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们往往对校园暴力即校园中发生的肢体动作、语言冲突等给予很多关注,却对隐蔽的校园软暴力予以忽视,校园冷暴力作为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广泛存在与校园之中,给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人们只关注到冷暴力带来的不良影响却往往忽视了导致冷暴力产生的背后原因,因此本研究挖掘冷暴力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此原因进行相应的反思。
【关键词】学校教育;校园冷暴力; 影响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某一中学为教育差生上进,发放绿领巾,而优等生则戴红领巾;
2011年10月,山东枣庄某中学根据学生成绩好坏,向学校部分班级学生按成绩好坏发放红、黄、绿颜色作业本;
2011年10月,内蒙古包头某中学向初二、初三年级考试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优等生”校服;
2012年1月海南某学校按学生考试成绩排座位号;
……
一系列“校园冷暴力”事件的频繁出现,冲击了这座“象牙塔”的象征和权威,让我们不禁质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学校教育的“有色化、教育放弃、教育公平”等问题。学校本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教育本是一个传授文明和理性的伦理职业,但“校园冷暴力”却让这座“象牙塔”变的不在纯粹……
一、教育放弃——基于教师“功利性价值目标”的追求
虽然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了很多年,但由于某些现实原因,纵观当今的学校教育,淘汰教育仍处于主流状态,教师还是在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好坏,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名声、奖金、考核、升职等挂钩,因此出现了教师单纯的追求“出成绩”的局面,为了能“出成绩”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基于成绩的考虑而形成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态度上的差异,而这种态度上的差异有可能造成隐性或显性的教育放弃”。
“教育放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那些坐在教室角落中的孩子,他们被当做所谓的“差生”,不受教师的关爱,不受同学的尊重,他们还没有等到绽放的那一刻就被提前打上了“差生”的标签,于是他们开始在自己的角落里“为所欲为”、开始自暴自弃,但学校的管理又时时刻刻盯着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开始憎恨教师、憎恨“优等生”,他们用暴力行动反抗学校教育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差生”“失败者”的角色,从而想重新赢得别人的“认可”。但他们是微弱的,所谓教育公平的天平永远不会趋于平衡或者倾向他们,他们只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二、教育“有色化”——基于升学效应、名校品牌的追求
为了追求升学效应,打造名校品牌,一些学校的功利性意图更加明显,学校管理开始倾向“优等生”,做出一些让教育蒙羞的举动,如开除差生、劝退学、让差生去医院检查智商,北京市某中学奖励考试成绩前80名的学生去北大、清华旅游,更有甚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罚款,将所得的款项用来奖励优等生……
教育本是一个塑造灵魂的单纯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在应试教育仍在猖獗的今天学校教育蒙上了其他的色彩,一种是前面案例中提到的“绿领巾、红校服”,表面的用“色彩”区分成绩,区分优劣生,但教育岂是色彩能衡量的?另一种是隐晦的“色彩”,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用“有色”眼光看待来自“重点班”“实验班”“平行班”的孩子,有的班级还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层级的学生跟“自己人”坐在一起,有点“区别对待”的意味,这种教育虽然有利,但其一定程度上其弊端更明显,会让学生群体之间有种疏离感。这样没有爱、没有人情味的教育,从以前的打骂、体罚到今天“升级”的惩罚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冷漠,使学生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更疏远,使孩子自尊心创伤,使他们人格不健全。
三、基于“校园冷暴力”的反思
(一)加强教师专业化和师德修养
“其身正,不令则从;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虽然不是公众人物,但也处于学生、家长、社会的监控之下,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起到表率作用,过于重视知识,而忽略爱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美的教育会让人的心灵变的贫瘠。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老师说:“‘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事件的发生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教育,不是要求孩子更加注重读书的功用性价值,而是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人”,然后才成为一个“才”。因此北师大教学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向蓓莉老师也强调:“如若提倡尊重‘人性尊严与完整性’的教育被纳入我们中小学课程以及教师的培训课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师们将更有可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更加适宜孩子成长的教学方法”。
(二)改革教育评价方式
“校园冷暴力”反映出教育的一个表层问题表现在“教育公平、教育放弃、教育有色化”上,但挖掘其根本是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所致。“一考定终生”“唯分数至上”等让教师在“出成绩”与“培养人”的夹缝之间艰难行走,一方面让教师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让他们对自身的价值产生质疑,对自己的理想目标感到迷茫,于是他们撕开了“教育放弃”的裂口,使教育放弃变得更显性,更“明目张胆”、理所应当。因此,改革教育评价方式,还原教育的本质,让教师的坚持在多些理由,让角落中的孩子也有绽放的机会。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作者简介:
张雅慧,女,汉族,1989年4月出生,河北廊坊人,为2014级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幼儿教师教育。
刘迎晓,女,汉族,1991年2月出生,河北沧州人,为2014级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幼儿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刚,蔡晨梅.“出成绩”与“培养学生”——教师的价值选择困境与自我认同危机. 教育学术月刊. 2010.4 P76-78,102.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4次印刷:163.
【关键词】学校教育;校园冷暴力; 影响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某一中学为教育差生上进,发放绿领巾,而优等生则戴红领巾;
2011年10月,山东枣庄某中学根据学生成绩好坏,向学校部分班级学生按成绩好坏发放红、黄、绿颜色作业本;
2011年10月,内蒙古包头某中学向初二、初三年级考试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优等生”校服;
2012年1月海南某学校按学生考试成绩排座位号;
……
一系列“校园冷暴力”事件的频繁出现,冲击了这座“象牙塔”的象征和权威,让我们不禁质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学校教育的“有色化、教育放弃、教育公平”等问题。学校本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教育本是一个传授文明和理性的伦理职业,但“校园冷暴力”却让这座“象牙塔”变的不在纯粹……
一、教育放弃——基于教师“功利性价值目标”的追求
虽然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了很多年,但由于某些现实原因,纵观当今的学校教育,淘汰教育仍处于主流状态,教师还是在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好坏,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名声、奖金、考核、升职等挂钩,因此出现了教师单纯的追求“出成绩”的局面,为了能“出成绩”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基于成绩的考虑而形成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态度上的差异,而这种态度上的差异有可能造成隐性或显性的教育放弃”。
“教育放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那些坐在教室角落中的孩子,他们被当做所谓的“差生”,不受教师的关爱,不受同学的尊重,他们还没有等到绽放的那一刻就被提前打上了“差生”的标签,于是他们开始在自己的角落里“为所欲为”、开始自暴自弃,但学校的管理又时时刻刻盯着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开始憎恨教师、憎恨“优等生”,他们用暴力行动反抗学校教育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差生”“失败者”的角色,从而想重新赢得别人的“认可”。但他们是微弱的,所谓教育公平的天平永远不会趋于平衡或者倾向他们,他们只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二、教育“有色化”——基于升学效应、名校品牌的追求
为了追求升学效应,打造名校品牌,一些学校的功利性意图更加明显,学校管理开始倾向“优等生”,做出一些让教育蒙羞的举动,如开除差生、劝退学、让差生去医院检查智商,北京市某中学奖励考试成绩前80名的学生去北大、清华旅游,更有甚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罚款,将所得的款项用来奖励优等生……
教育本是一个塑造灵魂的单纯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在应试教育仍在猖獗的今天学校教育蒙上了其他的色彩,一种是前面案例中提到的“绿领巾、红校服”,表面的用“色彩”区分成绩,区分优劣生,但教育岂是色彩能衡量的?另一种是隐晦的“色彩”,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用“有色”眼光看待来自“重点班”“实验班”“平行班”的孩子,有的班级还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层级的学生跟“自己人”坐在一起,有点“区别对待”的意味,这种教育虽然有利,但其一定程度上其弊端更明显,会让学生群体之间有种疏离感。这样没有爱、没有人情味的教育,从以前的打骂、体罚到今天“升级”的惩罚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冷漠,使学生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更疏远,使孩子自尊心创伤,使他们人格不健全。
三、基于“校园冷暴力”的反思
(一)加强教师专业化和师德修养
“其身正,不令则从;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虽然不是公众人物,但也处于学生、家长、社会的监控之下,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起到表率作用,过于重视知识,而忽略爱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美的教育会让人的心灵变的贫瘠。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老师说:“‘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事件的发生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教育,不是要求孩子更加注重读书的功用性价值,而是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人”,然后才成为一个“才”。因此北师大教学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向蓓莉老师也强调:“如若提倡尊重‘人性尊严与完整性’的教育被纳入我们中小学课程以及教师的培训课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师们将更有可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更加适宜孩子成长的教学方法”。
(二)改革教育评价方式
“校园冷暴力”反映出教育的一个表层问题表现在“教育公平、教育放弃、教育有色化”上,但挖掘其根本是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所致。“一考定终生”“唯分数至上”等让教师在“出成绩”与“培养人”的夹缝之间艰难行走,一方面让教师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让他们对自身的价值产生质疑,对自己的理想目标感到迷茫,于是他们撕开了“教育放弃”的裂口,使教育放弃变得更显性,更“明目张胆”、理所应当。因此,改革教育评价方式,还原教育的本质,让教师的坚持在多些理由,让角落中的孩子也有绽放的机会。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作者简介:
张雅慧,女,汉族,1989年4月出生,河北廊坊人,为2014级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幼儿教师教育。
刘迎晓,女,汉族,1991年2月出生,河北沧州人,为2014级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幼儿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刚,蔡晨梅.“出成绩”与“培养学生”——教师的价值选择困境与自我认同危机. 教育学术月刊. 2010.4 P76-78,102.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4次印刷: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