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peter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班主任的爱需要智慧和理性。面对班级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群体,班主任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学会适当地“偏爱”“厚爱”和“严爱”,用特别的爱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关 键 词 班级管理:爱的教育;中等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爱学生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但是,爱学生需要理智和智慧。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们各有其特点,这决定了我们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用特别的爱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一、后进生多些偏爱
  造成后进生落后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家庭等外在因素,也有学生个体的内因。但是,后进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境遇是相似的:经常受到批评,甚至是讽刺、挖苦和斥责,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他们多表现为自卑、自责、缺乏自信,许多学生还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1]犹太人有句至理名言: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是让不完美的自己趋于完美。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不能求全责备。尤其是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认同和赏识,更需要帮助、安慰、温暖。因此,我们应该对后进生“偏爱多三分”,帮助他们乐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1.多一分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教育的本真是回到人本身,强调对人的尊重。从小被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孩子,才更容易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懂得通过努力赢得他人的尊重。
  刚接手小君所在的班级时,课堂上,笔者请她发言,还没等她开口,就有同学喊道:“老师别叫她,她很笨。”班上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纷纷附和:她成绩很差,经常不交作业,教也教不会……笔者立刻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指出如此言行是对小君的不尊重;并引导同学们约定,同学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课后,笔者了解到小君是单亲孩子,父亲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她的教育问题。笔者便对小君多了一份关心:放学后帮她补习功课,课堂上多提问,发现优点及时表扬,从不在公开场合批评她。渐渐地,笔者对小君的尊重赢得了她的信任和喜爱,也带动了其他同学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小君变得活泼、自信了,开始专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
  2.多一分宽容
  《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羞耻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孩子在犯错时一般会产生自责心理,希望得到谅解。许多后进生对批评或责骂已产生“免疫力”,甚至故意和老师做对,这其实只是他们的应激反应——用伪装隐藏自责。我们何不给他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宽容呢?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班上的小峰性格暴躁,经常和老师顶嘴,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一天,小峰因为在数学课上与同学打架,与老师顶嘴,被送到了办公室。他站在笔者的办公桌旁,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眼睛里却含着泪。笔者微笑着请他坐下来写一写事情经过,想一想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小峰写写停停,十多分钟后,他不好意思地告诉笔者,要去向数学老师道歉。此时,笔者才开始和他谈话,回顾事件,小峰主动说出和同学打架是错误的行为,并愿意向同学和老师道歉。
  面对像小峰这样性格特殊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些宽容,为他们留出自我反省的时间。自我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后进生认识错误,转变自身的行为。
  3.多一分耐心
  后进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转化也必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因此,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守候其成长。
  小林常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来往,染上了很多恶习,家长对其几乎失去了信心。笔者积极与家长沟通,商讨教育对策;同时,努力与小林做朋友,经常把小林带回家照顾。一开始,他并不领情,笔者一次次耐心处理他与外校学生的斗殴事件,一次次从校外把他找回课堂。为了他,笔者气过,哭过,但从未想过放弃。经过三年的潜心引导,小林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升入中学后,他给笔者写了一封信:“老师您放心,我一辈子都不会做坏事,不会变成坏人。”作为班主任,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欣慰呢?
  二、中等生多些厚爱
  班级学生一般呈“橄榄型”分布,优等生、后进生分布两头,中等生处于“橄榄”中部,他们人数最多却往往成为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群体。因为中等生很少让班主任“操心”——成绩稳定,很少有不良行为,进步不明显。实际上,长期的被“漠视”,让中等生更渴望“爱”,更迫切需要教师的关注和认可。
  1.多一些期待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期望能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中等生一般比较听话、谨慎、敏感,班主任应该对他们多一些积极的期待,让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鼓励,从而产生进取的动力。
  比如,笔者经常在课间与一些中等生“闲聊”:“老师真希望看到你上课发言啊!因为你的声音很好听。”“你可以做得更好,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昨天老师批改你的作文,你很有思想,如果语言表达能再准确精炼一点就更好了,建议你读书多积累。”……看似闲聊,却是颇有“心机”的心理暗示,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要让中等生获得持续的动力,我们还需要将这些期待转化为具体的指导,不断鼓励中等生取得进步。
  2.多一些鼓励
  赏识教育的价值已为许多班主任所认可,但是,中国人似乎更信奉“批评”的力量,喜欢使用诸如“激将”法等“婉转”地表达对学生的期待。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容易变得自卑而谨慎。我们应该不吝赞美,将鼓励化为一剂激发中等生自信心的良药。
  周记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灵交流的天地。笔者经常借助评改周记,传达鼓励之情:你的字写得真漂亮;那天,你的发言非常精彩,现在还让老师回味无穷;你的篮球打得很棒,如果学习上再加把劲,那就更完美了……由此,让这群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知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他们不是被遗忘的群体。   3.多一些机会
  中等生群体看似一汪波澜不惊的池水,实则“暗流涌动”,潜力无限。每个人都有对成功的渴望和自我展示的需要,中等生因为被忽视而缺少施展才能的舞台。班主任要为中等生提供展示机会,如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优秀日记交流等,让中等生“唱主角”;鼓励中等生参与班级管理,锻炼管理能力等;实行班干部轮岗,每学期每人都有机会带早读、管纪律、带课间操等。
  三、优秀生多些严爱
  优秀生成绩优异,拥有众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经常被各种赞扬和荣誉所包围,受到老师的青睐,家长的赞许和同学的羡慕。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待遇,使得优秀生的缺点容易被忽视、掩盖,他们更容易被原谅甚至袒护,往往被认为“瑕不掩瑜”。这导致优秀生容易滋生优越感,产生“骄娇”二气,自认为高人一等,甚至目空一切。班主任必须警惕这些问题,公正、客观、严肃地对待优秀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用严格的爱呵护其健康成长。
  1.树立公平意识
  优等生犯错时,班主任必须就事论事,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在集体中人人平等,没有任何特殊的个体和特权存在。
  一天,英语课出现了严重的纪律问题。课间,笔者请违反纪律的同学留下来,有同学告发语文组长小勇溜走了。事后,笔者找到小勇了解原因。原来,他感觉自己作为组长却违反了纪律,担心被老师批评,也怕同学们笑话。笔者肯定了他对自身错误的认识,同时严肃批评了他作为班干部违反纪律,明知有错还溜走的行为,指出这是在逃避责任,并在班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小勇表示愿意补救并积极寻求办法。在笔者的建议下,小勇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了错误,并获得了同学们的谅解。
  2.强化服务意识
  班干部多数是由优秀生担任,其中一些孩子的确拥有较强的领导意识和才能,但也有些孩子表现出动口不动手,对同学颐指气使,服务意识差的问题。班主任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必须及时纠正,让学生明白班干部不是以“管同学”为职责,而应树立服务意识,以为班级做贡献为目的。
  卫生组长小妍向笔者请辞,原因是每次扫地时大家都不听她的指挥,打扫工作结束太晚,影响她参加兴趣班。笔者注意到,平时打扫卫生时,小妍总是霸道地指挥同学干活,自己却很少动手。于是,笔者请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不愿意听小妍的指挥。听了大家的“控诉”,小妍惭愧地低下了头。此时,笔者趁热打铁,肯定她为班集体做出的贡献。同时,鼓励她要以身作则,才能带动大家服务班集体。以此为契机,笔者又召开了“我能为大家做什么”主题班会,并鼓励同学们、老师和家长在班级、家长Q群中,表扬能主动为集体服务的同学。由此,同学们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再没有发生班干部请辞的事情。
  3.培养受挫意识
  在班级教育中,我们往往疏于对优秀生思想教育的关注。教师普遍认为优秀生成绩突出,思想表现自然也优秀。然而,近年来,优秀生因不能适应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遇到挫折而选择轻生的案例却屡见报端。这启示我们必须关注优秀生的挫折教育,不要让成长的花朵因脆弱而夭折。
  小羽被选为学校鼓号队指挥员候选人,但最终被淘汰。于是,她一直闷闷不乐。家长反映,她在家为此哭了好几个晚上,还说不想来上学了。笔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找她谈话,给她讲史铁生、苏叔阳的故事,并将史铁生撰写的《我和地坛》送给她。同时,召开“名人成长故事”主题班队会,在班级开展挫折教育。小羽很快从落选的阴影中走出来,又变回了活泼、乐观的副班长。
  热爱学生是教师品质的核心。但教师的爱应该是智慧之爱,讲究方法的爱。作为班主任,既要“有爱”,还要“会爱”,才是“真爱”,才能用爱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周青云.赏识教育理念与后进生转化[J].教育探索,2008(8):11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微信生态的生活德育实践,以“小打卡”小程序为载体,通过生活德育的主题发布、实践分享、资源整合、发展评价,建构以学校德育为主体,家庭德育为基础,社会德育为依托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大格局。  关 键 词  微信;生活德育;全员育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5-00-02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感恩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首先需要让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参与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此,学校精心策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并把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有一种能激发学生内生力的教育方式,而这个自内而外的生长力量的培养,正是学校德育需要做的功课。但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重灌输,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行为,轻感受等问题,导致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差。为改变这种现状,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在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今年10月,广州市天河区对全体班主任老师进行正面管教的培训,希望能借此提升全区班级德育管理实效,进而提升学校德育实效。那什么是
摘 要:只有充满爱的学校管理,才能培育出充满爱的教师团队。制度衍生爱,正风促行;管理倾注爱,和谐共进;教研渗透爱,人人成长,这些都是学校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关 键 词:师德;师爱;师生关系;爱心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1-0062-0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教育得以延续和
近年来,我国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欢欣鼓舞。然而,这当中仍有许多令人叹息的现象。比如不少高分入读重点高中的学生因缺乏明确目标,沉迷网络和游戏,任由美好年华在指尖流逝。不少教师为“出成绩”,罔顾学生兴趣培养和思维发展,坚持满堂灌,让学生不堪重负,甚至酿成极端事件。不少学校引领失当,导致学生高考前后以撕书、扔书的方式来给终于解脱学业压力的自己“致礼”……如此等等,让人在感叹之余,不免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微信、贴吧等自媒体成为中小学德育课堂常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许多一线教师秉持创新与实践精神,将自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并在应用中不断思考:如何激活自媒体素材的价值,引领学生在“回望”生活中成长;如何构建基于自媒体的互动课堂教学,应对自媒体对传统师生关系带来的冲击,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希望我们编选的这组文章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变革的时代充满挑战与机遇,我们将与一线教师一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和家庭、社区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开展一致的行动,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近年来,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对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共享共建共育办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和公民有序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创新办学模式,促进学校管理与运行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优质化,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督教
摘 要 获得完整健全的人格以及在困难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实现生活的意义,是价值教育的理论导向。学会过美好生活,获得人生的终极幸福,离不开时代价值教育的引领。这样的引领既有对理性价值原则的遵从,也离不开对非理性的直觉、感觉和灵性的关注,只有将理性的结构与非理性的自觉结合起来,教育才能以一种审慎的、明确的价值确立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关 键 词 美好生活;价值;价值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教育很简单,简单到只须回答两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但教育又很不简单,因为从古到今,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从来没有公认的“标准答案”。  对于前一个问题,“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决策者的角度而论,是培养“接班人”还是“公民”,探索还在进行中。就平民百姓而言,对孩子成长期望的关键词,如:分数、特长、个性、学业、品行等,每个人的选择和排序都不一样;而且,就算有了某种期望,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实验稿相比,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减弱了评价具有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等功能的一般性陈述,特别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能力;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