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运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的广泛运用,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角色,将教师自身置于数学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失去自我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和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合作关系,人格上平等。那么,教师的作用何在呢?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教材的学习实质上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活动。学生因自身知识、经验、阅历的局限,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有时会因出现障碍而停滞不前。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必要的疏通、引导,使之对话通畅,达到启迪学生智慧潜能、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者。教师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学生分享,同时也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
数学对学生的智能开发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逻辑严密、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由具体形象感知向抽象逻辑认知过渡的门槛,由于知识、经验、阅历的局限,要实现由具体形象感知向抽象逻辑认知的过渡,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障碍太多。教学过程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包办代替“扫障”,学生坐享其成,则学生势必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无所发展,势必因“娇生惯养”而缺乏生命力。这样的学生今后又有何用?所以,要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合作学习的环境氛围,组织、引导并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生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互相支持,主动接受和处理教材信息,获得新知识,并进而实现智力开发和技能发展。
转换角色,将教师自身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应当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重建的根本目标,应当成为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方向。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或学习方式:若运用得法,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运用失当,则会徒劳无功。怎样才算运用得法呢?
1、科学组建学生合作小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合作。要打破按自然组简单分组的做法,进行混合编组。混合编组时要根据学生成绩、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进行协调搭配,并选好组长,力求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每个成员要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
考虑到课堂学习活动的时效性,上述分组应在课前精心设计并完成好。这就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应全面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本次合作学习的成败,教学情境的创设、精当的讨论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怎样提出问题才算“精当”呢?笔者认为:
⑴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每堂课都有让学生识记、认知、理解、运用等不同层次的知识、能力、情感培养目标,而合作学习问题的提出必须围绕这些学习目标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数学合作学习中,需要解决的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及其运用层次的问题,诸如对定理、定律法则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在设计这一类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内容上下功夫。只有所提出的问题能体现教学目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如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中国历史上是如何定义勾、股、弦的?②在直角三角形中,什么是勾、股、弦?③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什么关系?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⑤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怎样求第三边?
这样的问题设计,从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来龙去脉入手,继而了解勾、股、弦的概念,接着探究勾、股、弦三边的关系,最后达到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样,所有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而提出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⑵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如简单的识记等),可以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等学习形式来解决。而有些教学内容相对较难理解掌握,这就要求通过学生合作讨论,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作用来解决。有些定理、定律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差或疏漏,也必须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修正认知误差,加深理解。比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角边”的全等判定。学生往往容易发生理解上的偏差,简单地认为两个三角形只要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就是全等三角形,而忽略了这里的“角”必须是“对应夹角”这一关键知识点。如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有意识地就这一知识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则学生就能对定理达到比较全面深入的掌握。
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
一堂课中,教师应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事先进行估测:哪些问题多数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必须通过合作讨论来共同解决。这就涉及到教师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等诸多情况应心中有数。一般情况下,超出大多数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水平,需要借助学习同伴间互相支持、帮助的教学问题宜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而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度也必须是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能较顺利地解决;过难,则即使学生再开展合作讨论也解决不了问题,徒劳无功。
3、科学合理地组织合作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组织与调控能否做到以下几点:
⑴提供给学生必要的自主探索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让学生马上开展讨论,而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会产生合作学习的需要;否则,合作交流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⑵努力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应当以激励的语言,讲明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活动要求。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充分体现自我;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主动汲取他人的精华,使学生间积极的互助和支持成为一种健康稳定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意义这一节时,教师先提出“学生的平均身高”、“做生意的盈亏”、“向东走与向西走”等问题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兴趣的提问,为课堂创造活跃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其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要以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走向学生,积极地组织、引导、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合作讨论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可适当给以点拨或帮助。
⑶认真组织好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过程的讨论交流环节,既是本阶段教学任务的最后完成步骤,也是本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时机。因此,讨论交流环节必不可少,应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要耐心听取小组交流意见。这里的“耐心”是指:要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让学生把他们思考、讨论后的代表性意见无一遗漏地说出来(当然,为了节省交流时间,相同的意见应强调不重复)。②关注“怪异”见解,助燃创新火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讨论的一般性的方法和结论,更要关注“怪异”见解,因为突破常规、偶出怪招就是创新的前兆。教师一定要即时捕捉、热情鼓励。要让他们谈思考方法、思维过程,帮助他们总结创新成果,和他们共享创新成功的欢乐。③关注“过程”,搞好合作学习评价。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因此,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内容及讨论结果的评价,即对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学习掌握情况的评价。教师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到的成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不完善、不尽人意之处也要委婉地指出,帮助他们对学习收获实现再次升华。二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过程时,要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过程等方面中肯地谈出教师的看法,使学生听取教师的评价意见后,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一、转变角色,将教师自身置于数学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失去自我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和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合作关系,人格上平等。那么,教师的作用何在呢?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教材的学习实质上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活动。学生因自身知识、经验、阅历的局限,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有时会因出现障碍而停滞不前。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必要的疏通、引导,使之对话通畅,达到启迪学生智慧潜能、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者。教师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学生分享,同时也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
数学对学生的智能开发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逻辑严密、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由具体形象感知向抽象逻辑认知过渡的门槛,由于知识、经验、阅历的局限,要实现由具体形象感知向抽象逻辑认知的过渡,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障碍太多。教学过程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包办代替“扫障”,学生坐享其成,则学生势必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无所发展,势必因“娇生惯养”而缺乏生命力。这样的学生今后又有何用?所以,要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合作学习的环境氛围,组织、引导并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生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互相支持,主动接受和处理教材信息,获得新知识,并进而实现智力开发和技能发展。
转换角色,将教师自身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应当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重建的根本目标,应当成为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方向。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或学习方式:若运用得法,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运用失当,则会徒劳无功。怎样才算运用得法呢?
1、科学组建学生合作小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合作。要打破按自然组简单分组的做法,进行混合编组。混合编组时要根据学生成绩、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进行协调搭配,并选好组长,力求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每个成员要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
考虑到课堂学习活动的时效性,上述分组应在课前精心设计并完成好。这就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应全面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本次合作学习的成败,教学情境的创设、精当的讨论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怎样提出问题才算“精当”呢?笔者认为:
⑴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每堂课都有让学生识记、认知、理解、运用等不同层次的知识、能力、情感培养目标,而合作学习问题的提出必须围绕这些学习目标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数学合作学习中,需要解决的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及其运用层次的问题,诸如对定理、定律法则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在设计这一类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内容上下功夫。只有所提出的问题能体现教学目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如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中国历史上是如何定义勾、股、弦的?②在直角三角形中,什么是勾、股、弦?③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什么关系?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⑤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怎样求第三边?
这样的问题设计,从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来龙去脉入手,继而了解勾、股、弦的概念,接着探究勾、股、弦三边的关系,最后达到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样,所有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而提出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⑵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如简单的识记等),可以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等学习形式来解决。而有些教学内容相对较难理解掌握,这就要求通过学生合作讨论,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作用来解决。有些定理、定律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差或疏漏,也必须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修正认知误差,加深理解。比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角边”的全等判定。学生往往容易发生理解上的偏差,简单地认为两个三角形只要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就是全等三角形,而忽略了这里的“角”必须是“对应夹角”这一关键知识点。如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有意识地就这一知识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则学生就能对定理达到比较全面深入的掌握。
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
一堂课中,教师应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事先进行估测:哪些问题多数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必须通过合作讨论来共同解决。这就涉及到教师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等诸多情况应心中有数。一般情况下,超出大多数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水平,需要借助学习同伴间互相支持、帮助的教学问题宜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而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度也必须是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能较顺利地解决;过难,则即使学生再开展合作讨论也解决不了问题,徒劳无功。
3、科学合理地组织合作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组织与调控能否做到以下几点:
⑴提供给学生必要的自主探索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让学生马上开展讨论,而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会产生合作学习的需要;否则,合作交流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⑵努力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应当以激励的语言,讲明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活动要求。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充分体现自我;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主动汲取他人的精华,使学生间积极的互助和支持成为一种健康稳定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意义这一节时,教师先提出“学生的平均身高”、“做生意的盈亏”、“向东走与向西走”等问题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兴趣的提问,为课堂创造活跃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其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要以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走向学生,积极地组织、引导、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合作讨论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可适当给以点拨或帮助。
⑶认真组织好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过程的讨论交流环节,既是本阶段教学任务的最后完成步骤,也是本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时机。因此,讨论交流环节必不可少,应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要耐心听取小组交流意见。这里的“耐心”是指:要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让学生把他们思考、讨论后的代表性意见无一遗漏地说出来(当然,为了节省交流时间,相同的意见应强调不重复)。②关注“怪异”见解,助燃创新火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讨论的一般性的方法和结论,更要关注“怪异”见解,因为突破常规、偶出怪招就是创新的前兆。教师一定要即时捕捉、热情鼓励。要让他们谈思考方法、思维过程,帮助他们总结创新成果,和他们共享创新成功的欢乐。③关注“过程”,搞好合作学习评价。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因此,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内容及讨论结果的评价,即对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学习掌握情况的评价。教师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到的成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不完善、不尽人意之处也要委婉地指出,帮助他们对学习收获实现再次升华。二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过程时,要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过程等方面中肯地谈出教师的看法,使学生听取教师的评价意见后,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