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实践

来源 :名师在线·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42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是初中化学学科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充分意识到演示实验的重要性,通过演示与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7-0034-02
  引  言
  演示實验是自然科学类学科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备科学性、成功性、示范性和探究性等基本特点。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意识到这一点,结合具体知识有的放矢地演示实验,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以实验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一、运用趣味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化学是初中阶段最后一年才开设的课程,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从而影响化学学习兴趣。而演示实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调节剂,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化学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基于学情,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趣味性实验,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的上述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演示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如用嘴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片刻后石灰水会变得浑浊。然后教师进行谈话导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使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学科?引导学生说出“实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理。最后教师以第一个实验为例,指导学生回顾现象,进行思考、猜想和总结,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运用一些趣味性演示实验引入新课,为化学课堂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
  二、明确演示实验目的,积极发挥服务功能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演示实验教学工作,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至关重要。课堂上,教师不能为了演示而演示,而是要明确演示的目的,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实验原理,辅助他们高效率地学习知识[1]。
  例如,在教学“水的组成”时,教师先演示氢气验纯的实验,并让学生检验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引导学生结合现象分析水的组成,即氢气 + 氧气水,化学方程式为2H2 + O2 2H2O,从而使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得出结论: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接着,教师设疑:还可用哪些方法证明水的组成?在学生思考后,首先,教师介绍电解水实验,展示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强调电源的操作方法,并现场演示电解水实验,同时强调检验方法。正极:在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或者燃烧着的木条;负极:保持管口竖直向下,慢移到酒精灯火焰上方,稍稍向上倾斜试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让他们证明水由哪些物质组成。
  如此,教师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水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对电解水实验的探究认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如何利用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反应物的组成。
  三、利用演示实验授课,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由于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知识具有典型的抽象性特征,仅靠教师口头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要运用演示实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营造直观的教学情境,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知识。初中化学教师可利用演示实验授课,改变知识展现形式,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其通过观察现象和探究原理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2]。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首先教师在课件中展示有关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异常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什么?其次,教师引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课题,激发学生对探究二氧化碳制取方法的兴趣,同时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即“选择原料—设计装置—收集验满”,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教师现场演示二氧化碳制取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提示观察重点与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最后,教师提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什么”的问题,引导他们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掌握实验原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演示实验讲授新课内容,还原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与过程,创设直观化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突出演示实验价值
  在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能演示所有,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加深学生印象,并锻炼其实践技能,使其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彰显演示实验的价值。
  以“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铁丝燃烧与硫燃烧的实验现象,说明前面都是在“质”的层面上研究化学反应,现在从量的层面研究化学反应。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他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再次,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演示实验,引导他们从反应药品、仪器和需要记录的实验数据等方面进行思考,使其以小组为单位操作白磷在空气中燃烧、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等实验。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物质状态、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等,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结果。学生通过小结发言归纳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将实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准备好药品、器材,加以指导,能使其通过合作探究锻炼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逐步掌握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五、灵活应用演示实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主要由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两大部分构成,与理论知识讲授相比,演示实验显然更具吸引力,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演示实验辅助下吸收和内化知识的效果也更佳。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灵活应用演示实验,与理论知识交互呈现,带领学生探索化学的奥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溶液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先展示五瓶试剂,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然后进行引导:“这些颜色各异的溶液是如何形成的?”之后,教师拿出药品,如蔗糖、硫酸铜晶体、水、粉笔灰以及器材,如玻璃棒、小烧杯和药匙,指导他们设计实验方案。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演示实验:分别取适量的蔗糖、硫酸铜晶体、粉笔灰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说出能溶于水中的物质,并讨论原因。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蔗糖溶解实验的微观示意动画,使学生直观了解物质溶解和溶液的形成过程。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应用演示实验优化教学流程,既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与形成原理,使其了解到物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又培养了他们观察、操作和描述实验的能力。
  结  语
  在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功能,做好同理论知识讲授的融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趣味性、目的性和实用性等视角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化学,进而帮助他们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王美满.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09(07):75.
  覃顺.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6):119-120.
  作者简介:陈丹(1980.1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门静脉高压症是终末期肝病的血管并发症。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通过支架植入建立分流道降低门静脉压力,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证实。目前TIPS术有多种支架可供选择,释放位置也不相同。该文就支架直径,裸支架、覆膜支架类型,是否充分扩张,初始支架位置及穿刺位置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管路维护微信平台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术后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接受PTCD治疗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宣教,讲解疾病及管路维护相关知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组建PTCD管路维护平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延续护理。评估出院当日和复诊入院时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活动能力,且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管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应用管路维护微信平台PTC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活动能
摘 要:随着现代化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阅读是学生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相较于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具有更好的教育优势,不仅可以拓展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如今,“接地气”一词被广泛应用于思想宣传工作及教育领域。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构建“接地气”的课堂,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构建趣味化英语课堂,让学生爱上英语、想学英语、会学英语,进而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活动设计;初中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良好的数学思维,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而学生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逐渐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上。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换成自主学习、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观察、思考、分析、探究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自主探索能力;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李贺,1977年9月生,男,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徐州市珠算协会副秘书长,一直负责小学数学教学和珠心算教学,先后获得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辅导员”、江苏省“优秀珠心算教练”等称号,荣获三等功一次。其多次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任务,所在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珠心算实验学校和江苏省珠心算教育实验研究基地,所教学生先后在世界、国家、省级珠心算比赛中获
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领域得到了灵活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到来,驱动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作者尝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化学,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文章以“酒的酿制、包装和销售”为例,详细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和化学项目式教学融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