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优化中学历史教学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legebicao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教学工具,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文章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并以一节中学历史课教学设计为例,详细分析了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试图探索并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 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
  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面对历史这片知识的海洋,如果能够构建一幅“知识全景图”,不仅能方便地整合一切可用的资源,而且还能形象地看出章节内容的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有了这幅“知识全景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掌控知识的“全局”,还可兼顾知识的“细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思维导图恰好可以轻松快捷地实现这些功能,它已在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领域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应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成效非常突出。[1] 本文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思维导图与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从实践层面介绍其应用模式和具体案例。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托尼·巴赞(Tony Buzan)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树状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2] 思维导图依据大脑的结构特征及运作规律,可以将左脑的顺序、逻辑、数字、文字、清单以及右脑的空间、图像、节奏、色彩和想象力综合调动起来,轻松地将原本枯燥的大量信息变成有高度组织性、活泼有趣、容易记忆的彩色图示。它在加速资料积累的同时,还可便捷地依据信息彼此间的关联,进行系统化地分类储存、管理和应用;充分开发了大脑的潜能,提高了大脑运作的效率。同时,在绘图过程中既可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可激发联想与创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一幅图像调动了无限的思维联想,一幅图像胜过千言万语”。
  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步:将中心主题放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拓展;大脑不受任何约束,围绕中心主题内容充分联想,画出各级分支,记录下瞬间闪现的灵感;保留适当空白,以便随时增加内容;整理各级分支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并且要善于用连线、颜色、图形等表示;与同学所绘思维导图进行交流、探索与完善。[3]
  二、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中学历史教学模式
  为了更加有效地改进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我们还需要先探讨中学历史的学科特点。首先,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4] 可见,中学历史教学非常适合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构建优化。
  根据中学历史课程的特点,笔者结合自身长期的教学实践及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依据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理论,构建并实践了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下面我们就依据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以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材(人教版)中的一节课《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作为案例,探讨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效果。
  1.教学设计与实施
  设计理念:是根据历史新课改教学目标结合思维导图的应用模式设计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并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知识条理化、线索化、图像化、系统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以及自主、协作的学习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分析:本主题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涉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等知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具有重大作用。[5] 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补充背景知识及“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其中“三大改造”对于中学生较难理解。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中学历史中关于“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应用一些基本软件,如office、画图工具、思维导图制作方法等,能进行简单的探索性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回想和补充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使学生明确本课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知识的连贯和综合。通过制作思维导图,使“三大改造”的知识条理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成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运用思维导图整理概括知识点。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
  教学方法:讲解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因特网及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软件。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教师在展开新课之前,用思维导图工具制作一些优美的、简洁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并对作品作出评价,说出自己对作品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师问:“同学们知道这些生动描述我们历史知识的作品是如何制作和使用的吗?你们想亲手为我们的历史课制作一些漂亮的作品吗?那么本节课我们来揭开这些作品制作的奥秘吧!”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为历史知识制作思维导图的兴趣,还将学生引入了本课主题的学习。
  【搜集、分析、整理信息】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使学生明确本主题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教师还给学生提供与本主题知识相关的网站索引,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索引,收集信息。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各小组根据检索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整理,为下一步制作思维导图奠定基础。
  【小组讨论、协商交流,制作思维导图作品】
  根据收集、整理的信息,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将本主题的历史知识分为“过渡的开始”“道路的选择”“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三个部分进行绘图。在此环节可让每个学生负责绘制图的一部分,进行发散思维,激发灵感;然后交换任务,根据本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在前一个同学绘制的基础上,补充遗漏的内容,也可加上自己新的见解。在制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提交作品,展示成果】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将制作完成的作品发布在学生作业区内(范例如图2、图3所示),教师浏览学生作品,并给予及时适当的反馈。
  【总结评价】
  此环节根据每个小组提交的作品,开展教师评价、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找出不足,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课堂小结】
  根据思维导图结构,有层次、有逻辑地总结主题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教学案例实施总结
  通过案例实践证明,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历史教学设计,可将枯燥的传统线性板书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发散性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可以使复杂、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化、形象化,将原本枯燥的海量知识信息变成了容易记忆、有高度组织性的彩色图示,使教学内容的组织、展示和讲解更加清晰简洁、重点突出、活泼有趣。另外,思维导图本身图文结合、色彩化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思维导图中运用分析、归纳、分类等思维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在绘制过程中,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效提高思考技巧,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组织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对知识的加工和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确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思维工具和教学策略,它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历史的学习,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教学策略,它在历史教学以及其他学科上还有更深层次、更多价值的应用,这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做出更为积极的研究与探索。
  【注: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超越”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11B925。】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参考文献:
  [1]赵红华,陈丽华.思维导图在钢结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2][英]东尼·博赞著,张鼎昆、徐克茹译.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4]罗波.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1(6).
  [5]陆莉.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1).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报告依据赴新疆喀什地区实习支教学生的实地调查,从现状综述、问题汇总、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观照喀什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讨论了喀什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背景以及问题和不足,并依据事实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喀什地区 基础教育 现状 解决对策    一、前言  2011年3月,新疆石河子大学的4个专业的400余名08级师范生来到喀什地区,开始了为期近4个月的实习支教生活。参加实习支教的学生大多被
期刊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毛诗序 》)找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清诗人感情的脉搏,就等于找到了理解古诗的金钥匙,能轻松穿越时空,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果对诗人所处时代情况不清楚,就无法体会他们的“言下之意”,更谈不上从中受到熏陶了。因此,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对诗人的身世经历、写作背景作具体介绍,帮助学生感悟诗词风格。但效果恐怕并不理想。体悟诗情、探讨思想、琢磨诗风难度比较大,学生年龄
期刊
【摘 要】行动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早已经取得了教育研究者的一致认可。但是,作为行动研究的重要开展者——中小学教师对行动研究的青睐却并没有在行动上展现出来。虽然行动研究在理论层面上走俏,但在实践层面上却遭遇搁浅。这种“上热下冷”的现状既折射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张力,也暴露出应试教育的冲击以及教育理论研究中本土化的不足。这种现状的解决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进行反思,同时也需要教育实践者进行反思。
期刊
精彩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思想。综观名师的课堂,教学的大智慧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的。细节看似“随心所欲”,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却是教师理念引领和灵性处理的综合效果。  1.精心预设,在建构中品味学生的精彩  课堂上的精彩,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课前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教师只有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
期刊
【摘 要】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而加强高中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培训更是当务之急。本文以北川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校情为切入点,剖析北川中学在教师校本培训改革实践中的路径选择,通过社会各界的教育援助与北川中学内部的教学改革,揭示教师校本培训的几点创新举措,从而为高中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得出一些启示,即校本培训模式可具多样性,搭建教师校本培训的教研平台和提供教师校本培训的
期刊
我校是一所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乡镇中学,有着优秀的文化底蕴。根据学校的实际,我校确定以“继承”和“发展”的思路来开创学校特色校园建设的新局面。为此,我校不仅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科研课题,而且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已成为了我校成长发展中的一个特色。    一、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创设具有“传美”特色的育人氛围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期刊
【摘 要】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缩小班级规模计划,但至今对这个计划的评价也莫衷一是。本文介绍了田纳西州、康涅狄格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实施的缩小班级规模计划,并分析他们实施这一计划的研究成果。从教师和学校公共设施的角度理性地思考了缩小班级规模计划的利弊。继而从班级规模问题、实施阶段问题、师资配备问题三个方面分析了该计划给我国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缩小班级规模 教师 学校    2
期刊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策划者,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领跑人。校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校的师生,校长在学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一校之长,在日常的管理中坚持做到了“三有”“五勤”,学校就有可能朝着生机与活力的方向发展。“三有”,即校长要有思想、要有声音、要有身影;“五勤”,即校长要勤学、勤思、勤写、勤走、勤察。    一、校长的“三有”    1.校长要有思想  有思想是指校长的治校思想。治校思想包括教育思想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内省智能是加德纳提出的个体具有的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之一,是指个体对自我进行省察、区辨自我的感觉,并产生适当行为的能力。具体来说,内省智能包括对自己长处、弱点、追求和梦想的认识,个人的思考、学习、工作和解决问题的风格,与人交往的特点以及对自己角色的合理定位和对待方式等。它对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建立、自我评价的发展以及自尊、自律和自制能力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对此,笔者从个案观察入手,进一
期刊
一、引言  元认知即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对人的认知活动起着计划、推动、监控和调节作用。同个体其他的认知能力相比,元认知的认知对象是个体自身的认知活动系统,即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认知策略等的认识以及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体验、计划、监控和调节。元认知可划分为三类: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1] 元认知能力即“表现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