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关怀缺失—畸形自我保护—不良心理凸显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xww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缺少父母的有效关怀和保护,情感缺失,因安全需要而衍生出两种畸形的自我保护意识,一种是消极性自我保护意识,或称防御性自我保护意识;另一种是积极性自我保护意识,或称进攻性自我保护意识,在畸形自我保护意识的驱使下,极易产生价值偏离、心理失衡,从而出现封闭、敵对、漠视等不良心理。
  关键词:有效关怀 畸形自我保护 不良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226-02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首先接触的应该是父母,但留守儿童因长期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有效关怀和保护,碰到生活、学习、情感等问题时,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有效帮助,导致留守儿童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安全感恰恰是人低层次的基本需求,故而留守儿童就会完全依靠自我保护来满足自身的安全情感需要。
  1 缺少有效关怀,不良心理凸显
  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有效的关怀,只能独自面对成长路上的各种烦恼和难题,因此,他们学会了寻求自我保护,因性格、环境等因素影响,他们会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保护意识,即消极性自我保护意识,或防守性自我保护意识和积极性自我保护意识,或攻击性自我保护意识两种。所谓消极性自我保护意识就是主体以防守为主,封闭自我,尽量和社会、他人少接触、少冲突,避免受到外界的伤害,从而满足自身安全情感的需要;所谓积极性自我保护意识就是主体以攻击为主,先下手为强,对社会、他人充满敌意,仿佛就是一只全身长满刺的刺猬,随时准备和他人战斗,从而满足自身安全情感的需要。在畸形的自我保护意识影响下,留守儿童心理逐渐产生失衡,自己期望的目标、要求同现实能得到的满足程度之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距,于是自我心理就成了一个矛盾体,情感丰富却脆弱,渴望独立却依赖,冲动和理智、自觉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以及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出现许多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1 封闭心理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监护人的频繁更换,家庭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秩序感,当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出现了烦恼和冲突时,他们缺乏感情依靠,无处倾诉,无人可求,有较强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为了满足安全感的需要,他们逐步产生消极性自我保护意识,封闭自己的心灵,避免和他人交流接触,减少外界对自己的伤害,长此以往他们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沉默寡言、紧张焦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自卑、封闭的不良心理。
  1.2 敌对心理
  完美的关爱应该包括关心、尊重、要求三方面。经验证明,只有在关心和尊重的基础上,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或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才可能被孩子欣然接受。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不稳定时期,逆反心理强烈,加上畸形的积极性自我保护心理,渴望自己变得无限强大来保护自己,这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对周围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平时总感觉别人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的合理管教也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时表现为攻击行为、暴力倾向,甚至演变为违法犯罪。甚至有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离开自己外出打工是不想管自己,想甩掉自己这个包袱,因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甚至把一切的不满都归结为父母的过错和社会的不公,这扭曲了他们的心灵,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敌视、仇恨社会的不良心理。
  1.3 茫然心理
  茫然心理也是缺乏归属感的一种表现。所谓茫然心理是指主体对现在和未来自己的表现和处境丧失希望,不自信,茫然而不知所措。留守儿童的茫然心理在学习上表现为不思进取,无心读书,在前途上表现为不知所措,无心工作。多数儿童因缺乏管教,自由散漫,进取心不强,加上无人辅导,成绩较差,同时因大学生就业难等原因,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抬头之势,多种原因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以致出现逃学、厌学,直至辍学,最终过早地流向了社会。在社会上,他们因无任何技术优势和专业特长,又不能而且不肯踏实苦干,同时畸形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在人际交往、社会资源获取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不知自己未来的位置、希望在哪里,对未来感到茫然,开始在社会上结交闲散人员,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了生存向父母索要钱财,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就开始从事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即使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时,也是摆出一副不以为然、破罐破摔、玩世不恭的样子,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任何朝气和希望的影子。
  2 加强有效关怀,培养健康心理
  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说过:“培养你们的孩子,就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既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因父母的关怀失效而起,那我们就应该从家长的角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和情感教育,通过满足孩子的归属心理,培养他们的情感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和希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课题组2010年的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父母给予自己关心的满意度,在物质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但精神生活的满意度很低,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对父母关心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对自己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切都为了孩子的父母为什么吃力不讨好呢?这里不得不谈到有效关怀的问题。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容质疑的,但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如何有效关爱自己的孩子,因经济、文化等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父母不能有效关爱孩子的问题更加突出。父母怎样才能有效关心留守儿童呢?
  2.1 和谐处理对孩子的关心、尊重、要求三者的关系
  每个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之心是相同的,但每个父母对孩子的关怀能力是不相同的,这就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我们从关怀效果的角度把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分为三种情况:正关怀、零关怀、负关怀。所谓正关怀,又叫有效关怀,是指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是孩子能接受的、对孩子成长边际效应大的关怀;所谓零关怀是指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为零,对孩子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孩子的存在;所谓负关怀是指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是孩子不能接受的、对孩子成长边际效应为负数的关怀,换言之,就是父母的关怀过多或不到点上,造成对孩子的成长出现负面作用。   课题组在和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了解发现,从父母对子女关怀的效果角度来看,父母对留守儿童零关怀的极少,约1%左右,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少之又少;而父母对留守儿童负关怀的却高達70%,甚至许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关键在于父母在关爱子女时,没有处理好关心、尊重、要求三者的关系。有些父母对留守儿童要求很严,恨铁不成钢,认为自己受苦受累都是为了孩子不再受苦,希望孩子不要重复自己的老路,在这种“自我否定心理”下,甚至出现家庭暴力,还说是为了孩子好,父母这种对子女只有严格要求而没有关心、尊重的爱,并不是爱,这种关怀对孩子的成长也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甚至出现消极作用,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和仇恨心理。有些父母觉得自己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在这种“内疚心理”下,父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父母这种只有关心、尊重,而没有严格要求的爱是溺爱,这种关怀对孩子的成长也不会产生积极作用,只会助长孩子蛮不讲理、娇生惯养的毛病。有些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孩子也加以管教和要求,但是总认为自己人生阅历丰富,比孩子懂得更多,在这种“经验优越心理”下,父母在给予孩子关心时,不尊重孩子,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父母这种只有关心、要求,而缺乏尊重的爱,也是有缺陷的爱。关怀伦理学认为,应该重视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特别要关注被关怀者角色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关怀。
  2.2 关注孩子情绪水平和基调,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力
  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关怀,积极情绪体验不足,情绪表达能力和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封闭、敌对、茫然心理,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对留守儿童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首先要关注孩子情绪的唤起水平。情绪是生命活体的能量库,情绪的激发水平如同发动机的马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唤起水平过低,则有机体得不到足够的情绪激励能量,从而影响生理机能的运行状态和智能的操作效率。因此,家长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积极交往,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体验各种情绪,激发孩子的情绪水平,使孩子的生理机能和智力机能都处于最好的运行状态。其次要关注孩子情绪的基调。情绪的基调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和谐的正向情绪基调;另一种是消极、不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比如:快乐、兴趣、好奇、专注等都属于正向情绪基调;伤心、厌烦、无聊、茫然等属于负向情绪基调。留守儿童的父母要通过打电话、写信、“常回家看看”等方式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情绪基调,及时注意、缓解、消除孩子的负向情绪,不能放任、加强负向情绪,同时注意、保护、激励孩子的正向情绪,不能压抑、扼杀正向情绪。根据量变引起质变的事物发展定律,情绪、情感的不断感悟、体验、积累,久而久之会逐渐演变成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长期正向的情绪积累,留守儿童就会形成开朗、乐观、自信、向上的性格,进而树立积极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反,长期负向的情绪积累,留守儿童就会形成封闭、悲观、畏缩的性格,进而树立消极无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家长的有效关怀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要想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防治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家长必须在关爱孩子时正确处理好关心、尊重和要求的关系,对孩子实现有效关怀,使父母的关怀行之有效落到实处,同时父母要尽可能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帮助孩子培养强化正向情绪,缓解弱化负向情绪,培养孩子形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树立积极有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卢先群.留守儿童不良思想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
  [3] 候晶晶.关怀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现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试作文的功利性、教学错位现象严重、生活体验欠缺丰富、阅读面窄积累贫乏等问题,对症下药,提出解决办法:打破思维定势,有效作文教学;对位作文教学,解决“虚化”问题;关注日常生活,认真观察细致打量;加强阅读积累,激活源头活水。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展现一篇篇真情佳作,从而解决写作难、写作苦的问题。  关键词:改变 激发 关注 阅读 积累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后进生的形成有一定的原因,教师在学习及生活上对其加以引导和鼓励,能使他们意识并改进不足的地方,并逐步向优良生转化,“野马”能可变“良驹”,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转化后进生。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 师爱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162-01  师爱是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沉、宽厚、自觉而又带有自我现身精神无私
期刊
摘 要: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我国的幼儿教育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为了使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革,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对幼儿教育做更多的理论工作。本文分析了幼儿教育改革的作用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几项改善幼儿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 改革
期刊
摘 要:读《德国中学教学指导思想》(以下简称《指导思想》)有一种感觉不断上涌,那就是“感动”!指导思想对学生心理的阐述具体、细腻而不繁锁,像一位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理解、温柔、体贴、细心又循循善诱。始终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指导思想认为,初中阶段正是青春期,学校、家长、社会都应当从思想、学习、兴趣和交友诸方面帮助和引导学生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把这个时期视作挑战和机遇,使学生生理
期刊
摘 要:语言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载体是否有活力,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你的作品的第一印象。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人如见其形,如见其境。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常用技法有善用修辞手法、引用诗词名句、巧选句式、突出细节描写、巧用成语等。  关键词:作文 语言表现力 常见技法  中图分类号:G63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
期刊
摘 要:当前,教育问题作为百年大计来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更是关键,所以在班级中老师是否能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打造一个优秀班集体的问题十分重要。本文是从人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对班级中的规章制度的确立做了积极的探讨。  关键词:人性教育 班级 规章制度 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194-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
期刊
摘 要:鲁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梁衡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
期刊
摘 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孩子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源动力,尤其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其他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应该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儿童 心理健康 学校 家庭 社会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225-01  
期刊
摘 要:人民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所以,我们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是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重要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利于形成教师威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关键词: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
期刊
摘 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灵活体育思想将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中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秧歌、体操、武术、游戏在体育课上的灵活运用,会使体育课更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学生素质也会得到更好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秧歌 武术 体操 游戏 灵活体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248-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