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戏剧、散曲、小说的兴盛,给元代文学带来新异的色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传统文学形式的诗歌发展至元,仍有力地反映着元代社会经济形态和知识阶层人生观念的若干重要变化,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审美趣味的变化。诗歌依然是元代文人文学中居于“正宗”地位的最重要的形式,并在对前代诗歌的学习与反思中继续发展。元初,赵孟頫以宋王孙身份入仕,在某种意义上犹如庾信、王褒进入北朝,使得元诗在艺术上得到提高。作为画家诗人,他对题画诗创作倾注了更多的诗才和热情。
赵孟頫题画诗的艺术特点
作为诗人,赵孟頫题画诗的创作数量占其全部诗作的18%,数量虽不太多,但成就却不容低估,其在题画诗的创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诗寄情,丰富绘画意境。在元代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士人们在政治上失望以后,一部分自愿隐匿山林和散居市井,过着超脱的生活。另一部分则乐于声色犬马和琴棋书画。于是,山水画在元代大量涌现,出现了著名的“元代四大家”。赵孟頫题画诗的大部分是为山水画题,这使得其诗在有所寄寓之余,又表现了自然形态美。在诗人笔下,自然是美的,人也是美的。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诗人还引进了人文景观,使得一幅幅画卷充满了人与自然同乐的情趣美。如《牧牛图》:
杨柳青青柳絮飞,陂塘草绿水生肥。一犁耕罢朝来雨,却背斜阳自在归。①
前两句写自然山水,后两句写牧牛之乐。两相映衬,使得整幅图卷充满了一种风情美,这比简单地模山范水更具生命力。
由于赵孟頫本人画技精湛,画作精妙传神,又往往自题其画,将画的构思内容再用语言重现出来,使诗与画的意境融会在一起,表现出了独有的特色:
老树叶似雨,浮岚翠欲流。西风驴背客,吟断野桥秋。
越山隔涛江,风起不可渡。时于图中看,居然在烟雾。
疏疏淡淡竹林间,烟雨冥濛见远山。记得西湖新霁后,与公携杖听潺湲。
这些题画诗,语言优美,音韵流畅,意境含蓄,而且都能将诗与画的内容融会无间,使人们见诗而知画,观画而知诗,使诗与画的艺术效果相得益彰,再加上他精妙绝伦的书法,秀丽圆润的篆刻,使一幅绘画能展现出各方面的艺术美,从而给人们创造出一种尽善尽美的新的艺术形式和境界。
以诗入画,增强画面形式美感。作为画家诗人,赵孟頫笔下的山水不同于谢眺的“穷形尽相”,也不同于李白的粗笔勾勒,而是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观察景物,将画的意境、色彩运用于诗中,使其诗具有格外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取得了写意水墨的效果。《辍耕录》中曾有记载,元代著名文人虞集年轻时曾拿着他写的诗去拜访赵孟頫,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山连阁道晨留辇,野散周庐夜属瞳。”阁道即栈道,辇为古代用人拉的车。属是注目的意思。两句诗是说:清晨时分,车子在与绵延山脉相连的栈道之前停了下来,山野间散落着稠密的房舍,夜色已深,诗人仍在挥毫赋诗。看到这两句,赵孟頫的目光停了下来,略加思索后说:“两句诗境很美,如果将其中的‘山’字改成‘天’,将‘野’改成‘星’就更妙了。”年轻的诗人听后连连点头,觉得改得太好了。细想一下,尽管只改了两个字,但诗句的意境已大为改观,一个“天”字使“阁道”的高险之状凸现而出,而且比用“山”字显得更为空灵悠远。“星”字改得更为妙绝,“野”字是个较为概念化的字眼,而“星”则十分具象、直观,同时“星”字的使用一下子使诗的画面有了一种由地而天的立体空间感,境界为之而大开。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作为画家诗人的赵孟頫,其题画诗除了做到“诗中有画”以画入诗,用绘画的技法创作诗歌外,还以诗入画,写了大量的题画诗。与王维不同的是,赵孟頫的题画诗不仅做到了“画中有诗”,而且是画“外”有诗,他的题画诗不仅能对画面解说,更能生发出一种画外之意作为对画面的补充,这是他作为一个画家兼诗人的重要特点。如《题商德符学士桃园春晓图》:
宿云初散青山湿,落红缤纷溪水急。桃花源里得春多,洞口春烟摇绿萝。绿萝摇烟挂绝壁,飞流淙下三千尺。瑶草离离满涧阿,长松落落凌空碧。鸡鸣犬吠自成村,居人至老不相识。瀛洲仙客知仙路,点染丹青寄轻素。何处有山如此图,移家欲向山中住。
如果说诗的前半部分是对画面的描摹,那么“鸡鸣犬吠自成村,居人至老不相识”则是作者的想象,是对画面的一种补充。“瀛洲仙客知仙路,点染丹青寄轻素”则是对画者的一种赞美。“何处有山如此图,移家欲向山中住”是以诗人赏画完毕之后的一种主观感受来突出画者的水平之高。可以说后面的这几部分已远远超出“画中”之范围了。
以诗言志,抒发画家主观情感。赵孟頫的一生人臣之位已极,他身享无穷荣华,然而却心受无穷折磨。仕隐矛盾始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尽管赵孟頫对南宋的覆灭表现出失望、惋惜与伤感,但元朝的大一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此赵孟頫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他作为赵氏宗室、南宋遗民,不愿为新立的元朝效力。另一方面,儒家“入世”思想的强烈熏陶、傲俗自负的性格驱使,又使他不甘于埋没市井、碌碌无为。所以在南宋覆灭后的一段时间内,表面上看他寄情于山水,歌草吟花,自得其乐,而骨子里非常苦闷。他渴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赵孟頫是有意用世的,这是他抛开宋室皇族的身份、不顾时人和后人的讥讽而选择应征出仕的主要因素。如《题归去来图》:
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颦惑蚩妍。终然不能去,俛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卷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开篇即点明“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这正是赵孟頫的愁结所在。
尽管如此,诗人常常通过托物言志,自勉要学贞松翠柏的高风亮节,如他的《题高彦敬画二轴之二》:
万木纷然摇落后,唯馀碧色见松林。尚书雅有冰霜操,笔底时时寄此心。
同时,赵孟頫又不断强化自己渴望归隐的意识。如《题洞阳徐真人万壑松风图》:
谡谡松下风,悠悠尘外心。以我清净耳,听此太古音。逍遥万物表,不受世故侵。何年从此老,辟毂隐云林?
整部《松雪斋文集》几乎被这类弃官归隐、逍遥林下的愿望所笼罩。这是赵孟頫一生反复咏叹的基调。
传统儒家思想的用世之志和对自己才干的自负,成为赵孟頫支撑自我肯定的基石;而终生追求隐逸的表达,又是他自我否定的明证。赵孟頫将自己内心交战的痛苦、自我肯定和否定的冲突,隐藏在潇洒飘逸的诗文词乃至书画之中。
以诗论画,阐述美学观点。在赵孟頫看来,艺术观的核心是师法古人,求其古趣,表现在诗、书法和绘画三方面。他对诗的看法是:“今之诗虽非古之诗,而六义则不能尽废,由是观之,则今之诗犹古之诗也。”又说“必得其才于天,又充其学于己,然而能尽其道”。他对书法的看法是:“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主张以古帖为师,讲求笔法、字形,而用笔最为重要。他对绘画的看法是:“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丛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是旗帜鲜明的复古主义。就画科而论,则强调竹石一科的用笔通于书法,如《题秀石疏林图卷》一诗: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这是赵孟頫以诗道出自己作画的独特之处: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绘画也要讲求笔法,他在这幅画中是运用汉代飞白书中枯笔露白的宽线条来画石的轮廓,并继承周时一位名叫史籀的史官的笔法,勾取树身与树枝,希望观者能从图中领会画和书原为一家眷属。为了追求古意,须从摹拟古人笔墨入手,必然是古代的质朴无华,而非后代的雕凿文饰了。画中数石的笔法亦“飞”亦“白”,倘非精于书学技法,难以办到。可以说他自题一诗,并非虚语了。
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优美的构图与明丽的色彩诉诸人们的眼睛。但是,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诸如触觉、听觉、嗅觉等难以表达出来。诗歌则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表达出日常生活中种种不同的感觉。赵孟頫凭借诗歌语言的这一特点,能够从多种角度营构艺术形象,丰富了画面的审美蕴涵。(本文为西安石油大学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编校:张红玲
赵孟頫题画诗的艺术特点
作为诗人,赵孟頫题画诗的创作数量占其全部诗作的18%,数量虽不太多,但成就却不容低估,其在题画诗的创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诗寄情,丰富绘画意境。在元代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士人们在政治上失望以后,一部分自愿隐匿山林和散居市井,过着超脱的生活。另一部分则乐于声色犬马和琴棋书画。于是,山水画在元代大量涌现,出现了著名的“元代四大家”。赵孟頫题画诗的大部分是为山水画题,这使得其诗在有所寄寓之余,又表现了自然形态美。在诗人笔下,自然是美的,人也是美的。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诗人还引进了人文景观,使得一幅幅画卷充满了人与自然同乐的情趣美。如《牧牛图》:
杨柳青青柳絮飞,陂塘草绿水生肥。一犁耕罢朝来雨,却背斜阳自在归。①
前两句写自然山水,后两句写牧牛之乐。两相映衬,使得整幅图卷充满了一种风情美,这比简单地模山范水更具生命力。
由于赵孟頫本人画技精湛,画作精妙传神,又往往自题其画,将画的构思内容再用语言重现出来,使诗与画的意境融会在一起,表现出了独有的特色:
老树叶似雨,浮岚翠欲流。西风驴背客,吟断野桥秋。
越山隔涛江,风起不可渡。时于图中看,居然在烟雾。
疏疏淡淡竹林间,烟雨冥濛见远山。记得西湖新霁后,与公携杖听潺湲。
这些题画诗,语言优美,音韵流畅,意境含蓄,而且都能将诗与画的内容融会无间,使人们见诗而知画,观画而知诗,使诗与画的艺术效果相得益彰,再加上他精妙绝伦的书法,秀丽圆润的篆刻,使一幅绘画能展现出各方面的艺术美,从而给人们创造出一种尽善尽美的新的艺术形式和境界。
以诗入画,增强画面形式美感。作为画家诗人,赵孟頫笔下的山水不同于谢眺的“穷形尽相”,也不同于李白的粗笔勾勒,而是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观察景物,将画的意境、色彩运用于诗中,使其诗具有格外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取得了写意水墨的效果。《辍耕录》中曾有记载,元代著名文人虞集年轻时曾拿着他写的诗去拜访赵孟頫,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山连阁道晨留辇,野散周庐夜属瞳。”阁道即栈道,辇为古代用人拉的车。属是注目的意思。两句诗是说:清晨时分,车子在与绵延山脉相连的栈道之前停了下来,山野间散落着稠密的房舍,夜色已深,诗人仍在挥毫赋诗。看到这两句,赵孟頫的目光停了下来,略加思索后说:“两句诗境很美,如果将其中的‘山’字改成‘天’,将‘野’改成‘星’就更妙了。”年轻的诗人听后连连点头,觉得改得太好了。细想一下,尽管只改了两个字,但诗句的意境已大为改观,一个“天”字使“阁道”的高险之状凸现而出,而且比用“山”字显得更为空灵悠远。“星”字改得更为妙绝,“野”字是个较为概念化的字眼,而“星”则十分具象、直观,同时“星”字的使用一下子使诗的画面有了一种由地而天的立体空间感,境界为之而大开。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作为画家诗人的赵孟頫,其题画诗除了做到“诗中有画”以画入诗,用绘画的技法创作诗歌外,还以诗入画,写了大量的题画诗。与王维不同的是,赵孟頫的题画诗不仅做到了“画中有诗”,而且是画“外”有诗,他的题画诗不仅能对画面解说,更能生发出一种画外之意作为对画面的补充,这是他作为一个画家兼诗人的重要特点。如《题商德符学士桃园春晓图》:
宿云初散青山湿,落红缤纷溪水急。桃花源里得春多,洞口春烟摇绿萝。绿萝摇烟挂绝壁,飞流淙下三千尺。瑶草离离满涧阿,长松落落凌空碧。鸡鸣犬吠自成村,居人至老不相识。瀛洲仙客知仙路,点染丹青寄轻素。何处有山如此图,移家欲向山中住。
如果说诗的前半部分是对画面的描摹,那么“鸡鸣犬吠自成村,居人至老不相识”则是作者的想象,是对画面的一种补充。“瀛洲仙客知仙路,点染丹青寄轻素”则是对画者的一种赞美。“何处有山如此图,移家欲向山中住”是以诗人赏画完毕之后的一种主观感受来突出画者的水平之高。可以说后面的这几部分已远远超出“画中”之范围了。
以诗言志,抒发画家主观情感。赵孟頫的一生人臣之位已极,他身享无穷荣华,然而却心受无穷折磨。仕隐矛盾始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尽管赵孟頫对南宋的覆灭表现出失望、惋惜与伤感,但元朝的大一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此赵孟頫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他作为赵氏宗室、南宋遗民,不愿为新立的元朝效力。另一方面,儒家“入世”思想的强烈熏陶、傲俗自负的性格驱使,又使他不甘于埋没市井、碌碌无为。所以在南宋覆灭后的一段时间内,表面上看他寄情于山水,歌草吟花,自得其乐,而骨子里非常苦闷。他渴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赵孟頫是有意用世的,这是他抛开宋室皇族的身份、不顾时人和后人的讥讽而选择应征出仕的主要因素。如《题归去来图》:
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颦惑蚩妍。终然不能去,俛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卷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开篇即点明“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这正是赵孟頫的愁结所在。
尽管如此,诗人常常通过托物言志,自勉要学贞松翠柏的高风亮节,如他的《题高彦敬画二轴之二》:
万木纷然摇落后,唯馀碧色见松林。尚书雅有冰霜操,笔底时时寄此心。
同时,赵孟頫又不断强化自己渴望归隐的意识。如《题洞阳徐真人万壑松风图》:
谡谡松下风,悠悠尘外心。以我清净耳,听此太古音。逍遥万物表,不受世故侵。何年从此老,辟毂隐云林?
整部《松雪斋文集》几乎被这类弃官归隐、逍遥林下的愿望所笼罩。这是赵孟頫一生反复咏叹的基调。
传统儒家思想的用世之志和对自己才干的自负,成为赵孟頫支撑自我肯定的基石;而终生追求隐逸的表达,又是他自我否定的明证。赵孟頫将自己内心交战的痛苦、自我肯定和否定的冲突,隐藏在潇洒飘逸的诗文词乃至书画之中。
以诗论画,阐述美学观点。在赵孟頫看来,艺术观的核心是师法古人,求其古趣,表现在诗、书法和绘画三方面。他对诗的看法是:“今之诗虽非古之诗,而六义则不能尽废,由是观之,则今之诗犹古之诗也。”又说“必得其才于天,又充其学于己,然而能尽其道”。他对书法的看法是:“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主张以古帖为师,讲求笔法、字形,而用笔最为重要。他对绘画的看法是:“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丛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是旗帜鲜明的复古主义。就画科而论,则强调竹石一科的用笔通于书法,如《题秀石疏林图卷》一诗: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这是赵孟頫以诗道出自己作画的独特之处: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绘画也要讲求笔法,他在这幅画中是运用汉代飞白书中枯笔露白的宽线条来画石的轮廓,并继承周时一位名叫史籀的史官的笔法,勾取树身与树枝,希望观者能从图中领会画和书原为一家眷属。为了追求古意,须从摹拟古人笔墨入手,必然是古代的质朴无华,而非后代的雕凿文饰了。画中数石的笔法亦“飞”亦“白”,倘非精于书学技法,难以办到。可以说他自题一诗,并非虚语了。
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优美的构图与明丽的色彩诉诸人们的眼睛。但是,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诸如触觉、听觉、嗅觉等难以表达出来。诗歌则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表达出日常生活中种种不同的感觉。赵孟頫凭借诗歌语言的这一特点,能够从多种角度营构艺术形象,丰富了画面的审美蕴涵。(本文为西安石油大学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