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先生将这三部曲看做成功成就必经之路,而在此处便与其自身接受和观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将从三境界开始,探讨其与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境界;接受美学;《人间词话》
引言
提起王国维先生的三重境界,大多数读者会想到这是言人生成功之径,析成就之法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不过是王国维以其自身的境界来解读出这三句词中的境界的,也就是王国维用自身的接受来赋予这三句词所谓的境界。而叶嘉莹教授也提到说在作者最初的本意里,或许并没有这么复杂深层次的含义,而是因为有如王国维这样境界的读者,才赋予了原文这样的意义,而这其实与王国维自身所认为的“作者未必有此意,读者何妨有此想”是不谋而合的,而这“想”出来的境界,也正是接受美学极为重要的部分与体现。那么接下来,我将对王国维提出的这三境界与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三境界探析
在对三重境界进行剖析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对“境界”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并非外界客观事物,而是人心中的一种精神。进而,我们来分别对三境界做一个简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句在整首词中的原意是以一个怨妇的形象,表达对所思念之人望眼欲穿盼望而不得的情感。而在此处,王国维则通过“断章取义”,单将此句独用,解释为需要摒除所有“碧树迷人眼”,进而忍受孤独,以达到望尽天涯的境界,也就是在成大事业大学问前要做好的准备;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与前种境界相同,其本意是指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再怎样沧桑憔悴,也是不后悔的,而王国维则从其中引申出要为目标,为所想的事业学问坚守到底,持之以恒。使其更为为一个统一一致的处世准则;最后的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王国维认为在经历了前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准备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持努力后,想要成就则必须要达成的顿悟,从而实现人生的终极目的。
在对这三重境界有一个阐释过后,我们可以发现,在最初的文本中,词人都将个人的情感注入词句中,其初衷是表达当时的感受体会,是各有各的情怀。而王国维,则将或许看起来除了情感的部分相似外,毫无关联,毫无交集的作品整合成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就引出了我们的另一个探讨内容。
二.接受美学
前文提到,所謂“人生成就三境界”很大程度上是王国维自身的境界,而非原始意图的境界,换一种说法,就是说,这是读者的境界,是读者的领会,是由“接受”而决定的。尽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但他同时也认为,如上文这样能够予人以联想解读的词,“非大词人所不能道”。这便与德国接受美学中提出的“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这一理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的情感或许是作者自身的呼喊,但其可解读性,可延伸性是要承载人类的共情与共鸣的。也就是诠释学中所提到的“循环”,是诠释者,是接受者的自圆其说,而优秀的作品则必须与这样的接受美学所挂钩,要给接受者这样一个诠释的平台。
而接受理论的另一观点认为“艺术是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作为受众而言,大可理解为对于某一部作品,或某一观念,它所传递的信条或境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受众自身的限制,也就是说,是由接受者自身的审美情趣来对被接受者做出限制,这里限制并无贬义,而王国维所论的三境界,也正是从他自己的修养境界所体会到的“三境界”。
三.由接受美学将三境界延伸出去
至此,我们对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境界,以及接受美学的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将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
在前面,我们说到,接受美学在很大层面上都是取决于接受者的个人情况,而王国维对人生三境界的观点,更是能作为接受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体现着作品的主观性。据此,我们可以从接受这一方面,来对三境界做出更多样的诠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其的定义是“成大事业,大学问”,是立于整个人生上,并将人生分段,是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而除去这一角度,佛雏以文艺的观点认为:“‘三境说’是在阐释艺术家的修养与创作阶段性与艰苦性,是将“顿悟”与“渐修”二者辩证地统一了”;而王苏又将王国维所说的意境与“禅宗”相联系,认为这是一个避尘排扰直至无悲无喜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三境界”是可以再进行延伸的,也就是可以在接受的基础上再接受,在读者主动创造的基础上再创造,进而延伸出更多的境界,实现一种创作的连绵持续性。也就是说,“三境界”可以做出不同解读,那么,更多的接受者和被接受者都是可以进行转化和发散的。这是从王国维的三境界与接受美学中可以带 给我们的极大的启发点。
四.结语
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三境界,超越了词本身抒情为主的功能,已发了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是当其与接受美学所并提的时候,更可以带来许多的可深入挖掘的因素,而本文只对其做了部分的分析与叙述,这个话题还存在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文莉.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人间词话》“境界说”[J].今古文创,2020(26):28-29.
[2]叶水涛.王国维的境界说[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08):51-52.
成都锦城学院 刘昱彤
关键词:境界;接受美学;《人间词话》
引言
提起王国维先生的三重境界,大多数读者会想到这是言人生成功之径,析成就之法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不过是王国维以其自身的境界来解读出这三句词中的境界的,也就是王国维用自身的接受来赋予这三句词所谓的境界。而叶嘉莹教授也提到说在作者最初的本意里,或许并没有这么复杂深层次的含义,而是因为有如王国维这样境界的读者,才赋予了原文这样的意义,而这其实与王国维自身所认为的“作者未必有此意,读者何妨有此想”是不谋而合的,而这“想”出来的境界,也正是接受美学极为重要的部分与体现。那么接下来,我将对王国维提出的这三境界与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三境界探析
在对三重境界进行剖析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对“境界”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并非外界客观事物,而是人心中的一种精神。进而,我们来分别对三境界做一个简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句在整首词中的原意是以一个怨妇的形象,表达对所思念之人望眼欲穿盼望而不得的情感。而在此处,王国维则通过“断章取义”,单将此句独用,解释为需要摒除所有“碧树迷人眼”,进而忍受孤独,以达到望尽天涯的境界,也就是在成大事业大学问前要做好的准备;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与前种境界相同,其本意是指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再怎样沧桑憔悴,也是不后悔的,而王国维则从其中引申出要为目标,为所想的事业学问坚守到底,持之以恒。使其更为为一个统一一致的处世准则;最后的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王国维认为在经历了前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准备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持努力后,想要成就则必须要达成的顿悟,从而实现人生的终极目的。
在对这三重境界有一个阐释过后,我们可以发现,在最初的文本中,词人都将个人的情感注入词句中,其初衷是表达当时的感受体会,是各有各的情怀。而王国维,则将或许看起来除了情感的部分相似外,毫无关联,毫无交集的作品整合成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就引出了我们的另一个探讨内容。
二.接受美学
前文提到,所謂“人生成就三境界”很大程度上是王国维自身的境界,而非原始意图的境界,换一种说法,就是说,这是读者的境界,是读者的领会,是由“接受”而决定的。尽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但他同时也认为,如上文这样能够予人以联想解读的词,“非大词人所不能道”。这便与德国接受美学中提出的“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这一理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的情感或许是作者自身的呼喊,但其可解读性,可延伸性是要承载人类的共情与共鸣的。也就是诠释学中所提到的“循环”,是诠释者,是接受者的自圆其说,而优秀的作品则必须与这样的接受美学所挂钩,要给接受者这样一个诠释的平台。
而接受理论的另一观点认为“艺术是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作为受众而言,大可理解为对于某一部作品,或某一观念,它所传递的信条或境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受众自身的限制,也就是说,是由接受者自身的审美情趣来对被接受者做出限制,这里限制并无贬义,而王国维所论的三境界,也正是从他自己的修养境界所体会到的“三境界”。
三.由接受美学将三境界延伸出去
至此,我们对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境界,以及接受美学的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将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
在前面,我们说到,接受美学在很大层面上都是取决于接受者的个人情况,而王国维对人生三境界的观点,更是能作为接受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体现着作品的主观性。据此,我们可以从接受这一方面,来对三境界做出更多样的诠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其的定义是“成大事业,大学问”,是立于整个人生上,并将人生分段,是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而除去这一角度,佛雏以文艺的观点认为:“‘三境说’是在阐释艺术家的修养与创作阶段性与艰苦性,是将“顿悟”与“渐修”二者辩证地统一了”;而王苏又将王国维所说的意境与“禅宗”相联系,认为这是一个避尘排扰直至无悲无喜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三境界”是可以再进行延伸的,也就是可以在接受的基础上再接受,在读者主动创造的基础上再创造,进而延伸出更多的境界,实现一种创作的连绵持续性。也就是说,“三境界”可以做出不同解读,那么,更多的接受者和被接受者都是可以进行转化和发散的。这是从王国维的三境界与接受美学中可以带 给我们的极大的启发点。
四.结语
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三境界,超越了词本身抒情为主的功能,已发了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是当其与接受美学所并提的时候,更可以带来许多的可深入挖掘的因素,而本文只对其做了部分的分析与叙述,这个话题还存在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文莉.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人间词话》“境界说”[J].今古文创,2020(26):28-29.
[2]叶水涛.王国维的境界说[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08):51-52.
成都锦城学院 刘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