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品德课程一年级新教材,选编与活动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为指导,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中央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品德课程的育人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借助课堂教学主阵地,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品德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传统美德滋润儿童心灵,让法治之力保护儿童成长,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关键词】道德;法治;核心价值观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是北师大版小学品德课程的新教材。《道德与法治》选编与活动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为指导,具有“方向性”“生活性”“儿童主体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课程的育人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借助课堂教学主阵地,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品德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能使价值观的教育推广更好地落在实处,让传统美德滋润儿童心灵,让法治之力保护儿童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以下几点体会尤为深刻:
一、欣赏自然之美,感受“和谐”之乐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有很多呈现自然之美的内容。例如,《春天来了》《美丽的秋天》等等。这些课文中,有群芳吐艳春光美,也有落叶飘飘秋意浓。带着孩子们欣赏这些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惬意油然而生。例如,在《让鲜花装扮我们的生活》的教学中,上课伊始,老师就展示了一段引人注目的视频,让孩子们在美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和动人的解说中,走进春天的花城,感受无边的美景。这样的引入,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带领同学们走进了美丽的课堂。当孩子欣赏美景意犹未尽时,老师引导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的鲜花美景。通过移动技术,同学们把自己拍的美丽图片发送到展示台上,课室的屏幕,就成了花的海洋,美的世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鲜花美景,让同学们在分享中认识了更多的鲜花,感受到鲜花对家庭、学校、家乡的美化,感受到人与植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和谐”的价值观沁人心扉,“和为贵”的美德就如春天播下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成长。
二、培养规则意识,体会“法治”之意
《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学生的教育包含了“道德”与“法”的要求,希望学生们既有好的品德,也有好的法治精神,将来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和建设者。如果说,在孩子心中播下“和諧相处”、“热爱生活”的种子,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么,《道德与法治》中《守规则,保安全》的内容,则是培养孩子初步的“法治”精神的很好的载体。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初步体会“法治”的意义。
上课铃响,我走进课室,正准备和同学们讲授《守规则,保安全》一课,却发现小班长没有像往常一样组织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而是坐在座位上哭泣。原来,课间她去洗手间回来,就发现放在桌面的笔袋不见了。经过调查,是贪玩的小青把它扔到了楼下。我心里一惊:“这不是高空砸物吗?幸好没有伤着人!”我决定临时调整《守规则,保安全》一课的教学内容,从这个事例引入学习。
我说:“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玩猜谜语的游戏,好吗?”一听到猜谜语,同学们的眼睛马上亮晶晶地望着我。我故作神秘地说:“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当我提示是一种文具时,同学们都猜出来了,齐声说:“铅笔”!说完,还笑眯眯地向同学展示自己漂亮的小铅笔。这是,我拿出几支摔断的铅笔,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的铅笔多漂亮啊!可是,大家看,这几支铅笔和笔袋被扔到四楼下面,已经断了!如果它们和我们人一样有感受,它们会觉得怎么样呢?”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说:“它们会觉得很疼的!”“它们会流血的!”“它们会死的”......随着同学们的发言,我看到小青低下了头。我说:“谁能当个小帮手,帮忙削好这几支摔断的铅笔吗?”大家都纷纷举起手来,也包括小青。我请小青出来现场削铅笔。看到铅笔又削好了,小青现出如释重负的表情,还情不自禁地往铅笔上吹了吹气,好像帮铅笔减轻疼痛一样。同学们马上给知错就改的小青鼓起了掌。
我顺着这件事,补充了一个高空砸物的惨痛事例:2014年,江阴市两名8岁的孩子从楼顶扔砖头下楼玩,把一个路过的人砸死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辜地失去了。两个孩子的家庭赔偿了几十万元,还要面临法律的审判。三个家庭的幸福生活,就这样毁了。看着这样血的教训,同学们深深懂得了高空砸物的危害,知道了不守规则,会造成安全事故,还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懂得了守规守法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同学们讨论,校园中,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要遵守。同学们的思维变得十分积极,总结了“不能打人”“遵守校规”,遵守“交通规则”等许多方面,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悄悄萌芽了。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好思想、好习惯,更有利于同学们的成长。
三、寻找先烈足迹,感悟“爱国”之情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爱国”是一个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就有很多有关“爱国”的内容,我们可以整合教材内容,注重有效衔接,补充各种资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在《向革命先烈致敬》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较远,学生对于我国革命先烈的事迹了解不是太多,感受不是太深。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借助影视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历史,认识英雄人物,学习英雄事迹,感悟革命先烈的爱国深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先播放了小英雄《王二小》的影视故事,孩子们一下子被王二小的故事打动了。王二小勇敢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同学们。引入学习后,老师带领同学们认识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在《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中,学生们都被红军那视死如归、英勇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在视频中,我们看到,每个战士,都只是平常人的血肉之躯,但是,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在强渡大渡河的时候,他们跳入了水中,用血肉之躯,托起了渡河的桥梁,任凭子弹呼啸、烈火焚烧……谁看了这样的画面,能不为战士的视死如归而感动呢?所以,这些革命先烈的无私无畏,就是拨动孩子心弦的最好素材,一个画面,胜过了千言万语,孩子们对红军战士的感动之情、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对“爱国”的体会就更加入情入心了。
通过寻找革命先烈的足迹,同学们懂得了:在多年的战斗中,正是有了很多的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英勇献身,才建立了我们幸福的新中国,他们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得到了传承。
四、学做“爱心义工”,践行“友善”之行
我国历来推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通过组织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做“爱心小义工”,践行“友善”之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落实到孩子们具体的品德课程实践活动中。
在学习了《中秋节》的内容后,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了“捐献爱心月饼”的活动。让有条件的同学们自愿捐献1个爱心月饼,汇集起来,送到有需要的孤寡老人家庭,为老人家送上节日的祝福和温暖。在学习了《重阳节》之后,我让同学们加入学校“爱心义工队”,参加“爱心晚餐”送餐工作。在社区工作人员和老师的带领下,让同学们为社区的独居老红军送上爱心晚餐,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送上温暖可口的晚饭,也送上一份关心与祝福,用实际行动践行“友善”的美德。
在《寒假生活交流会中》同学们还分享了参加“爱心義卖”活动的感受。正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做“爱心小义工”的活动,让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友善”待人,是我们宝贵的传统美德,帮助别人,自己也从中得到了收获与成长,是非常开心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取得了更好的实效。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品德课程的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能让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更加明确,教学实践的效果更加明显,促进品德课堂教学紧跟时代要求,取得更好的实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十分丰富,对品德课堂的渗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袁景林.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剖析与案例.希望出版社,2012.
[4]梁健敏.生本课堂观察研究——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例.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读本.红旗出版社,2014.
[7]刘道溶.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王玉强.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道德;法治;核心价值观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是北师大版小学品德课程的新教材。《道德与法治》选编与活动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为指导,具有“方向性”“生活性”“儿童主体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课程的育人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借助课堂教学主阵地,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品德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能使价值观的教育推广更好地落在实处,让传统美德滋润儿童心灵,让法治之力保护儿童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以下几点体会尤为深刻:
一、欣赏自然之美,感受“和谐”之乐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有很多呈现自然之美的内容。例如,《春天来了》《美丽的秋天》等等。这些课文中,有群芳吐艳春光美,也有落叶飘飘秋意浓。带着孩子们欣赏这些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惬意油然而生。例如,在《让鲜花装扮我们的生活》的教学中,上课伊始,老师就展示了一段引人注目的视频,让孩子们在美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和动人的解说中,走进春天的花城,感受无边的美景。这样的引入,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带领同学们走进了美丽的课堂。当孩子欣赏美景意犹未尽时,老师引导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的鲜花美景。通过移动技术,同学们把自己拍的美丽图片发送到展示台上,课室的屏幕,就成了花的海洋,美的世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鲜花美景,让同学们在分享中认识了更多的鲜花,感受到鲜花对家庭、学校、家乡的美化,感受到人与植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和谐”的价值观沁人心扉,“和为贵”的美德就如春天播下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成长。
二、培养规则意识,体会“法治”之意
《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学生的教育包含了“道德”与“法”的要求,希望学生们既有好的品德,也有好的法治精神,将来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和建设者。如果说,在孩子心中播下“和諧相处”、“热爱生活”的种子,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么,《道德与法治》中《守规则,保安全》的内容,则是培养孩子初步的“法治”精神的很好的载体。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初步体会“法治”的意义。
上课铃响,我走进课室,正准备和同学们讲授《守规则,保安全》一课,却发现小班长没有像往常一样组织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而是坐在座位上哭泣。原来,课间她去洗手间回来,就发现放在桌面的笔袋不见了。经过调查,是贪玩的小青把它扔到了楼下。我心里一惊:“这不是高空砸物吗?幸好没有伤着人!”我决定临时调整《守规则,保安全》一课的教学内容,从这个事例引入学习。
我说:“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玩猜谜语的游戏,好吗?”一听到猜谜语,同学们的眼睛马上亮晶晶地望着我。我故作神秘地说:“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当我提示是一种文具时,同学们都猜出来了,齐声说:“铅笔”!说完,还笑眯眯地向同学展示自己漂亮的小铅笔。这是,我拿出几支摔断的铅笔,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的铅笔多漂亮啊!可是,大家看,这几支铅笔和笔袋被扔到四楼下面,已经断了!如果它们和我们人一样有感受,它们会觉得怎么样呢?”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说:“它们会觉得很疼的!”“它们会流血的!”“它们会死的”......随着同学们的发言,我看到小青低下了头。我说:“谁能当个小帮手,帮忙削好这几支摔断的铅笔吗?”大家都纷纷举起手来,也包括小青。我请小青出来现场削铅笔。看到铅笔又削好了,小青现出如释重负的表情,还情不自禁地往铅笔上吹了吹气,好像帮铅笔减轻疼痛一样。同学们马上给知错就改的小青鼓起了掌。
我顺着这件事,补充了一个高空砸物的惨痛事例:2014年,江阴市两名8岁的孩子从楼顶扔砖头下楼玩,把一个路过的人砸死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辜地失去了。两个孩子的家庭赔偿了几十万元,还要面临法律的审判。三个家庭的幸福生活,就这样毁了。看着这样血的教训,同学们深深懂得了高空砸物的危害,知道了不守规则,会造成安全事故,还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懂得了守规守法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同学们讨论,校园中,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要遵守。同学们的思维变得十分积极,总结了“不能打人”“遵守校规”,遵守“交通规则”等许多方面,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悄悄萌芽了。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好思想、好习惯,更有利于同学们的成长。
三、寻找先烈足迹,感悟“爱国”之情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爱国”是一个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就有很多有关“爱国”的内容,我们可以整合教材内容,注重有效衔接,补充各种资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在《向革命先烈致敬》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较远,学生对于我国革命先烈的事迹了解不是太多,感受不是太深。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借助影视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历史,认识英雄人物,学习英雄事迹,感悟革命先烈的爱国深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先播放了小英雄《王二小》的影视故事,孩子们一下子被王二小的故事打动了。王二小勇敢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同学们。引入学习后,老师带领同学们认识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在《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中,学生们都被红军那视死如归、英勇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在视频中,我们看到,每个战士,都只是平常人的血肉之躯,但是,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在强渡大渡河的时候,他们跳入了水中,用血肉之躯,托起了渡河的桥梁,任凭子弹呼啸、烈火焚烧……谁看了这样的画面,能不为战士的视死如归而感动呢?所以,这些革命先烈的无私无畏,就是拨动孩子心弦的最好素材,一个画面,胜过了千言万语,孩子们对红军战士的感动之情、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对“爱国”的体会就更加入情入心了。
通过寻找革命先烈的足迹,同学们懂得了:在多年的战斗中,正是有了很多的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英勇献身,才建立了我们幸福的新中国,他们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得到了传承。
四、学做“爱心义工”,践行“友善”之行
我国历来推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通过组织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做“爱心小义工”,践行“友善”之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落实到孩子们具体的品德课程实践活动中。
在学习了《中秋节》的内容后,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了“捐献爱心月饼”的活动。让有条件的同学们自愿捐献1个爱心月饼,汇集起来,送到有需要的孤寡老人家庭,为老人家送上节日的祝福和温暖。在学习了《重阳节》之后,我让同学们加入学校“爱心义工队”,参加“爱心晚餐”送餐工作。在社区工作人员和老师的带领下,让同学们为社区的独居老红军送上爱心晚餐,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送上温暖可口的晚饭,也送上一份关心与祝福,用实际行动践行“友善”的美德。
在《寒假生活交流会中》同学们还分享了参加“爱心義卖”活动的感受。正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做“爱心小义工”的活动,让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友善”待人,是我们宝贵的传统美德,帮助别人,自己也从中得到了收获与成长,是非常开心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取得了更好的实效。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品德课程的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能让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更加明确,教学实践的效果更加明显,促进品德课堂教学紧跟时代要求,取得更好的实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十分丰富,对品德课堂的渗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袁景林.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剖析与案例.希望出版社,2012.
[4]梁健敏.生本课堂观察研究——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例.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读本.红旗出版社,2014.
[7]刘道溶.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王玉强.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