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义近字辨析(十六)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guangyu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暴、爆、曝的不同吗?
  ——谈“暴、爆、曝”
  有一篇关于女子足球队的文章,写道“错综复杂的女足内部矛盾终于在四国赛之前全面暴发了”。还有一篇关于禽流感的报道,写道“禽流感疫情在亚、非、欧多个国家再度爆发”。这两句话中的“暴发”和“爆发”恰好 用反了,第一句应用“爆发”,第二句应用“暴发”。
  因为“暴”与“爆”虽然都有突然发生的意思,但“暴”强调的是力度,表示来势猛烈;“爆”强调的是速度,表示事情发生得快,出人意料。它们为语素构成“暴发”与“爆发”,在适用对象及范围上是有区别的:“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含猛烈之意,所涉及的对象多为具体事物,如洪水、疾病等,也引申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指由事物内部原因引起的猛烈运动,多用于火山及重大事件等,多涉及抽象事物,如革命、战争、情绪、力量等。
  从字源说,“暴b3o”曾有两个读音:p&和b3o。“暴p&”表示晒的意义,后来另加义符“日”,写作“曝”,与“暴b3o”作出切割,“暴”不再表示晒义,也不再有“p&”的读音,因此,“一曝(p&)十寒”不能写作“一暴十寒”。1985年国家颁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曝(p&)”在“曝光”中读“b3o”,明确了这个词的规范读音,所以,“曝(b3o)光”既不能读作“曝(p&)光”,也不要写作“暴光”。
  关于“纯、淳、醇”
  ——谈“纯、淳、醇”
  “纯、淳、醇”三字是同音同源字。古汉语中这三个字有时是通用的,如“纯粹”亦可作“淳粹”;“醇”虽指酒味纯正浓厚,也可指道德、学问的纯正和色彩的纯正。现代汉语中,此三字以及由这三个字组成的词,在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上有了一定的分工。“纯粹”不可以写作“淳粹”,“醇香”也不宜写作“纯香”或“淳香”。即使诸如“纯朴-淳朴-醇朴”“纯厚-淳厚-醇厚”、“纯美-淳美-醇美”这类词义极其相近的词,也必须仔细分辨它们的侧重点和表达色彩上的差异,否则很难做到遣词造句的准确。手边即有误用几例:
  ①古民宅原貌依旧,民风纯朴憨厚。[《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12.13]
  ②离开喧嚣的都市,体验淳朴的生活。(《环球时报》2006.12.07)
  ③她们背茶歌有类似巴人的竹枝词,虽然俚俗,但醇朴清艳,颇有情致。(《大地》2002年第9期)
  这三例中的“纯朴-淳朴-醇朴”用得都不准确。虽然看似都有单纯、质朴、敦厚的意思,但“纯朴”强调的是思想上的单纯、生活上的朴素,如“思想纯朴”“生活纯朴”;“淳朴”突出的则是性格的温厚、风俗的朴实,如“生性淳朴”“淳朴的民风”。而“醇朴”则是个杜撰词,似乎是想比喻像酒一样朴实。由此可判,第一例形容民风的,应该用“淳朴”,第二例形容生活的,应该用“纯朴”,第三例形容歌词的质朴,体现的是一种性格,当用“淳朴”为好。
其他文献
当前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模式无法跟上高职课改步伐,以图像处理课程为例,结合学校"六步四结合"创新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重构教学内容为核心,使过程性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将能力
<正>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还处在一个懵懂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还很差,他们对一个事物最开始的认知,往往会成为他们全部的认知,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容易改变或者不会
斑点叉尾鮰也称沟鲶,属鮰科。2003年江苏省金湖县渔政站在过水性湖泊黎城湖进行了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技术试验,取得了成功。1材料和方法1.1网箱的结构与设置网箱规格为5m×4m
<正>一、申请条件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年龄条件:1、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轻便摩托车准驾车型的,在18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2、申请低速载货
结合市场经济特点,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开发的趋势以及未来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势,在此基础上从为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服务三方面探讨了人才市
民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改革开放前一度占据中国民族理论的核心地位。它是民族解放议题在社会建设中传承和演变
英国的《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杂志去年底某期的封面主题是“老有所乐”(The Joy of Growing Old)。据说迈向老年之人,大体过得愉快。他们失去了锐气和活力,不再敏捷,却可以更潇洒。据专家的研究,生活压力在二十来岁时开始上升,然后下降;忧虑在中年达到高峰,随后急降。多数国家的人在四十多岁到五十岁出头的时候(全球平均46岁)最不快乐,此后渐入老境,与人争吵次数更少,更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廷宝的学生回忆,他常常提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人的最小空间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