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边城》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世界
《边城》编织了一个令人动情、凄婉的爱情故事:船总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天保一个叫傩送却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于是二人和議用唱歌的方式打动翠翠,让其在其二人中选择一个。事后天宝得知翠翠对其弟弟心存好感,于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他毅然退出,用一颗包容的心换来弟弟的幸福于是离开家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但不幸的是途中遇难,哀伤中的傩送知道后十分伤感,应为他十分爱他的哥哥,不愿意哥哥为了他受到任何伤害于是也出走了。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归来,她没有怨也没有恨,她同样用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这看似残酷的结局,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她的爱泯灭,人性的美丽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样的乡村这样的人,看似相同却与当下截然不同。
2 《边城》人间未被污染的人性美
《边城》在沈从文心中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神庙”。人性美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向往和赞美。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他认为美由上帝造物之手产生。它就是“可以显出那种圣境”的“神”。“神”、“爱”、“美”三者为一体。沈从文作品中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边城》中的湘西社会中淳厚、质朴的人情,彬彬有礼的古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边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在边城这块“世外桃源”中充满着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爱”才使得湘西小城、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的。
3 浮华与安宁的碰撞
在受过西方正规教育并有着西方精神细想的沈从文20岁的事后去了北京去读书,然而,当他怀揣着一种追求自由独立的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来到都市北京后,他立刻就意识到:这是一个让他十分陌生而又害怕的是城市,这与他之前想象的中国完全不同,无论是一般的社会交际,还是道德观念与民间习俗都表现出鲜明的反差。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他苦恼,一个个商人惟利是图,政客,文人争名夺利,自私,迂腐。经过苦苦的思索后,他以自己独具的慧眼与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经济发展与人生道德的矛盾。他从道德角度出发,对乡村与都市,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的道德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和评价。对都市社会中的现有观念表现出强烈的蔑视。流露出强烈而鲜明的感情倾向。他常常感叹:“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健康血液的我27岁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无奈的感叹中隐藏着他对都市现实的厌倦与反感。都市里的浮躁生活让人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种纯洁而又美好的心仅存在安详的乡村当中,在当下城市化的今天那仅存的安宁又会有多少,于是沈从文这样说道:“我于是失去了原来与自然对面时应得的静谧,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4 《边城》对当代年轻人的启示
在读过《边城》之后,当我们把眼光再转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当我们用小说中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对待人的态度来审视这社会时候,我们又会发现什么呢?身处于繁华的大都市中的我们,眼前是那林立的高楼,是那琳琅的商品,是那穿梭的人流,是那怡人的乐园,这一切都令人目不暇接,让人心醉神迷;到处都是市场经济,到处都是交易,到处都是虚假的面具;在一个这样的社会中,那种人与人之间最诚挚的爱,那股由世间最清纯的情感流露所汇成的“真善美”的涓涓细流,已让学生们日益感到生疏,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我们早已经失去了我们祖辈留给我们的那些美德,为了名为了利我们不惜一起代价去换取那些浮华的外表却忽视了最为一个人作最应该珍惜的情感和纯真,使我们亲手把我们儿时的美好所毁灭,我们似乎每天都在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外壳去迎接每一个清晨的到来,我们那个真正的自己被我们隐藏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很小的角落里,可是我们总是无法把他唤醒,因为我们还不想让他再受到任何的伤害——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边城》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它让我们返璞归真,它让我们去重新拾取那曾被我们丢失的“记忆”;而《边城》中的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却又成了一种理想化的现实,正如作者沈从文在他的《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样的人生境界正是处以当代社会的年轻人所应该寻找和追寻的,物质的诱惑使得原本美好的社会变得激烈而险恶,有多少活生生的案例摆在眼前我们却不愿从中吸取教训,《边城》用反讽的手法有力的抨击了当今社会的现状,给现在年轻人敲响了时代的警钟,一边是浮华的城市生活,一边是安静祥和而又古朴的乡村田园这种对比让处于当今浮躁生活的我们不得不感到惭愧和深思。
5 结语
《边城》,这幅民性淳朴的画,这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碧溪沮渡口的老船夫及他的孙女翠翠,山城茶峒的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宝和傩送,当他们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都有自己的一分哀乐;沈从文通过对男女之爱情、祖孙之亲情、兄弟之手足情等的描述,为这些人哀乐背后的“爱”字作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从而使作品也更生动地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再看看当今社会的种种是非,这一切的发生根源不就在于人们无限的欲望和狭隘的内心,使得这原本美好的世界变得残酷而又冰冷,我们在争夺名和利的同时失去的却是我们自己那份纯真和美好。阅读它,学习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感知湘西那秀丽的风光,那纯朴的民风,那正直朴素的人性美,更能让人们明白我们现在所缺少的或者应该珍惜的,我们应该抛开虚伪的面具去寻找那原本属于我们的爱,去寻找人世间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边城[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2]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边城》编织了一个令人动情、凄婉的爱情故事:船总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天保一个叫傩送却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于是二人和議用唱歌的方式打动翠翠,让其在其二人中选择一个。事后天宝得知翠翠对其弟弟心存好感,于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他毅然退出,用一颗包容的心换来弟弟的幸福于是离开家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但不幸的是途中遇难,哀伤中的傩送知道后十分伤感,应为他十分爱他的哥哥,不愿意哥哥为了他受到任何伤害于是也出走了。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归来,她没有怨也没有恨,她同样用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这看似残酷的结局,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她的爱泯灭,人性的美丽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样的乡村这样的人,看似相同却与当下截然不同。
2 《边城》人间未被污染的人性美
《边城》在沈从文心中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神庙”。人性美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向往和赞美。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他认为美由上帝造物之手产生。它就是“可以显出那种圣境”的“神”。“神”、“爱”、“美”三者为一体。沈从文作品中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边城》中的湘西社会中淳厚、质朴的人情,彬彬有礼的古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边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在边城这块“世外桃源”中充满着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爱”才使得湘西小城、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的。
3 浮华与安宁的碰撞
在受过西方正规教育并有着西方精神细想的沈从文20岁的事后去了北京去读书,然而,当他怀揣着一种追求自由独立的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来到都市北京后,他立刻就意识到:这是一个让他十分陌生而又害怕的是城市,这与他之前想象的中国完全不同,无论是一般的社会交际,还是道德观念与民间习俗都表现出鲜明的反差。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他苦恼,一个个商人惟利是图,政客,文人争名夺利,自私,迂腐。经过苦苦的思索后,他以自己独具的慧眼与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经济发展与人生道德的矛盾。他从道德角度出发,对乡村与都市,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的道德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和评价。对都市社会中的现有观念表现出强烈的蔑视。流露出强烈而鲜明的感情倾向。他常常感叹:“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健康血液的我27岁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无奈的感叹中隐藏着他对都市现实的厌倦与反感。都市里的浮躁生活让人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种纯洁而又美好的心仅存在安详的乡村当中,在当下城市化的今天那仅存的安宁又会有多少,于是沈从文这样说道:“我于是失去了原来与自然对面时应得的静谧,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4 《边城》对当代年轻人的启示
在读过《边城》之后,当我们把眼光再转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当我们用小说中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对待人的态度来审视这社会时候,我们又会发现什么呢?身处于繁华的大都市中的我们,眼前是那林立的高楼,是那琳琅的商品,是那穿梭的人流,是那怡人的乐园,这一切都令人目不暇接,让人心醉神迷;到处都是市场经济,到处都是交易,到处都是虚假的面具;在一个这样的社会中,那种人与人之间最诚挚的爱,那股由世间最清纯的情感流露所汇成的“真善美”的涓涓细流,已让学生们日益感到生疏,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我们早已经失去了我们祖辈留给我们的那些美德,为了名为了利我们不惜一起代价去换取那些浮华的外表却忽视了最为一个人作最应该珍惜的情感和纯真,使我们亲手把我们儿时的美好所毁灭,我们似乎每天都在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外壳去迎接每一个清晨的到来,我们那个真正的自己被我们隐藏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很小的角落里,可是我们总是无法把他唤醒,因为我们还不想让他再受到任何的伤害——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边城》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它让我们返璞归真,它让我们去重新拾取那曾被我们丢失的“记忆”;而《边城》中的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却又成了一种理想化的现实,正如作者沈从文在他的《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样的人生境界正是处以当代社会的年轻人所应该寻找和追寻的,物质的诱惑使得原本美好的社会变得激烈而险恶,有多少活生生的案例摆在眼前我们却不愿从中吸取教训,《边城》用反讽的手法有力的抨击了当今社会的现状,给现在年轻人敲响了时代的警钟,一边是浮华的城市生活,一边是安静祥和而又古朴的乡村田园这种对比让处于当今浮躁生活的我们不得不感到惭愧和深思。
5 结语
《边城》,这幅民性淳朴的画,这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碧溪沮渡口的老船夫及他的孙女翠翠,山城茶峒的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宝和傩送,当他们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都有自己的一分哀乐;沈从文通过对男女之爱情、祖孙之亲情、兄弟之手足情等的描述,为这些人哀乐背后的“爱”字作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从而使作品也更生动地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再看看当今社会的种种是非,这一切的发生根源不就在于人们无限的欲望和狭隘的内心,使得这原本美好的世界变得残酷而又冰冷,我们在争夺名和利的同时失去的却是我们自己那份纯真和美好。阅读它,学习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感知湘西那秀丽的风光,那纯朴的民风,那正直朴素的人性美,更能让人们明白我们现在所缺少的或者应该珍惜的,我们应该抛开虚伪的面具去寻找那原本属于我们的爱,去寻找人世间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边城[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2]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