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在体验中不断提升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3496828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仲广群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面对学生的未学先知,用反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猜测、探究、验证的过程中,感悟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提升了数学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新知开展激活思维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手举三角尺)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三个角分别是90°、60°和30°,它们的和就是180°。
  师:板书90°+60°+30°=180°。
  师:(举起等腰直角三角板)它的三个角度数和是多少?
  生:齐说90°+45°+45°=180°
  师:刚才有同学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生齐说180°),这个结论是不是从这儿得来的,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两个结论就肯定说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生摇头。)
  师:看来虽然有了这两个结论,但还不能下结论肯定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只是一个猜想,需要我们去验证。
  【赏析】新课伊始,本想通过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激起学生学习的悬念,展开新知教学,但学生却说出了“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要学的知识他们已经会了,打破了原有的预设。学生通过看教科书,或听家长等人说,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没有真正实践过,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说,这时的懂仅仅是最表面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智慧的仲老师巧妙地利用手中的三角板,问学生“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两个结论就肯定说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学生明白了仅仅从两个三角板还不能证明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教师的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新知从而顺利展开生成。
  片段二 设置问题内化思维
  师:如果要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你觉得还需要做些什么?
  生:随手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相加,看是不是等于180°。
  师:同意吗?大家手中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动手量,如果我们量的结果像这位同学所说,结论也就得出来了,是吧?同学们注意:量的时候,为了防止遗忘和混淆,每量出一个角要记下它的度数。
  师:好,我们现在来检验一下实际结果是怎么样的。
  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有180°、179°、190°……
  师:老师相信肯定还有其他结果,是不是啊?(学生表示赞同)告诉我,现在你能肯定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吗?
  (生表示无奈:不能。)。
  师:看来,我们面前的难关还不小呢?如果把三个分开的角——(故做思考状)
  生:把三个角合起来。
  师:怎样合起来?
  生:剪下来拼。
  师:剪下来拼,好主意!这一想法其实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化。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陌生的、复杂的问题,就会想办法把它转化成简单的、熟悉的问题。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我们就来尝试剪拼、撕拼、折拼……开始!
  学生操作,教师给予操作方法的指导。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仲老师设置一个问题:“如果要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你觉得还需要做些什么?”这一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于是想到了先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再把它们相加,看是否等于180°这一验证方法。教师顺势引导进行操作实践,出现了量角的热潮。这一活动基于已有的量角经验,学生完全能够胜任,每发现一个新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很好奇,他们内心充满了想法,怎么就不一样呢?量角的结果出现了多样化,三角形内角和是否是180°再次出现了矛盾。在量也不行的基础上,仲老师就那么轻轻一拨:“如果把三个分开的角——(这时一生接说)——把三个角合起来。”学生想到了把三个内角合起来的办法,他们有的剪拼,有的折拼、有的撕拼,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重新建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概念。此时,揭示转化的数学思想也水到渠成,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内化。
  片段三 适时点评发展思维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量的是钝角三角形,是175°,现在变成了180°。
  师:为什么说现在变成了180°呢?
  生:因为我把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一个平角就是180°。
  师: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量锐角三角形的同学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原来我量的三个角的和是179°,但拼起来就是180°。
  师:拼起来就是一个——平角,那肯定是180°。锐角三角形是这样,直角三角形是不是这样?现在我们能不能肯定地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
  生: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接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后面板书“是180°”。)
  师: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这些三角形大小相同吗?(不相同),形状相同吗?(不相同)可是它们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的内角和都是——
  生:180度。
  师:数学奇妙吗?(奇妙)有趣吗?(有趣)好玩吗?还讨厌数学吗?正是数学这种内在魅力使我们好多的数学爱好者拜倒在它的脚下,迷住了它,并且终身尾随它去。刚才要求大家画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为什么画不出来,解释一下?
  ……
  【赏析】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说“现在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变成了180°”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说现在变成了180°呢?”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过程。在学生将三种结果都汇报后,教师再次进行适当的引导:“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这些三角形大小相同吗?形状相同吗?可是它们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从关注学生心情到引导学生感悟出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学生们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充满成功感。而仲老师更是推波助澜,再次点评引导:“数学奇妙吗?有趣吗?好玩吗?还讨厌数学吗?正是数学这种内在魅力使我们好多的数学爱好者拜倒在它的脚下,迷住了它,并且终身尾随它去。……”诗一样的激情语言不但点燃了学生们智慧的火花,而且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无限向往和热爱之情,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在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中,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课受到听课老师的青睐。在课堂上,教师以创造性设计来引导学生展开几何空间想象,将学生置身于一种积极主动、开放多元的参与环境之中,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在想象中建构,逐步深化对图形本质特征的理解与把握。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在想象“凌”中勾勒长方体。理解长、宽、高  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这幅图,大家闭上眼,在脑海
期刊
笔者有幸观赏到顾建芳老师执教的“统计一平均数”一课的录像,顾老师精心预设、悄然升级的教学策略,给人清新的感觉,也让学生在思辨中学会变通,学会创新,从而使数学课堂渐变为智慧喷涌的源泉。顾老师的教学宛如流淌着智慧的溪流,学生在其中自由地漂游,不仅是知识的收获,也是精神的愉悦,更是智慧地碰撞和人性的释放。苟子曰:“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在此,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味顾老师那充满智
期刊
“实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的教学内容,江西省学科带头人万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当了一个引领者的角色,把本是抽象难懂的实数概念通过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带领学生思考,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的要求,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拓宽了学生理解的宽度。
期刊
语文教师都懂得“读”是听说读写的核心,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但该怎样指导读,怎样让阅读教学富有实效,许多年轻教师却显得茫然无措。贾老师执教《“我不怕鬼”》一文,在导读的讲究上,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片段一  师:字认识了,词懂了,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生自由读文)  师:请你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号,看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这篇文章有11个自然段。  师:
期刊
笔者在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教学实验历时五年,教学成绩显著。 我认为“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有以下亮点1.学生学得快乐。他们经过课前预习、课堂的合作交流后,阅读自信心增强,喜爱主动学习。2.家长满意。因为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3.教师享受教学的幸福。课堂上学生像演员一样潇洒说课,教师是导演,幕后遥控指挥,教师花几分钟作点拨就能实现学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大跨步。然而,
期刊
所谓教学常规,通常指的是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设置、辅导学习等环节。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环节,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而对此不以为意。也许正因为是常态,太过熟悉而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管理者忽略。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常态,又何来正常、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事实上,也只有让这些常态真正规范、正常,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等才有抓手,才有落脚的地方,也才有实际的意义。教学常规管理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
期刊
【片段一】角色换位—— “我是水果娃娃”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互动游戏,好不好?请注意,从现在起,你们的名字都请改一改,改成什么呢?改成你最喜欢的那种水果的名称。想好了吗?请问你叫什么呀?  生:我叫西瓜。  生:我是橘子。  师:把你的新名字轻轻地告诉同桌。  【片段二】交际活动—— “快乐交友”  师:(扮演葡萄姐姐)水果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你们看!夜深了,星星宝宝在天空中调皮地眨着眼睛
期刊
【课堂实录】  生:(班长手捧一束鲜花,双手献给老师)我代表五(3)班的同学祝孙老师教师节快乐!  师:(双手接过鲜花)谢谢!开学刚刚十天,你们还沉浸在五年级之中吧。十天来,你们已经成为六(3)班的学生了。我愿意和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成为好朋友。我手中的鲜花很漂亮,就像你们的张张笑脸,我手中的鲜花也很珍贵,它象征着你们美好的心灵,寄托着你们的信任。中国有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接受了你们的礼物,
期刊
我们经常这样说:语文课要让学生把书读厚,也要把书读薄。其中,“读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概括。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处处无不显示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笔者把它划分为两类来理解课标中所及的“概括能力的培养”。  ◆提取核心内容,属于提取概述层面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以上描述属于归纳总结层面的概括,着眼点在文本的内容。)  ◆
期刊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生(齐):知道!  师:知道我叫什么吗?(生笑)不敢说是吧,看我来写。  (师在黑板右侧认真板书:于永正)  师:那你们想怎么称呼我?  生(齐):于老师。  师:有别的吗?  生:我想叫您于爷爷,因为您很慈祥又白发苍苍。  生:我把您当作我的亲人一样,也想称呼您于爷爷。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觉得您很温和,我想把您当作我们的朋友,相信我们会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