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萦绕在我们心间,环绕在我们周围。我们要睁大眼睛,擦亮心灵,用心观察生活,发掘感动点——抓细节;用心感悟生活,提炼素材——小、真、深。并能把这些真情实感用 贴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关键词:写作 真情 素材 细节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在似水般流逝的年华里,我们是那样真挚地相信,人间真情无处不在。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面对一个生动的场景、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我们的心灵总是会被触动,我们总在感动中生活。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说:“有时候,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也让我们感动。” 的确,日常生活中,朴素就是动人之处,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
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随时间流逝已忘却,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却依然会那样清晰,那样动人,人生,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演绎着无数让人感动的故事。
如何把这些感人的事情付诸笔下,我认为要做到两个方面:发掘感动点——抓细节 ,提炼素材——小、真、深。
一、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
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靈受到了触动,要把它发掘出来。在发掘感动点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叙述描写)出来。 怎么写好细节:
1、真实 描写要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中,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细致观察。
2、抓典型,这样更具有广泛性,有利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个性化语言,精心锤炼语言,选择适当的词语,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2008河南考生小小说《真爱》,开篇简洁而震撼人心,“路小汶死的时候,才只有六岁”一个才,一个只有,将惋惜之情表达的相当透彻。
4、巧妙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增添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
二、提炼素材
这个过程,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一定要把这些感悟(情与理)写出来。
如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其中着力歌颂的三种精神就是作者从在朝鲜战场上采集到的无数感人的材料中反复推敲、仔细提炼出来的。 再如《背影》《一件小事》等都是感动中细节提炼的结果。
1、确立的触感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真实。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文要达到以文字感动他人,唤起他人与我们同“感”,就必须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阅卷老师,进而感动他人,唤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独特。“触感点”确立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同学们产生联想的触感点──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会由于各人视角、阅历、联想方式、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导致所产生的感想各不相同。因此,只要触感点是真实的,感受就是独特的。
三是新颖。感受的角度新,感受的结果新,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给阅卷老师以春风拂面般清新、独到的感受,而且也更能以真情实感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也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创新、具有个性特征。
四是恰切。感想性作文写作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同学们的感受与高考题及作文所选材料的内容结合得是否自然恰切。即:描述内容要是产生相应思想反应的最自然的充分条件,抒写的思想情感要是由所描述内容引发的必然反应和结果。
2、选择材料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但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着眼于“小”。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二是着眼于“真”。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自己读了也要反胃,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一篇好文之源皆在一“情”字,情之真,情之切,情之奇!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令人感动的细节,令人垂泪的画面,感动无处不在。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只要我们睁大眼睛,擦亮心灵,用心观察生活,发掘感动点——抓细节,提炼素材——小、真、深,就会写出描绘细致,情感真挚的好文章。
关键词:写作 真情 素材 细节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在似水般流逝的年华里,我们是那样真挚地相信,人间真情无处不在。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面对一个生动的场景、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我们的心灵总是会被触动,我们总在感动中生活。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说:“有时候,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也让我们感动。” 的确,日常生活中,朴素就是动人之处,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
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随时间流逝已忘却,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却依然会那样清晰,那样动人,人生,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演绎着无数让人感动的故事。
如何把这些感人的事情付诸笔下,我认为要做到两个方面:发掘感动点——抓细节 ,提炼素材——小、真、深。
一、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
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靈受到了触动,要把它发掘出来。在发掘感动点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叙述描写)出来。 怎么写好细节:
1、真实 描写要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中,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细致观察。
2、抓典型,这样更具有广泛性,有利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个性化语言,精心锤炼语言,选择适当的词语,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2008河南考生小小说《真爱》,开篇简洁而震撼人心,“路小汶死的时候,才只有六岁”一个才,一个只有,将惋惜之情表达的相当透彻。
4、巧妙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增添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
二、提炼素材
这个过程,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一定要把这些感悟(情与理)写出来。
如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其中着力歌颂的三种精神就是作者从在朝鲜战场上采集到的无数感人的材料中反复推敲、仔细提炼出来的。 再如《背影》《一件小事》等都是感动中细节提炼的结果。
1、确立的触感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真实。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文要达到以文字感动他人,唤起他人与我们同“感”,就必须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阅卷老师,进而感动他人,唤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独特。“触感点”确立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同学们产生联想的触感点──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会由于各人视角、阅历、联想方式、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导致所产生的感想各不相同。因此,只要触感点是真实的,感受就是独特的。
三是新颖。感受的角度新,感受的结果新,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给阅卷老师以春风拂面般清新、独到的感受,而且也更能以真情实感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也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创新、具有个性特征。
四是恰切。感想性作文写作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同学们的感受与高考题及作文所选材料的内容结合得是否自然恰切。即:描述内容要是产生相应思想反应的最自然的充分条件,抒写的思想情感要是由所描述内容引发的必然反应和结果。
2、选择材料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但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着眼于“小”。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二是着眼于“真”。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自己读了也要反胃,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一篇好文之源皆在一“情”字,情之真,情之切,情之奇!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令人感动的细节,令人垂泪的画面,感动无处不在。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只要我们睁大眼睛,擦亮心灵,用心观察生活,发掘感动点——抓细节,提炼素材——小、真、深,就会写出描绘细致,情感真挚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