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或教学的社会价值。那么,如何增强思品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指导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所要促成学生的身心变化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要求所做的规定或设想。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客观性。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而定,不能具有随意性。第二,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内在统一。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学中需要优先考虑和实施的课程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的空间与时间。第四,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如人教版教材思品八下第九课第一框《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的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崇尚公平的理念,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能力目标──初步具备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公平的含义,明确社会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公平。就综合考虑了上述几个方面。因为从教材角度分析:本课是八下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一框,第四单元公平和正义的理念要求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所以,本单元既是对前几个单元内容的自然延伸,也是对前几个单元内容的合理提升。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第一,合理处理教材。其一,依据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重新编制教学顺序。其二,要研究如何教,教什么,把教学内容分成讲解部分、讨论部分、学生自学部分和学生活动部分。既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要注重以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来充实教材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如讲上述内容时,我就把教材第一框整合成一节课内容(按教参,需要2课时),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否公平(高考加分政策、同工不同酬等)积极让学生讨论,激发思维,充分达到教学要求。
第二,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其一,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其二,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讲“公平”时利用了“习主席的中国梦”材料,“贵港市近几年来的义务教育的政策变化”等,这些材料非常新,能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在上学期讲“讲礼貌”那课时,就用了一个音频(相声)“讲礼貌”,效果很好。
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統,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而在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多样。在实践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有: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和讲授式教学。而体验式学习是现在初中思品课常用而又效果较好的方式。
第二,情境体验。体验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或者一定的情景,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或亲历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是“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师在实施体验教学时要注意:其一,情景设计要得当。情境设计要有真实性,确实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并能从中获得感悟,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加强反思,引领感悟。如讲“公平”时,使用如下材料:小张和小李同是都安人,2013年来到覃塘打工,两人在同一家饭店工作,小张在后厨洗菜,小李是主厨。天天起早摸黑,认真干活。上个月月底发工资时小张却比小李少500元。这样的情境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本校60%以上是留守生,家长打工的居多)。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三,教学活动中设问的有效性。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设问,是指课程在提炼内容目标、呈现教学内容时通过精心设计而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必须与情境有关;设计的问题必须根植与学生的生活;教学设问要有深度:能启迪学生思维,能追问;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呈现上述材料后,给出的问题是:连续问三个问题:如果你是小李,你怎么想? 如果你是小张,你又怎么想?你觉得这样的工资合理吗?为什么?这样层层追问的问题,是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启迪他们的思维的,是有效的问题。
四、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其一,评价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运用中肯的语言及时点评,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有效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具有激励性、增值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其二,归纳提升的有效性。采用情景教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课堂,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情境+问题”的归纳式教学中的归纳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形成,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一点,如果学生归纳的不到位,教师要补充;学生归纳好了,教师要重点强调,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讲“公平”时,看了材料:“王斌余事例(欠薪不给反遭打骂,后杀人)”,联系身边不公平事件,让学生归纳不公平对社会稳定的负面作用。进而提升出,社会稳定需要公平(从个人角度、从社会角度)。
当然,一节有效的思品课还需要注意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的掌控等。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只要教师用心,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学生,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做好准备是能实现的。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指导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所要促成学生的身心变化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要求所做的规定或设想。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客观性。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而定,不能具有随意性。第二,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内在统一。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学中需要优先考虑和实施的课程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的空间与时间。第四,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如人教版教材思品八下第九课第一框《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的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崇尚公平的理念,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能力目标──初步具备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公平的含义,明确社会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公平。就综合考虑了上述几个方面。因为从教材角度分析:本课是八下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一框,第四单元公平和正义的理念要求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所以,本单元既是对前几个单元内容的自然延伸,也是对前几个单元内容的合理提升。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第一,合理处理教材。其一,依据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重新编制教学顺序。其二,要研究如何教,教什么,把教学内容分成讲解部分、讨论部分、学生自学部分和学生活动部分。既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要注重以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来充实教材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如讲上述内容时,我就把教材第一框整合成一节课内容(按教参,需要2课时),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否公平(高考加分政策、同工不同酬等)积极让学生讨论,激发思维,充分达到教学要求。
第二,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其一,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其二,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讲“公平”时利用了“习主席的中国梦”材料,“贵港市近几年来的义务教育的政策变化”等,这些材料非常新,能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在上学期讲“讲礼貌”那课时,就用了一个音频(相声)“讲礼貌”,效果很好。
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統,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而在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多样。在实践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有: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和讲授式教学。而体验式学习是现在初中思品课常用而又效果较好的方式。
第二,情境体验。体验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或者一定的情景,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或亲历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是“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师在实施体验教学时要注意:其一,情景设计要得当。情境设计要有真实性,确实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并能从中获得感悟,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加强反思,引领感悟。如讲“公平”时,使用如下材料:小张和小李同是都安人,2013年来到覃塘打工,两人在同一家饭店工作,小张在后厨洗菜,小李是主厨。天天起早摸黑,认真干活。上个月月底发工资时小张却比小李少500元。这样的情境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本校60%以上是留守生,家长打工的居多)。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三,教学活动中设问的有效性。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设问,是指课程在提炼内容目标、呈现教学内容时通过精心设计而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必须与情境有关;设计的问题必须根植与学生的生活;教学设问要有深度:能启迪学生思维,能追问;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呈现上述材料后,给出的问题是:连续问三个问题:如果你是小李,你怎么想? 如果你是小张,你又怎么想?你觉得这样的工资合理吗?为什么?这样层层追问的问题,是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启迪他们的思维的,是有效的问题。
四、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其一,评价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运用中肯的语言及时点评,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有效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具有激励性、增值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其二,归纳提升的有效性。采用情景教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课堂,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情境+问题”的归纳式教学中的归纳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形成,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一点,如果学生归纳的不到位,教师要补充;学生归纳好了,教师要重点强调,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讲“公平”时,看了材料:“王斌余事例(欠薪不给反遭打骂,后杀人)”,联系身边不公平事件,让学生归纳不公平对社会稳定的负面作用。进而提升出,社会稳定需要公平(从个人角度、从社会角度)。
当然,一节有效的思品课还需要注意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的掌控等。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只要教师用心,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学生,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做好准备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