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伊始,高一新生就普遍反映物理难学。搞好初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是高一物理教师的重要举措。对高一新生学习物理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对策研究是高一物理教师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一新生 学习物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14-01
高中伊始,高一新生就普遍反映物理难学,甚至部分学生过早地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失去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第一要务急。
1 高一新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理想模型。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共点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代数运算(加减法)——矢量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有较高的要求,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1.2 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小,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公式多,叙述多,讲授内容的多,方法灵活,题型变化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1.3 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和几何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简单的极值运算;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1.4 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高一学生课外阅读较少,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也影响他们对物理的学习。
2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可以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2.2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2.3 妥善过渡,降低门槛高度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特别注意循序渐近的原则,强调要打好基础,不要求所谓的“一步到位”,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和补充。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
2.4 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针对高一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就能够引导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 高一新生 学习物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14-01
高中伊始,高一新生就普遍反映物理难学,甚至部分学生过早地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失去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第一要务急。
1 高一新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理想模型。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共点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代数运算(加减法)——矢量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有较高的要求,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1.2 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小,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公式多,叙述多,讲授内容的多,方法灵活,题型变化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1.3 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和几何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简单的极值运算;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1.4 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高一学生课外阅读较少,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也影响他们对物理的学习。
2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可以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2.2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2.3 妥善过渡,降低门槛高度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特别注意循序渐近的原则,强调要打好基础,不要求所谓的“一步到位”,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和补充。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
2.4 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针对高一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就能够引导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