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运动心理影响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让观众了解大体的故事气氛。大远景则更适宜展现更加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浩渺苍茫的自然景色,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或心胸开阔、意气风发;或苍茫悲凉、孤独无助的心理感触。人物出现在这种大远景中一般只见黑点,除了巨物的移动,其他都看不清楚。
全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角色全身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其周围部分环境。它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的印象,同在剧场里观看舞台框内的演员演出十分相似。这种景别,视野较为广阔,但又有一定的范围,能展示出比较完整的场景。
中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它能给人物表演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人物又不会因此与周围气氛、动作地点脱节。它是在电影镜头中所占数量较多的一种景别。中景的视距,比近景又要远一些,活动空间大一些,便于观众看清表情,而且有利于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中景的应用非常广泛。一部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中景镜头进行描述的。如果把动画片比作舞台剧的话,远景和全景主要描述的是背景,那么中景所要展示的是角色与角色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戏”。在中景镜头中,原画师充分地去表现角色形象的夸张动作和表情,使其成为整部动画片中,最体现动画形象性格特点之处。如果从动画制作的分工来说,远景、全景突出在于背景绘制者的作用,那么中景的重头戏则在于动画家和原画师。这是由于:在中景镜头中,角色大部分的肢体语言得到表达。
近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的上半身或人体某一部分形象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能使观众看清楚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的是视距近,视觉效果比较鲜明、强烈。不同的是近景的背景对角色还有一定的影响;特写只是反映身体的某一部分,几乎没有背景的影响。近景在动画片中,背景处于更为次要的地位,人物的动态表达更加细致。观众的注意力会不知不觉地为银幕上的影像所吸引而放慢呼吸。
特写镜头是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通称为“特写”。特写是视距最近的镜头,它的取景范围,一般是人的两肩以上部分,或极端地把所要突出、强调的物件、景物,占满银幕。视距再近,取景还更小的叫大特写或细部特写。特写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由于特写镜头视距非常近,这样对于角色的描述也就更加具体。在刻画人物方面,表现力不同于以上几种镜头形式。它对角色进行放大描写,有助于使观者注意到角色的心理活动。我们在做动画片的时候,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特写镜头能够拉近观众与主角之间的心理距离,能使银幕或荧屏的影像更加引人入胜。从艺术效果上来看:由于特写镜头或是运动缓慢或是静止,它与有节奏运动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有助于表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增强了动画片的娱乐性、可观赏性,同时也加强了镜头连接和角色动作的节奏感。尤其是大特写镜头,由于其拍摄内容、镜头长短及呈现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对观众的视觉心理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冲击,或无限的喜悦温馨,或极度的震惊和恐怖,甚至失声惊叫、毛骨悚然。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的配合产生了镜头节奏,通过剧情的需要,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更能完美地体现导演所需要的情节,体现导演所要表现的重点所在,有疏有密、有起有落、相得益彰,使观众更能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镜头运动的技巧把握
镜头运动是电影的灵魂。镜头的运动与电影审美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运动镜头所带来的视觉刺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人眼对于环境中运动的物体最为敏感,相对运动的画面和内容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画面多变,内容丰富的电影,能够更加引起观众的兴趣。反之,则会使观看者感到乏味无聊,最终失去观看的兴趣,无法融入电影的故事当中。
我们所谈论的电影,本身就是由一个个运动的画面组成。这里所讲的运动也不单单是片面的运动镜头,是指整部影片或片段的运动感、时间感、流畅感,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产生连续的想象,构成一个完整情节并加强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事件。
而在处理镜头的时候,运动的画面也往往更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影片的吸引力。然而,往往有些人在拍摄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运动的物体拍不出运动的激烈效果,这是缺乏对镜头的分析和必要镜头技术的运用。
增强画面运动感的镜头处理技巧:
当在同时拍摄多组对象的时候,如果想造成整段影像的运动感觉,可以在物体高速运动的时候,摄像机相对静止;在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让摄像机运动起来。这样整组镜头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物体,在整体上给人的都会是强烈的运动感。
镜头拍摄或剪接方向的选择,在拍摄两组按同一顺序运动的影像时,可以分开拍摄。在常规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按照正常的物体运动的同一顺序分开拍摄。但是,如果将两者的顺序改成相对的拍摄,会在视觉上造成非常强的冲击力,也会因为运动顺序的对比而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最终会使观众感受到画面更加强烈的运动效果。在美国故事片《关山飞渡》几十米距离的追逐场面中,就尝试将朝同一方向运动的两组对象处理成相对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节奏,突破了传统镜头运动的禁忌,但它也能让观众接受,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
通过运动中各种镜头合理的连续组合搭配,可以获得比较强的动感效果。举个例子,在黄土地中腰鼓表演的一段影像中,将中景、全景、大全景、特写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通过不同视角的拍摄、前景和后景的运动对比,镜头的平行移动甚至是无序的晃动,局部动态特写拍摄来进一步加强影片的运动感。
在拍摄一个有复杂运动的对象时,不见得要按照常规的方法直接以某一固定景别去表现。我们可以尝试对运动的物体进行跟踪的拍摄,哪怕是运动的镜头无法把整个运动的对象在每一帧都能完全包括在内,但运动的画面加上运动的影像,再辅以适时的推拉变换景别已经能将整个动态阐述得非常清晰,而且影像会更加体现出饱含激情、富有情感的运动效果,在视频教程拍摄奥运会中运动员运动的影片的例子里,这一原理得到了充分体现。
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也会对影片的运动感产生影响。一般来讲,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而对于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所以画面停留时间可短些。另外,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对画面长短起到制约作用。如同一个画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如果该幅画面要表现亮的部分时,长度应该短些,如果要表现暗的部分的时候,长度则应该长一些。在同一幅画面中,动的部分比静的部分先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因此如果要重点表现运动的部分时,画面要短些;相对的表现静的部分时,则画面持续长度应该稍微长一些。
合理地运用心理补偿,灵活地组接镜头,也可以产生运动的流畅、连贯效果。所谓的心理补偿,是指一种视幻觉,观众从屏幕上看到或感知到了屏幕上并没有出现的东西或者动作。比如第一个镜头是汽车里颠簸的场景,第二个镜头是汽车从远处开来,由小变大,在近景处拐弯。给观众的感觉其实是这辆汽车已经出画。再如魔术师在变出要变的东西的时候,往往手一扬,给观众的感觉好像是扔出了什么,再加上后面观众看到了变出的动物,使观众真正相信是魔术师扔出了东西。这也是利用人们心理补偿的很好例子。银幕上无法完成的影像或动作,在心理补偿的潜意识作用下,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心理上将其完成了,观众实际上已经跟电影产生了互动并且融入到电影当中。
运动,无论是电影或是动画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这一元素和相关的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影片的制作当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李罡,河北经贸大学;王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婷,河北师范大学)
编校:施 宇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让观众了解大体的故事气氛。大远景则更适宜展现更加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浩渺苍茫的自然景色,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或心胸开阔、意气风发;或苍茫悲凉、孤独无助的心理感触。人物出现在这种大远景中一般只见黑点,除了巨物的移动,其他都看不清楚。
全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角色全身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其周围部分环境。它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的印象,同在剧场里观看舞台框内的演员演出十分相似。这种景别,视野较为广阔,但又有一定的范围,能展示出比较完整的场景。
中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它能给人物表演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人物又不会因此与周围气氛、动作地点脱节。它是在电影镜头中所占数量较多的一种景别。中景的视距,比近景又要远一些,活动空间大一些,便于观众看清表情,而且有利于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中景的应用非常广泛。一部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中景镜头进行描述的。如果把动画片比作舞台剧的话,远景和全景主要描述的是背景,那么中景所要展示的是角色与角色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戏”。在中景镜头中,原画师充分地去表现角色形象的夸张动作和表情,使其成为整部动画片中,最体现动画形象性格特点之处。如果从动画制作的分工来说,远景、全景突出在于背景绘制者的作用,那么中景的重头戏则在于动画家和原画师。这是由于:在中景镜头中,角色大部分的肢体语言得到表达。
近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的上半身或人体某一部分形象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能使观众看清楚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的是视距近,视觉效果比较鲜明、强烈。不同的是近景的背景对角色还有一定的影响;特写只是反映身体的某一部分,几乎没有背景的影响。近景在动画片中,背景处于更为次要的地位,人物的动态表达更加细致。观众的注意力会不知不觉地为银幕上的影像所吸引而放慢呼吸。
特写镜头是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通称为“特写”。特写是视距最近的镜头,它的取景范围,一般是人的两肩以上部分,或极端地把所要突出、强调的物件、景物,占满银幕。视距再近,取景还更小的叫大特写或细部特写。特写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由于特写镜头视距非常近,这样对于角色的描述也就更加具体。在刻画人物方面,表现力不同于以上几种镜头形式。它对角色进行放大描写,有助于使观者注意到角色的心理活动。我们在做动画片的时候,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特写镜头能够拉近观众与主角之间的心理距离,能使银幕或荧屏的影像更加引人入胜。从艺术效果上来看:由于特写镜头或是运动缓慢或是静止,它与有节奏运动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有助于表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增强了动画片的娱乐性、可观赏性,同时也加强了镜头连接和角色动作的节奏感。尤其是大特写镜头,由于其拍摄内容、镜头长短及呈现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对观众的视觉心理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冲击,或无限的喜悦温馨,或极度的震惊和恐怖,甚至失声惊叫、毛骨悚然。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的配合产生了镜头节奏,通过剧情的需要,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更能完美地体现导演所需要的情节,体现导演所要表现的重点所在,有疏有密、有起有落、相得益彰,使观众更能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镜头运动的技巧把握
镜头运动是电影的灵魂。镜头的运动与电影审美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运动镜头所带来的视觉刺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人眼对于环境中运动的物体最为敏感,相对运动的画面和内容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画面多变,内容丰富的电影,能够更加引起观众的兴趣。反之,则会使观看者感到乏味无聊,最终失去观看的兴趣,无法融入电影的故事当中。
我们所谈论的电影,本身就是由一个个运动的画面组成。这里所讲的运动也不单单是片面的运动镜头,是指整部影片或片段的运动感、时间感、流畅感,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产生连续的想象,构成一个完整情节并加强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事件。
而在处理镜头的时候,运动的画面也往往更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影片的吸引力。然而,往往有些人在拍摄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运动的物体拍不出运动的激烈效果,这是缺乏对镜头的分析和必要镜头技术的运用。
增强画面运动感的镜头处理技巧:
当在同时拍摄多组对象的时候,如果想造成整段影像的运动感觉,可以在物体高速运动的时候,摄像机相对静止;在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让摄像机运动起来。这样整组镜头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物体,在整体上给人的都会是强烈的运动感。
镜头拍摄或剪接方向的选择,在拍摄两组按同一顺序运动的影像时,可以分开拍摄。在常规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按照正常的物体运动的同一顺序分开拍摄。但是,如果将两者的顺序改成相对的拍摄,会在视觉上造成非常强的冲击力,也会因为运动顺序的对比而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最终会使观众感受到画面更加强烈的运动效果。在美国故事片《关山飞渡》几十米距离的追逐场面中,就尝试将朝同一方向运动的两组对象处理成相对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节奏,突破了传统镜头运动的禁忌,但它也能让观众接受,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
通过运动中各种镜头合理的连续组合搭配,可以获得比较强的动感效果。举个例子,在黄土地中腰鼓表演的一段影像中,将中景、全景、大全景、特写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通过不同视角的拍摄、前景和后景的运动对比,镜头的平行移动甚至是无序的晃动,局部动态特写拍摄来进一步加强影片的运动感。
在拍摄一个有复杂运动的对象时,不见得要按照常规的方法直接以某一固定景别去表现。我们可以尝试对运动的物体进行跟踪的拍摄,哪怕是运动的镜头无法把整个运动的对象在每一帧都能完全包括在内,但运动的画面加上运动的影像,再辅以适时的推拉变换景别已经能将整个动态阐述得非常清晰,而且影像会更加体现出饱含激情、富有情感的运动效果,在视频教程拍摄奥运会中运动员运动的影片的例子里,这一原理得到了充分体现。
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也会对影片的运动感产生影响。一般来讲,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而对于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所以画面停留时间可短些。另外,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对画面长短起到制约作用。如同一个画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如果该幅画面要表现亮的部分时,长度应该短些,如果要表现暗的部分的时候,长度则应该长一些。在同一幅画面中,动的部分比静的部分先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因此如果要重点表现运动的部分时,画面要短些;相对的表现静的部分时,则画面持续长度应该稍微长一些。
合理地运用心理补偿,灵活地组接镜头,也可以产生运动的流畅、连贯效果。所谓的心理补偿,是指一种视幻觉,观众从屏幕上看到或感知到了屏幕上并没有出现的东西或者动作。比如第一个镜头是汽车里颠簸的场景,第二个镜头是汽车从远处开来,由小变大,在近景处拐弯。给观众的感觉其实是这辆汽车已经出画。再如魔术师在变出要变的东西的时候,往往手一扬,给观众的感觉好像是扔出了什么,再加上后面观众看到了变出的动物,使观众真正相信是魔术师扔出了东西。这也是利用人们心理补偿的很好例子。银幕上无法完成的影像或动作,在心理补偿的潜意识作用下,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心理上将其完成了,观众实际上已经跟电影产生了互动并且融入到电影当中。
运动,无论是电影或是动画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这一元素和相关的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影片的制作当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李罡,河北经贸大学;王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婷,河北师范大学)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