更多的关注学生解题格式的指导,热衷于通过大量的练习模仿来掌握解题方法,如对初中二次函数的学习.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渗透。
3、心理准备不充分,心理承受力不强,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影响
初中学生通过升学考试跨入高中学习,特别是考入重点中学学习,他们是带着胜利的喜悦,满怀豪情、充满希望进入高中学习,希望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大显身手,能够取得像初中考试中的高分成绩,另外,由于他们是初中的"优生",时常得到老师关爱和称赞,是在鲜花和赞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心理上具有自豪感和优越感,进入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拔尖学生相对较集中,数学成绩不再占有绝对优势,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优越感和自豪感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呵护,从而自信心丧失,自卑感增强.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科衔接教学的建议
针对影响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原因,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沟通,做好心理调适
在成绩标准上要降低要求,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高中数学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培养思维能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比初中多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比简单机械模仿要辛苦得多)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学场",让每一个学生敢想、敢言,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对与错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剖析,抓住每一点成绩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二)尊重基础和认知水平,平稳过渡,实时调整教学进度。
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例如:在初一代数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初二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推理的训练,发展形式思维的能力;在初三应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以达到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目的。至于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注意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并丰富数学观念系统,在高一解析几何教学中,则应把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目的,所以在衔接阶段,要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相适应。
(三)抓住初高中內容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高一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与初中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如果能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对比分析、理解,那么就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自然、扫除学习障碍,如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高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类比初高中两种叙述的含义不够,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要是把初高中两种叙述方式联系起来了,让学生感到高中定义就是从初中定义中过渡过来的,而且更广泛,但其实质没有变,学生也会更容易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好的学习习惯是顺利做好初高中过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习惯包括要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1、教给基本方法。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2、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高一学生的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教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定理、命题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法语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求。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
3、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数学不是单纯的算,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定理都是需要我们强化记忆的,再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归纳出一些规律为我们解题所用,这些都需要我们有单独的本进行记下来,并且不定期的进行复习才能够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所以每个同学都应该要求有一本笔记本,来记忆一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进行重点题型的归类整理,错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