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复习课上如何能够提高的复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该讲什么,什么不该讲,成为我们上复习课的老师棘手的并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课前“先学”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1.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活动基本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只有认真通读和领悟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教学。
2.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新课改的重要抓手,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理论基础。
3.研究学生,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4.研究学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掌握导学案预设内的基础知识。
5.研究教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6.研究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分层,切实能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拒绝简单化、习题化。导学案中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发现了……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导学案的主线下进行自学,让导学案成为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仔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回忆,独立完成学案,要求每位同学根据学习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动起脑来,认真预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记录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以及需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全部批阅或者部分选批掌握学生知识的遗忘点与盲点。
二、课堂“再学”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1.学生讨论,教师根据预习的情况,设计课堂的重难点,让学生带着自己课前“先学”中发现的“学习问题和困惑”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交流讨论,或者自己核对答案或与同学交流,突破自己知识弱点的思维过程;老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去,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
2.学生展示,展示主要是指让学生在预习、讨论的基础上以有效方式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等,展示时,教师以导学案为指导,把预先设计好的展示任务分配到各预习小组,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用其他颜色的的笔对展示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让所有学生在展示环节中都处于紧张狀态,有事可做。同时也可以进行小组间展示,未参加黑板展示的同学将自己的成果写在学案上,相邻两个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换并给对方修改和批阅,在批阅的过程中即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创意和想法,又可以注意到容易出错的地方。
3.教师讲解,需要认识到的是,学生的自学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水平的限制,学生课前的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亦即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所以以学定教,“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错了的,教师更正;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
教师讲解、点拨等也要选准时机,恰到好处;要做到言简意赅,精准到位,有很强的条理性、逻辑性、针对性。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情趣化。并且要巧设问题,创设意趣化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极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潜能,针对展示点评情况科学评价各小组,激励到位。
由学生提出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师生合作共同解答,还要根据课堂学生反映的情况以及新生成的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有若干个要点,使问题答案要点化;每一个问题答案要点的表述要按一定的顺序,使问题答案要点表述条理化,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由于先学为参与课堂讨论交流提供了基础保障,学生通过先学带着自己的问题、困惑、思考、想法、见解和意见进课堂,课堂真正成了学生求知和展示的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师生真正成了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这使课堂充满了内在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机制。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者成为其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是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自主建构和批判创新的活动,学习是相互沟通、积极对话、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过程。
三、课后巩固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注重及时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要求“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思维比较活跃,这时需要精心归纳总结,消化吸收,使知识更加完善,掌握更加扎实,要安排适当的巩固练习,设计练习的要求:
1.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紧扣考点,每一个知识点后面尽量跟上相应练习;
2.要有层次性,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以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3.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针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整体推进。
总之,“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前“先学”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1.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活动基本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只有认真通读和领悟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教学。
2.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新课改的重要抓手,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理论基础。
3.研究学生,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4.研究学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掌握导学案预设内的基础知识。
5.研究教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6.研究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分层,切实能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拒绝简单化、习题化。导学案中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发现了……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导学案的主线下进行自学,让导学案成为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仔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回忆,独立完成学案,要求每位同学根据学习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动起脑来,认真预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记录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以及需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全部批阅或者部分选批掌握学生知识的遗忘点与盲点。
二、课堂“再学”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1.学生讨论,教师根据预习的情况,设计课堂的重难点,让学生带着自己课前“先学”中发现的“学习问题和困惑”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交流讨论,或者自己核对答案或与同学交流,突破自己知识弱点的思维过程;老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去,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
2.学生展示,展示主要是指让学生在预习、讨论的基础上以有效方式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等,展示时,教师以导学案为指导,把预先设计好的展示任务分配到各预习小组,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用其他颜色的的笔对展示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让所有学生在展示环节中都处于紧张狀态,有事可做。同时也可以进行小组间展示,未参加黑板展示的同学将自己的成果写在学案上,相邻两个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换并给对方修改和批阅,在批阅的过程中即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创意和想法,又可以注意到容易出错的地方。
3.教师讲解,需要认识到的是,学生的自学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水平的限制,学生课前的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亦即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所以以学定教,“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错了的,教师更正;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
教师讲解、点拨等也要选准时机,恰到好处;要做到言简意赅,精准到位,有很强的条理性、逻辑性、针对性。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情趣化。并且要巧设问题,创设意趣化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极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潜能,针对展示点评情况科学评价各小组,激励到位。
由学生提出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师生合作共同解答,还要根据课堂学生反映的情况以及新生成的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有若干个要点,使问题答案要点化;每一个问题答案要点的表述要按一定的顺序,使问题答案要点表述条理化,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由于先学为参与课堂讨论交流提供了基础保障,学生通过先学带着自己的问题、困惑、思考、想法、见解和意见进课堂,课堂真正成了学生求知和展示的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师生真正成了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这使课堂充满了内在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机制。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者成为其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是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自主建构和批判创新的活动,学习是相互沟通、积极对话、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过程。
三、课后巩固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注重及时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要求“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思维比较活跃,这时需要精心归纳总结,消化吸收,使知识更加完善,掌握更加扎实,要安排适当的巩固练习,设计练习的要求:
1.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紧扣考点,每一个知识点后面尽量跟上相应练习;
2.要有层次性,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以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3.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针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整体推进。
总之,“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