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已经对记叙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且记叙文在初中教材的占比已经越来越高,记叙文文体也成了现代社会考验描述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记叙文也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记叙,而是结合抒情、讨论、描写等因素,赋予记叙文更多要素与意义,随着记叙文文体越来越丰富,也意味着对记叙文的探索也要越来越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记叙文文体的阅读及理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研究和思考,研究出适合记叙文文体的更高效、科学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深度挖掘;阅读方法;策略分析
一、 引言
记叙文因为其文体的特殊性,包含了很多不同层面的细节,文章包含多种记述方式以及多种修辞手法。而如果想要对记叙文进行深度理解并总结适合其文体特点的阅读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对记叙文的文体进行深度理解。记叙文的重点是叙述和描写,它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对人、物、景、事的描写。而记叙文也有其特殊的要求,比如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综合来讲,这6大要素基本囊括了叙述的具体要求。在叙述过程中,还需要更多修辞手法进行“润色”,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让文章在描写的过程中增加美感,讓读者赏心悦目,也为文章增加更多意境引导。在记叙过程中,笔者还可以根据事情的发展或者更容易理解的方式选择顺叙、倒叙或插叙。一方面为了让情节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自身对于描写内容的一种思路。结合以上对记叙文的简单介绍,人们不难发现,记叙文有其相应的规律及深入了解的方式方法。接下来,笔者根据记叙文的特点及规律,总结出以下几种阅读方法作为参考。
二、 选文法——了解文章框架内容
记叙文的重点是对文章进行区别,先对文章进行大框架的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框架内容,弄清基本要素,从文章的框架中找到作者的思路,根据对文本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对要素进行提取,如果对记叙的大框架了解了,那么文章的基本思路也就能够思考清楚了。一般记叙文会在文章的开端部分进行时间、地点及人物的交代,同时也会指明文章想要描写的大致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对记叙文要素提取方面进行方式方法的总结。文章一般会在中间部分对事件进行详细叙述,这期间会穿插其他要素和一些修辞手法,对事件进行详细描述,中间部分是承上启下,一般也是文章对事件细节的详细描述,这部分需要进行详细阅读,跟着作者的叙述,对事件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同身受,从而真正体验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细节,将情感表达推向高峰。其实很多文章也会把高峰部分单独描写,将事件的高峰与作者心情的高峰值进行组合,让情感得到升华,也为文章的结尾做好铺垫,同时也会对前面所交代的内容进行合理化,对文章存在的矛盾点进行交代,让矛盾合理化,同时也对事件存在误会的情况进行交代,对误会做一定合理解释。文章的结尾部分一般是事件对于作者的一种影响,借助事件表达自己对于事件的感受。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教师就要在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框架上面下功夫。陈太丘和朋友(人物)约定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时间),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朋友却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等自己先走了。他离开之后,朋友才来。碰见正在家门口(地点)玩耍的陈元方,由此展开了对话。看似陈太丘不等友人自行离去有错在先,其实是友人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错在自身,元方反驳有理有据。在人物形象的对比中,让学生学会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警醒自己以后的言行举止要信守承诺。
三、 题意法——带着问题找答案
初中的阅读理解一般会在文章前期进行大致交代,这也基本给出了大致题意,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专业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找答案。按照阅读理解的题目要求,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记叙文的常规考点包括以下方面:文章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描述、文章主题的描述、文章关于修辞手法运用的必要性、写作手法的可借鉴性、品味语言的细节、关键句子的运用、文章的拓展思想等方式方法。记叙文由于其本身文体的特殊性,也直接决定了成为阅读理解考题的关键知识点,由于初中学生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程度有限,一般以提取类为主,深度拓展的层次有待提高。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引导,对文章所描述的事件进行深度理解和挖掘,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更加感同身受,从而根据题目要求做出相应的判断和理解。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错,但是考题一般会有对应的考点设定,学生如果在记叙文的考核中一味地进行细节通读,一方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关键细节的把控不到位。而教师则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题目引导,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文章中找答案,也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去思考,而这也是针对初中记叙文类阅读理解题目和阅读方式探究中的一种技巧。
四、 重点法——对问题深度思考
记叙文的特殊在于其对事物的描述,与其他文体相比,重点是所描述的内容及对描述内容的升华。与散文相比,可能散文会更注重美感,但记叙文则更讲究对事件的完整描述。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重点阅读事件的描写,可以是大框架的描述理解,也可以是事件描述关键点的理解。学会理解语言环境和文章的深层含义,学会对文章表述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相对于散文而言,记叙文一般都是环环相扣,重在对事件的描述。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背影》(部编版)中,主题就是背影,全文围绕作者看到父亲背影的事件展开叙述,这就要求学生对背影的描述部分进行重点阅读和理解。着眼于文章的大致框架,要引导学生进行侧重点阅读,比如在文章的高潮部分应重点阅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高峰,同时对高潮进行解读,与作者的思想同步展开,同时对文章进行深层次解读,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同身受,确保对作者思想表达充分的理解。对重点的解读可以从文章结构着手,文章中间部分及高潮部分是值得深度思考的点,对文章重点反复推敲,确保情感同步,也确保思想同步。记叙文重点法的运用也包括对好词、好句的理解及思想情感。 五、 排序法——缕清记叙文顺序
排序法是记叙文特有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过程或者叙述过程进行排序,排序法的优点在于对记叙文顺序的分析,可以是多层面的,比如人物、事件方面、事件的发展顺序、文章记叙方法的顺序进行排序。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相应排序方法。比如景物类文章,可以通过对景色的不同层面进行排序,如根据接触景色的顺序进行排序,身临其境,设想自己在景色中,从景色接触点开始,逐一进行时间或特点排序,增加对描述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部编版)一文中,主题就是雨,而作者分别描写了四季的雨,以季节为顺序对雨进行详细描述,这里就可以运用排序法进行记忆和归总。再比如,写人物形象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貌、内在、行动或者心理层面进行相应的排序,如对所描写人物的外貌变化、时间变化、心理层面的改变等进行排序。结合顺叙、倒叙、插叙的方式,对主题进行排序,确保无论是哪种叙述方式,都能够理清事件顺序,从而确保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六、 思维法——让表达逻辑分明
思维方式是现在阅读理解方式方法的关键点,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可以理解为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直接反映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考核。在思维方式初步成型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理解和运用,思维导图可以非常清晰化、条理化地让学生对所记叙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用思维导图梳理所叙述内容,从文章标题开始,对文章叙述内容进行逐步展开,可以是细节的延伸,可以是叙述内容细节的延展,通过对细节的梳理,让文章在逻辑方面得到合理展开。也可以根据叙述文的思维导图模板对特殊文章进行导入,根据模板的引导,让学生对记叙内容进行梳理与调整。而身为学生,也可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工具,事实证明,清晰的条理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质量以及学生的答题能力。
七、 结语
记叙文相对其他文体更有代表性,也更具有其本身文体的特点,在中考考试的占比中也有着一定的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在对文章进行解读时,更应该让学生学会相关文体的阅读技巧和方式方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发挥,也更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除此之外,记叙文的阅读技巧还有很多,对记叙文需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学生学习生涯值得思考的方面,学好记叙文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对提升学习效率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晟.初中语文课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指导方法阐释[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4):32.
[2]李树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三环六步教学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666(10):134.
[3]黄金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记叙文阅读水平[J].报刊荟萃:下,2018(3):229.
[4]钱思成.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6):58-59.
[5]秦瑞桃.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548(6):78.
[6]周舒南.送教下乡培训主题式研修实施策略:关于以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策略为例[J].语文课内外,2020(10):273.
作者简介:
黄飞燕,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奎洋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深度挖掘;阅读方法;策略分析
一、 引言
记叙文因为其文体的特殊性,包含了很多不同层面的细节,文章包含多种记述方式以及多种修辞手法。而如果想要对记叙文进行深度理解并总结适合其文体特点的阅读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对记叙文的文体进行深度理解。记叙文的重点是叙述和描写,它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对人、物、景、事的描写。而记叙文也有其特殊的要求,比如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综合来讲,这6大要素基本囊括了叙述的具体要求。在叙述过程中,还需要更多修辞手法进行“润色”,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让文章在描写的过程中增加美感,讓读者赏心悦目,也为文章增加更多意境引导。在记叙过程中,笔者还可以根据事情的发展或者更容易理解的方式选择顺叙、倒叙或插叙。一方面为了让情节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自身对于描写内容的一种思路。结合以上对记叙文的简单介绍,人们不难发现,记叙文有其相应的规律及深入了解的方式方法。接下来,笔者根据记叙文的特点及规律,总结出以下几种阅读方法作为参考。
二、 选文法——了解文章框架内容
记叙文的重点是对文章进行区别,先对文章进行大框架的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框架内容,弄清基本要素,从文章的框架中找到作者的思路,根据对文本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对要素进行提取,如果对记叙的大框架了解了,那么文章的基本思路也就能够思考清楚了。一般记叙文会在文章的开端部分进行时间、地点及人物的交代,同时也会指明文章想要描写的大致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对记叙文要素提取方面进行方式方法的总结。文章一般会在中间部分对事件进行详细叙述,这期间会穿插其他要素和一些修辞手法,对事件进行详细描述,中间部分是承上启下,一般也是文章对事件细节的详细描述,这部分需要进行详细阅读,跟着作者的叙述,对事件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同身受,从而真正体验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细节,将情感表达推向高峰。其实很多文章也会把高峰部分单独描写,将事件的高峰与作者心情的高峰值进行组合,让情感得到升华,也为文章的结尾做好铺垫,同时也会对前面所交代的内容进行合理化,对文章存在的矛盾点进行交代,让矛盾合理化,同时也对事件存在误会的情况进行交代,对误会做一定合理解释。文章的结尾部分一般是事件对于作者的一种影响,借助事件表达自己对于事件的感受。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教师就要在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框架上面下功夫。陈太丘和朋友(人物)约定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时间),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朋友却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等自己先走了。他离开之后,朋友才来。碰见正在家门口(地点)玩耍的陈元方,由此展开了对话。看似陈太丘不等友人自行离去有错在先,其实是友人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错在自身,元方反驳有理有据。在人物形象的对比中,让学生学会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警醒自己以后的言行举止要信守承诺。
三、 题意法——带着问题找答案
初中的阅读理解一般会在文章前期进行大致交代,这也基本给出了大致题意,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专业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找答案。按照阅读理解的题目要求,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记叙文的常规考点包括以下方面:文章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描述、文章主题的描述、文章关于修辞手法运用的必要性、写作手法的可借鉴性、品味语言的细节、关键句子的运用、文章的拓展思想等方式方法。记叙文由于其本身文体的特殊性,也直接决定了成为阅读理解考题的关键知识点,由于初中学生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程度有限,一般以提取类为主,深度拓展的层次有待提高。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引导,对文章所描述的事件进行深度理解和挖掘,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更加感同身受,从而根据题目要求做出相应的判断和理解。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错,但是考题一般会有对应的考点设定,学生如果在记叙文的考核中一味地进行细节通读,一方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关键细节的把控不到位。而教师则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题目引导,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文章中找答案,也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去思考,而这也是针对初中记叙文类阅读理解题目和阅读方式探究中的一种技巧。
四、 重点法——对问题深度思考
记叙文的特殊在于其对事物的描述,与其他文体相比,重点是所描述的内容及对描述内容的升华。与散文相比,可能散文会更注重美感,但记叙文则更讲究对事件的完整描述。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重点阅读事件的描写,可以是大框架的描述理解,也可以是事件描述关键点的理解。学会理解语言环境和文章的深层含义,学会对文章表述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相对于散文而言,记叙文一般都是环环相扣,重在对事件的描述。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背影》(部编版)中,主题就是背影,全文围绕作者看到父亲背影的事件展开叙述,这就要求学生对背影的描述部分进行重点阅读和理解。着眼于文章的大致框架,要引导学生进行侧重点阅读,比如在文章的高潮部分应重点阅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高峰,同时对高潮进行解读,与作者的思想同步展开,同时对文章进行深层次解读,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同身受,确保对作者思想表达充分的理解。对重点的解读可以从文章结构着手,文章中间部分及高潮部分是值得深度思考的点,对文章重点反复推敲,确保情感同步,也确保思想同步。记叙文重点法的运用也包括对好词、好句的理解及思想情感。 五、 排序法——缕清记叙文顺序
排序法是记叙文特有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过程或者叙述过程进行排序,排序法的优点在于对记叙文顺序的分析,可以是多层面的,比如人物、事件方面、事件的发展顺序、文章记叙方法的顺序进行排序。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相应排序方法。比如景物类文章,可以通过对景色的不同层面进行排序,如根据接触景色的顺序进行排序,身临其境,设想自己在景色中,从景色接触点开始,逐一进行时间或特点排序,增加对描述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部编版)一文中,主题就是雨,而作者分别描写了四季的雨,以季节为顺序对雨进行详细描述,这里就可以运用排序法进行记忆和归总。再比如,写人物形象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貌、内在、行动或者心理层面进行相应的排序,如对所描写人物的外貌变化、时间变化、心理层面的改变等进行排序。结合顺叙、倒叙、插叙的方式,对主题进行排序,确保无论是哪种叙述方式,都能够理清事件顺序,从而确保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六、 思维法——让表达逻辑分明
思维方式是现在阅读理解方式方法的关键点,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可以理解为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直接反映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考核。在思维方式初步成型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理解和运用,思维导图可以非常清晰化、条理化地让学生对所记叙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用思维导图梳理所叙述内容,从文章标题开始,对文章叙述内容进行逐步展开,可以是细节的延伸,可以是叙述内容细节的延展,通过对细节的梳理,让文章在逻辑方面得到合理展开。也可以根据叙述文的思维导图模板对特殊文章进行导入,根据模板的引导,让学生对记叙内容进行梳理与调整。而身为学生,也可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工具,事实证明,清晰的条理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质量以及学生的答题能力。
七、 结语
记叙文相对其他文体更有代表性,也更具有其本身文体的特点,在中考考试的占比中也有着一定的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在对文章进行解读时,更应该让学生学会相关文体的阅读技巧和方式方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发挥,也更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除此之外,记叙文的阅读技巧还有很多,对记叙文需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学生学习生涯值得思考的方面,学好记叙文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对提升学习效率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晟.初中语文课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指导方法阐释[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4):32.
[2]李树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三环六步教学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666(10):134.
[3]黄金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记叙文阅读水平[J].报刊荟萃:下,2018(3):229.
[4]钱思成.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6):58-59.
[5]秦瑞桃.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548(6):78.
[6]周舒南.送教下乡培训主题式研修实施策略:关于以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策略为例[J].语文课内外,2020(10):273.
作者简介:
黄飞燕,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奎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