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然而,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用一个个问题牵引学生阅读特定篇目,以解答问题为阅读目的,当问题解决了,阅读行为也终止。这种功利性的阅读教学,使得学生阅读浅层次、碎片化,阅读参与率低,收效甚微。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阅读领悟,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呢?
学生的阅读活动不应该是教师刻意安排,并苦心经营的,而应该是自然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有效的方法,有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同时,要以问题引导、采用启发诱导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思,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妙不可言的阅读情境中。
1.在听写、质疑中引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结束后,教师即采用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阅读效果。这种传统的听写方式,有些教师不屑于采用,但事实上,这种以听写为检查手段的阅读,也能从心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可选取文本中的优美句子,用适当的语速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后,鼓励学生利用记忆或创造力将句子完整呈现。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如果说听写是激发学生阅读的手段,那么质疑就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斑斓的文本世界,启发他们阅读文本后通过质疑的方式,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面对质疑,可采取“点名同学”“老师相助”等方式释疑,也可以采用再读文本、自主释疑的方式。在一次次的阅读、提问、思考、碰撞中,师生对文本有了更多、更深的解读,课堂在预设和生成中以最佳的方式呈现。
2.在猜测、思索中引读。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阅读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就是猜测悬念。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公开课教学马南邨的《从三到万》,就利用猜测悬念法,把公开课上得特别有滋味。课堂上老师讲“从三到万”的故事,故意留下后半部分不讲,让学生揣测。学生发言后让学生自读,看揣测是否符合故事原意。而后,老师又让学生揣测作者结合这个故事可能说些什么道理。学生的发言此起彼落,不断迸射出智慧火花……随后,学生为验证自己的猜测能力再次打开课文,在急切阅读全文的过程中,他们或惊喜或静默,一种沉思探索、一种豁然开朗的阅读氛围弥漫在课堂里。
在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不妨模仿大师做法,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求学生在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题目,然后掩卷沉思,肆意猜测:根据这样的题目,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它是怎样写的呢?我如果来写这样的文章,会写些什么呢?在阅读中,有时也可以把文章的重点部分或文章的结尾隐去,让学生根据能见到的文字合理推测可能性的故事或可能的结局。这样做既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又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实践表明,猜测式阅读,能使学生充满对阅读的期待、思考和探究,时时体验着“忽焉有悟”“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
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又要让学生“得益于课外”,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从学习课内文质兼美的文章拓展到课外有关联性的文本,以巩固所学,拓宽学生视野,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阅读整部著作文集。学习《狼》,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阅读施耐庵的《水浒传》;学习《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陈涉世家》,阅读《史记》……学生在阅读整部作品的过程中尽情感受波澜的情节,感知人物复杂的内心。
2.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内容写法相关的文章。学习朱自清的《春》,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去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读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龙应台的《散步》《目送》等等。在阅读相关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选材、如何用语、如何立意,教师也可抓住某一点启发学生如何进行类似的创作,进而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相关的评论文章。学习唐诗宋词后,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学习了老舍、朱自清等作家的作品,读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阅读鉴赏类文章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起到点拨、升华理解的作用,从而引领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开展关联性阅读,教师要在学生阅读作品之前,首先提出问题,明确阅读要求,而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探究,最后师生交流,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宽,理解得到了深化,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无疑,关联阅读,使学生开阔了阅读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厚实了语文功底。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开展趣味化的阅读活动,用比赛的方式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1.精华摘录比赛,催发创新萌芽。郭沫若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经典阅读中有机地摘录一些精彩的句、段,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语文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摘录,从现行的语文教材上、从所读的课外书中选取内容进行摘抄,寻觅品鉴好词佳句。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将精心汇编的摘录本进行展示,明确一定的评价标准,最终评选出若干“摘录能手”。久而久之,学生在摘录模仿的过程中,能自然地催发出创造的新芽。
2.经典诵读比赛,涵养文化精神。朱子阐释道:“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传递自身情感,提升阅读素养,陶冶性情品德,传承中华文化。教师也可将学生的诵读用视频或音频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新媒体发布,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经典文学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爱。
3.精彩辩论比赛,提升思辨能力。列夫·托尔斯泰有言:“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特定的文本,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位老师组织班级学生开展“顺境与逆境哪一个更利于成才”为话题的辩论赛,此次辩论赛缘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正反双方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针锋相对。正方以“寒门难出贵子”等论述逆境不利之处反驳对方;反方则以“温水煮青蛙”“玉不琢,不成器”等实例与警句论述逆境出人才,忧患使人生存的道理。辩论赛精彩不断。最后教师评价学生能如此侃侃而谈,归功于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主动阅读中觅得“源头活水”。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人生境界……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智慧引领,巧妙组织阅读活动,能让课堂充满趣味,能让自身更加博学,能让学生扬起主动阅读的风帆。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校长。
一、灵活课堂阅读,以思促读
学生的阅读活动不应该是教师刻意安排,并苦心经营的,而应该是自然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有效的方法,有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同时,要以问题引导、采用启发诱导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思,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妙不可言的阅读情境中。
1.在听写、质疑中引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结束后,教师即采用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阅读效果。这种传统的听写方式,有些教师不屑于采用,但事实上,这种以听写为检查手段的阅读,也能从心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可选取文本中的优美句子,用适当的语速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后,鼓励学生利用记忆或创造力将句子完整呈现。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如果说听写是激发学生阅读的手段,那么质疑就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斑斓的文本世界,启发他们阅读文本后通过质疑的方式,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面对质疑,可采取“点名同学”“老师相助”等方式释疑,也可以采用再读文本、自主释疑的方式。在一次次的阅读、提问、思考、碰撞中,师生对文本有了更多、更深的解读,课堂在预设和生成中以最佳的方式呈现。
2.在猜测、思索中引读。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阅读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就是猜测悬念。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公开课教学马南邨的《从三到万》,就利用猜测悬念法,把公开课上得特别有滋味。课堂上老师讲“从三到万”的故事,故意留下后半部分不讲,让学生揣测。学生发言后让学生自读,看揣测是否符合故事原意。而后,老师又让学生揣测作者结合这个故事可能说些什么道理。学生的发言此起彼落,不断迸射出智慧火花……随后,学生为验证自己的猜测能力再次打开课文,在急切阅读全文的过程中,他们或惊喜或静默,一种沉思探索、一种豁然开朗的阅读氛围弥漫在课堂里。
在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不妨模仿大师做法,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求学生在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题目,然后掩卷沉思,肆意猜测:根据这样的题目,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它是怎样写的呢?我如果来写这样的文章,会写些什么呢?在阅读中,有时也可以把文章的重点部分或文章的结尾隐去,让学生根据能见到的文字合理推测可能性的故事或可能的结局。这样做既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又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实践表明,猜测式阅读,能使学生充满对阅读的期待、思考和探究,时时体验着“忽焉有悟”“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
二、指导关联阅读,以教促读
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又要让学生“得益于课外”,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从学习课内文质兼美的文章拓展到课外有关联性的文本,以巩固所学,拓宽学生视野,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阅读整部著作文集。学习《狼》,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阅读施耐庵的《水浒传》;学习《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陈涉世家》,阅读《史记》……学生在阅读整部作品的过程中尽情感受波澜的情节,感知人物复杂的内心。
2.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内容写法相关的文章。学习朱自清的《春》,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去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读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龙应台的《散步》《目送》等等。在阅读相关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选材、如何用语、如何立意,教师也可抓住某一点启发学生如何进行类似的创作,进而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相关的评论文章。学习唐诗宋词后,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学习了老舍、朱自清等作家的作品,读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阅读鉴赏类文章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起到点拨、升华理解的作用,从而引领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开展关联性阅读,教师要在学生阅读作品之前,首先提出问题,明确阅读要求,而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探究,最后师生交流,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宽,理解得到了深化,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无疑,关联阅读,使学生开阔了阅读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厚实了语文功底。
三、開展趣味阅读,以赛促读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开展趣味化的阅读活动,用比赛的方式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1.精华摘录比赛,催发创新萌芽。郭沫若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经典阅读中有机地摘录一些精彩的句、段,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语文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摘录,从现行的语文教材上、从所读的课外书中选取内容进行摘抄,寻觅品鉴好词佳句。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将精心汇编的摘录本进行展示,明确一定的评价标准,最终评选出若干“摘录能手”。久而久之,学生在摘录模仿的过程中,能自然地催发出创造的新芽。
2.经典诵读比赛,涵养文化精神。朱子阐释道:“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传递自身情感,提升阅读素养,陶冶性情品德,传承中华文化。教师也可将学生的诵读用视频或音频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新媒体发布,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经典文学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爱。
3.精彩辩论比赛,提升思辨能力。列夫·托尔斯泰有言:“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特定的文本,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位老师组织班级学生开展“顺境与逆境哪一个更利于成才”为话题的辩论赛,此次辩论赛缘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正反双方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针锋相对。正方以“寒门难出贵子”等论述逆境不利之处反驳对方;反方则以“温水煮青蛙”“玉不琢,不成器”等实例与警句论述逆境出人才,忧患使人生存的道理。辩论赛精彩不断。最后教师评价学生能如此侃侃而谈,归功于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主动阅读中觅得“源头活水”。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人生境界……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智慧引领,巧妙组织阅读活动,能让课堂充满趣味,能让自身更加博学,能让学生扬起主动阅读的风帆。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