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目,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数学的体现,如哲学、文学、天文学等领域。本篇主要讨论数学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数学文化;文学;诗词;洛书;三阶幻方
“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法国的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这么说过,可见数学与文学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文学作品中,文字的字字推敲斟酌才有了文学语言的艺术美感;而数学则是以简要、精炼的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本质进行抽象反映。因此数学语言的客观性也使文学作品更加真实、客观。
古今中外,数学与文学相辅相成,数学因有了文学的载体而熠熠生辉,文学也因有了数学的加盟而更加出彩。许许多多的数学家的文学素养都不一般,例如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还有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都有着文人的文学素养。
一、数学文化与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中,数字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诗句中的“万”字使毛主席广阔的胸怀、宏伟的壮志和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为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千”和“万”很好地修饰了北国雪景的空旷、浩大、绵延千万里的宏伟气势。
除了近现代的诗歌,中国传统文学的古代诗词歌赋中也有许多数学文化的体现,例如著名诗人李白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然没有数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时间→+∞),送客与远行的船之间的距离也在慢慢增大(距离→+∞),船远去的身影慢慢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孤帆船影→0),作者伤感的情绪也随之升起(情绪→+∞),将数学的极限美与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完美结合,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使全诗的意境得到了整体的升华,其中数学功不可没。
再有金庸老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瑛姑出了这么一道题:“将一至九这九个数字排成三列,不论纵横斜角,每三字相加都是十五,如何排法?”这便是著名的“九宫图”,它其实为三阶幻方(如右图)
南宋数学家杨辉概括的构造方法为:“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相更。四维突出。”《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九回《黑沼隐女》中黄蓉的填法口诀为:“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七右三,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即
更有四四图,即四阶幻方;在第二十九回中黄蓉也给瑛姑出了一道题,就是“鬼谷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小说中这些五花八门的数学古算奇题不仅吸引了许许多多的金庸迷,也着实令不少数学爱好者动心,我国当代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是其一,这其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可想而知。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也体现了数学文化——鼎鼎有名的“空城计”正是运用了反证法这一数学方法,运用了司马懿心理上的矛盾,从问题(守城)的反面(不守城)入手,解决了通过正面(用少量的兵力去抵抗城外的大量兵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以“不守城”来达到“守城”的目的,在后人中留下美谈。
二、数学文化与外国文学
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曾出过这么一道诗题:
竹高十八尺
吹折尖抵地
离根六尺远
两段长几许
(可用勾股定理求得直立段位8尺,倾斜段位10尺。)
原本应有的一长串的数学问题竟通过这短短20字便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对仗工整行文好看,除了简单明了地说明了问题之外,更富有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
印度另一位数学家婆什迦罗也出过一道类似的诗题:
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
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
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
能算诸君请解题,如何可得水深浅。
(可设立未知量,结合勾股定理,解得水深3.75尺。)
此诗不仅阐明了数学问题,还描绘了清清湖水中的生机盎然的亭亭红莲,将这一幅春意美景描绘得生机勃勃。可见数字不仅可以入诗,还可以用诗歌来描述数学问题,数学与文学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结束语
数学有它自己的特点,客观性、简明性等,而文学也有其鲜明的特点,有其特有的艺术美、意境美,数学与文学的融合,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文学是数学的其中一个载体,数学是文学的强有力的工具。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数学文化的体现,而正统的数学文化也有着文学的体现,简明新鲜的数学语言使文学作品更生动形象简单明了言简意赅跃然于纸。假如没有数学,文章便不会那么形象,而会是干瘪枯燥无味的。通过了解数学文化与文学的关系,能使我们对数学和文学更加有兴趣,更想了解数学的乐趣和奥秘。提取数学的严谨,文学的艺术,两者相互糅合,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孕育出更佳的数学文化!
【关键词】数学文化;文学;诗词;洛书;三阶幻方
“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法国的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这么说过,可见数学与文学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文学作品中,文字的字字推敲斟酌才有了文学语言的艺术美感;而数学则是以简要、精炼的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本质进行抽象反映。因此数学语言的客观性也使文学作品更加真实、客观。
古今中外,数学与文学相辅相成,数学因有了文学的载体而熠熠生辉,文学也因有了数学的加盟而更加出彩。许许多多的数学家的文学素养都不一般,例如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还有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都有着文人的文学素养。
一、数学文化与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中,数字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诗句中的“万”字使毛主席广阔的胸怀、宏伟的壮志和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为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千”和“万”很好地修饰了北国雪景的空旷、浩大、绵延千万里的宏伟气势。
除了近现代的诗歌,中国传统文学的古代诗词歌赋中也有许多数学文化的体现,例如著名诗人李白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然没有数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时间→+∞),送客与远行的船之间的距离也在慢慢增大(距离→+∞),船远去的身影慢慢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孤帆船影→0),作者伤感的情绪也随之升起(情绪→+∞),将数学的极限美与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完美结合,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使全诗的意境得到了整体的升华,其中数学功不可没。
再有金庸老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瑛姑出了这么一道题:“将一至九这九个数字排成三列,不论纵横斜角,每三字相加都是十五,如何排法?”这便是著名的“九宫图”,它其实为三阶幻方(如右图)
南宋数学家杨辉概括的构造方法为:“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相更。四维突出。”《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九回《黑沼隐女》中黄蓉的填法口诀为:“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七右三,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即
更有四四图,即四阶幻方;在第二十九回中黄蓉也给瑛姑出了一道题,就是“鬼谷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小说中这些五花八门的数学古算奇题不仅吸引了许许多多的金庸迷,也着实令不少数学爱好者动心,我国当代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是其一,这其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可想而知。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也体现了数学文化——鼎鼎有名的“空城计”正是运用了反证法这一数学方法,运用了司马懿心理上的矛盾,从问题(守城)的反面(不守城)入手,解决了通过正面(用少量的兵力去抵抗城外的大量兵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以“不守城”来达到“守城”的目的,在后人中留下美谈。
二、数学文化与外国文学
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曾出过这么一道诗题:
竹高十八尺
吹折尖抵地
离根六尺远
两段长几许
(可用勾股定理求得直立段位8尺,倾斜段位10尺。)
原本应有的一长串的数学问题竟通过这短短20字便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对仗工整行文好看,除了简单明了地说明了问题之外,更富有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
印度另一位数学家婆什迦罗也出过一道类似的诗题:
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
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
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
能算诸君请解题,如何可得水深浅。
(可设立未知量,结合勾股定理,解得水深3.75尺。)
此诗不仅阐明了数学问题,还描绘了清清湖水中的生机盎然的亭亭红莲,将这一幅春意美景描绘得生机勃勃。可见数字不仅可以入诗,还可以用诗歌来描述数学问题,数学与文学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结束语
数学有它自己的特点,客观性、简明性等,而文学也有其鲜明的特点,有其特有的艺术美、意境美,数学与文学的融合,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文学是数学的其中一个载体,数学是文学的强有力的工具。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数学文化的体现,而正统的数学文化也有着文学的体现,简明新鲜的数学语言使文学作品更生动形象简单明了言简意赅跃然于纸。假如没有数学,文章便不会那么形象,而会是干瘪枯燥无味的。通过了解数学文化与文学的关系,能使我们对数学和文学更加有兴趣,更想了解数学的乐趣和奥秘。提取数学的严谨,文学的艺术,两者相互糅合,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孕育出更佳的数学文化!